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型糖尿病患者在改变生活方式和服用口服药基础上血糖仍未达标时,就应采用胰岛素起始治疗,通常患病十年后,约有四成患者必须注射胰岛素。然而,记者从近日举行的2011年全国糖尿病教育管理研讨会上获悉,多数中国患者并未掌握正确注射胰岛素的方式,而注射不当可导致低血糖发生。
此次会议出台的首个《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指出,正确的注射技术包括注射部位的选择和轮换、注射的角度和捏皮肤的手法、最佳的注射针头长度、合理的器具处理方案等。
早用胰岛素或可改用口服降糖药
"40%的糖尿病患者患病十年后需要使用胰岛素,一般一天注射四次。但问题是,患者常常从不同的医护人员那里得到彼此矛盾的信息。"国际糖尿病联盟副主席、澳大利亚悉尼皇家王子阿尔弗雷德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 Marg McGill教授指出,在胰岛素使用时机和注射技术方面,应尽早给患者正确信息。
据介绍,Ⅱ型糖尿病诊断时,50%的患者已经有并发症。
目前,临床倾向于早期应用胰岛素保护胰岛功能、延缓β细胞衰竭、有效控制血糖,以预防早期并发症的发生。"通常糖化血红蛋白大于7%就应该打胰岛素,一般是发病五年左右,但是中国患者往往要拖到大于10%,发病七八年才开始使用胰岛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委、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说,怕胰岛素"上瘾"、不敢也不会自己注射是导致患者拖延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胰岛素不是麻醉药品,不会上瘾,有些人无法停用的原因是自身胰岛功能丧失严重,必须通过注射胰岛素来发挥降糖作用。而有部分患者,早期使用胰岛素后,血糖控制好了,同时胰岛素细胞功能恢复,就可以逐渐减少胰岛素用量,最后停用,改成口服降糖药物。
反复打同一位置令胰岛素"减效"
2008年至2009年的第二次全球胰岛素注射技术现状调查结果发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很多医护人员和接受胰岛素注射的糖尿病患者常常忽视注射技术本身对血糖控制的影响。
"胰岛素治疗效果的体现受到许多环节影响,其中注射技术是最主要的因素。"纪立农指出,注射方式不正确,是引发低血糖的原因之一。由于胰岛素是一种生长因子,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可能会导致该部位皮下脂肪增生而产生硬结,并导致该部位胰岛素的吸收率下降,吸收时间过长,进而血糖控制不稳定。
然而,调查显示,41%的糖尿病患者因在同一部位过于频繁注射,导致皮下脂肪增生硬结。30.6%的患者在腹部注射时未捏皮, 如果使用的是8mm的针头,这可能造成肌肉注射的危险。还有近14.5%的患者选择在自己疼痛感较轻的部位注射,而不是按照药物起效的时间、特性来正确选择注射部位。
为此,这次出台的《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下简称《指南》)特别对患者注射做出指引。《指南》首次提出 "三位一体"理念:即注射技术与注射药物、注射装置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不同胰岛素因起效时间的差异,其注射部位也不同。为加强对患者的教育,今年11月7日中国"糖尿病规范注射日",各地医院还将举办患者教育课堂,让糖尿病患者详细了解注射技术指南。
胰岛素不同注射部位早晚不同
纪立农指出,人体适合注射胰岛素的部位是腹部、大腿外侧、手臂外侧四分之一处和臀部,主要是因为这些部位下面都有一层可吸收胰岛素的皮下脂肪组织而没有较多的神经分布。但由于各部位皮下组织的厚度各不相同,它们对胰岛素的吸收速度、吸收率也有很大差别。
总体来说,使用短效胰岛素或早餐前注射预混胰岛素时,优先考虑的注射部位是腹部。对于中长效胰岛素,例如睡前注射的中效胰岛素,最合适的注射部位是臀部或大腿。还要提醒的是,预混胰岛素及类似物在早餐前注射首选腹部,晚上则首选大腿或臀部,以避免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在平时的注射中要注意注射部位的轮换。注射部位的轮换包括不同注射部位间的轮换和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不同注射部位的轮换是指在腹部、手臂、大腿和臀部间的轮换注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按照左边一周,右边一周的方法,一种是按照左边一次,右边一次的方法;而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则要求从上次的注射点移开约1手指宽度的距离进行下一次注射,应尽量避免在一个月内重复使用同一注射点。
一旦发现注射部位有疼痛、凹陷、硬结等现象,应停止在该部位进行注射直至上述现象消失。
打粗针应捏皮一针只用一次
为保证将胰岛素注射至皮下层,若使用较长的笔用针头或胰岛素注射器注射胰岛素时必须捏起皮肤并以45度进行注射,以增加皮下组织的厚度,降低将胰岛素注射至肌肉层的风险,例如8mm的针头,如不捏皮会造成肌肉注射危险。大多数成人使用5mm超细超短型笔用针头时,无需捏皮,直接注射即可。
为了使胰岛素注射更加舒适,目前市场上的胰岛素笔用针头和胰岛素注射器都是按照一次性使用的标准设计制造的。而对于勤俭节约的中国患者来说,许多人习惯"一针两次",甚至有近两成的患者"一针十次"。专家提醒,胰岛素注射治疗中,应保证胰岛素笔用针头和胰岛素注射器一次一换。http://www.aibaoyl.cn/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