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润宝医疗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础设备 » 注射泵 » 正文

    中药注射剂临床前安全评价有待改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6-25 12:05:33    浏览次数:533
    导读

    日益增加,而其临床前致敏性的有效预测和致敏原控制的关键技术却没有得到解

    中药注射剂是我国独有的药物剂型,已广泛应用于危重疾病的急救及感染性、心脑血管和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但是中药注射剂临床不良反应报道日益增加,而其临床前致敏性的有效预测和致敏原控制的关键技术却没有得到解决,使得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新药研制和开发十分困难,也严重制约了已有品种的临床应用,其生存和发展受到考验。

    在近期召开的2009中国药学大会上,与会专家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中,改进和提高现有的临床前过敏性评价技术,建立新的更加敏感的动物模型,开展类过敏反应技术评价,增加代谢组学研究等方法,被专家们认为是突破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瓶颈的可靠途径。

    敏感检测模型需要修改

    在2009中国药学大会报告中,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审评二室宁可永介绍,与中医传统用药相比,中药注射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给药途径的不同到制备工艺、剂型的改变,从而导致进入人体的药物吸收的速度、程度、成分必然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暴露水平和对机体的效应。

    药物过敏反应和类过敏反应预测是国际性难题,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中药、天然药物免疫毒性(过敏性、光过敏反应)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中,对静脉注射剂Ⅰ型过敏反应,推荐使用主动全身过敏试验和被动皮肤过敏试验模型。但是,大量的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结果及临床中药注射剂致过敏的报道证明,目前这些监测模型对于中药注射剂的致敏性检测并不敏感,对潜在的致敏原不能有效预测和监控。

    山东大学新药评价中心刘兆平教授主持的一项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资助项目,正是关于中药注射剂临床前敏感监测方面的研究课题。在2009中国药学大会上,刘兆平表示,急需改进和提高现有的临床前过敏试验评价方法,建立新的更加敏感的动物模型和过敏原检测技术。

    刘兆平举例时说,国内学者郭姗姗等应用BN大鼠检测了双黄连注射剂和清开灵注射剂的过敏反应,结果发现该模型对中药注射剂中潜在的致敏原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刘兆平所在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也证实BN大鼠在过敏反应检测方面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且更好模拟临床过敏反应的发生,BN大鼠模型在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检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刘兆平介绍说,过敏反应包括急性过敏反应和亚急性或慢性过敏反应,其中急性反应又分两个亚型,即I型变态反应和类过敏反应。最新调查研究表明77%的急性过敏反应为类过敏反应,远高于Ⅰ型变态反应。亚急性或慢性过敏反应包括由IgG、免疫复合物或淋巴细胞介导或直接作用引起的Ⅱ、Ⅲ和Ⅳ型变态反应

    类过敏反应与Ⅰ型变态反应临床症状相似,很难从症状上将二者区分开来,并涉及到相似的生物活性介质,如组胺、类胰蛋白酶等。在发生机制上的主要区别是Ⅰ型过敏反应需IgE介导,需经过抗原的首次致敏和二次激发才会出现临床症状;而类过敏反应无需IgE介导,在第一次接触可疑药物时即可发生,其发生机制与激活凝血或纤溶系统的激肽生成、补体系统的激活、花生四烯酸代谢和直接的组胺释放等有关。

    近年来,类过敏反应所引起的免疫毒性问题越来越被制药工业所关注。药物制剂的微囊技术和研究开发药物微粒子载体,如纳米和微粒体、脂质体、微囊和乳化剂等放射性药物的新制剂以及造影剂等均会产生类过敏反应方面的担忧,如造影剂RCM就可以引起严重的类过敏反应。因此,类过敏反应的研究将可能是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研究的突破之一。

    类过敏反应研究亟待开展 安全性评价中应运用代谢组学方法

    刘兆平介绍说,代谢组学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外源性刺激或内源性病变对机体所产生的整体生理性效应。代谢组学以生物体内某些低分子量代谢产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机体产生的某些生物化学物质来探讨药物对机体的系统性作用。其通常采用绘图技术、现代分析测定方法、计算机技术及统计学方法,以高通量实验和大规模计算为特征,完成细胞或者生物样品所有代谢物的“指纹图谱”,进而探讨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代谢组学在药物安全性评价方面有其独特的应用优势,因为代谢组学的实验样品多为外周性的生物样品(如尿液等),可以连续多次获取,并可在同一动物或人体观察毒性作用发生、发展和恢复过程。

    此外与传统研究手段相比,药物代谢组学采用“自上而下”式的研究思路,通过对代谢的终端产物进行多元化综合分析,从整体上展示生物体内在的变化状态,能够获得生物体整体性的、动态性的信息,这与中医药“自上而下式”思维方法具有趋近特征,提示代谢组学研究方法与中医辨证施治思路具有互相渗透性,符合中医中药的思维方式。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aibaoyl.com/jcsb/show-332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润宝医疗网 Copyright © 2006-2020 AiBao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33 second(s), 9 queries, Memory 1.5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