记者在浙医二院病房见到了两位刚刚手术不久的病人。
一位是51岁的王先生,正坐在床上,女儿一直在帮他捏背,揉腰。
“今天早上自己能走着上厕所,走路也不喘了。”王先生说话声音还挺轻,但一口气说下来不喘气。他患心脏病已有8年,平常连走路都很吃力。2年前,医生就告诉他得做心脏移植。
另一位是52岁的汤先生,高兴地下床,在病房里走了一圈,能这样心平气和地走几步路,这种感觉也久违了。
他们都刚刚成功接受了一种新手术:往心脏注射一种“胶水”,让心脏重新高效工作。
手术是浙医二医院院长、心血管专家王建安教授及其团队完成的。接受这样的手术之后,汤先生和王先生都不必苦苦等待心脏移植了。王建安院长说,他们还会继续研究,争取能帮到更多的心脏病患者。这种手术,目前只在欧洲尝试过,4月1日浙医二院完成了亚太地区最早的这两例。
全国约300万人等心脏移植新技术为病人争取了时间这两位患者都因疾病,心脏“墙壁”变薄了,跳起来没力气,浙医二院医生像做美容手术一样,往他们的心脏里注射了一种“胶水”,让“墙壁”重新变厚。
“晚期心脏病,如果不做心脏移植,平均生存年限只有半年到一年,这个手术可以给这样的患者争取更多时间。” 王建安院长说。
这个手术名称很长,叫“Algisyl—LVR可植入性水凝胶治疗扩张型心肌病”。这是一个微创手术,简单说就是在左胸下开个小口子,注射一种特殊的“胶水”,让心室壁增厚,让它跳起来更有力。
昨天是手术后第7天,两位病人自我感觉都良好。
浙医二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董爱强主任介绍,中国每年的心脏移植手术不过250台,浙江省每年完成的心脏移植手术也不过10台。
“晚期心脏病人,生存期在半年~1年,全国估计共有300万左右的病人等待心脏移植。”他说,这次开展的新技术给像王先生这样的病人,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这个手术是在心脏跳动的情况下进行,难度很大。王建安介绍,这种手术只在欧洲小范围开展过,但中国人的心肌本身就比欧洲人薄,所以手术方法要重新调整。
“我们先在动物身上做实验,跳动的心脏上,如何准确地找到注射位置,怎么才不会把薄薄的墙壁戳破。”王建安告诉钱报记者,欧洲医生在做手术时,注射“胶水”的针头,是垂直扎进去的,而他们选择了更加安全的倾斜进针的方式。
为什么要这么调整?董爱强拿来一个心脏模型,解释说:正常人的心脏肌肉,大概是1.2cm厚,像王先生这样的晚期心脏病人的心脏好像一个不断膨胀的气球,墙壁变薄,有的地方只有8毫米。
心脏表面有很多血管,如果不小心扎进血管里,会引起栓塞;如果一不小心针扎过头了,直接穿进心腔里。手术中,医生用6mm的针头,倾斜着扎进去。
神奇“胶水”注入病人或不再需要心脏移植王先生的手术,是一个微创手术。心外科的医生先在王先生肋骨间,开了一个小切口,通过这个小切口,医生可以看到心肌最薄弱的位置,在这里注射水凝胶。
听到这里,记者马上就有个疑问,这个水凝胶安全吗?有使用期限吗?
王建安介绍,这种水凝胶是从海藻中提取的,亲和性很好,注射之后身体不会产生排异反应,而且可以像“柱子”一样固定在心肌里,把心肌撑起来,减少心室的压力。
“目前欧洲的随访也还不到一年,但根据临床研究,它可以始终保持弹性,不会退化。”王建安说。
手术中,医生确定了14~19个注射点,每个点注射0.3ml的水凝胶。十几个点均匀地分布在心肌上,这个过程就好像充气垫床,本来薄薄的“墙壁”变厚了,“房间”的空间也相应变小了。
心腔变小之后,心脏负担就大大减轻了。汤先生手术之后也能安心睡一觉了。对一些晚期心脏病患者来说,心脏移植是他们唯一的出路,但心脏移植平均手术费用要20万到30万,而且供体稀缺,配型困难,术后也需要长期服用免疫制剂,年龄大的患者不合适。“这个手术是微创手术,病人当天就能下床走路,费用降低,而且年龄大的患者也能承受。”
王建安介绍,目前,这种手术在欧洲已经用于治疗晚期心脏病人,但随访还不到一年,长期效果还有待观察,如果效果好,有些病人或许不需要移植;即使病人将来要移植,这个手术也不会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