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6月11日讯 我国5个已获批开展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有望今年7月陆续完成二期临床试验。这在全球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疫苗中占了“半壁江山”。 立足于多年积累的科研基础,我国科技界集中优质资源,争分夺秒开展攻关。在确保安全有效、标准不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提速疫苗研发,为本国和全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提供有力支撑。 “当年的坚持派上了用场” “能够诱导人体快速产生免疫应答”——5月,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刊发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结果。 多国科学家对这一结果作出积极评价。 这个疫苗自3月16日获批正式进入一期临床试验后,4月12日又获批开展二期临床试验,是全球首个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 快速攻关背后,是科研实力提供充足动能,以及科研人员夜以继日不懈拼搏。 1月26日,大年初二,陈薇受命率队紧急赶赴武汉。她所在的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是我国防疫研究一支重要战略力量,其科研成果曾获我国医药卫生领域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同样是除夕刚过,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首支科研团队就进驻P3实验室,启动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研制。 负责人尹卫东曾参与SARS疫苗研发。“当年的坚持派上了用场。”科兴中维科研团队快速建立了新的病毒种子库,在中国疾控中心、浙江省疾控中心、军事医学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疫苗研发不断提速,目前正在开展二期临床试验。 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5月底,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车间即将全面消毒,准备进入生产状态。 负压车间、电子控制……专家初步评估,这个车间建设标准和质量水平满足生物安全防护要求,预计量产后年产能可达1亿至1.2亿剂。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的历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其年产疫苗50余种,供应我国80%以上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当前,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研发的两个灭活疫苗均已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据了解,国药集团中国生物1月19日即成立了由科技部“863”计划疫苗项目首席科学家杨晓明挂帅的科研攻关领导小组,迅速安排了10亿元研发资金,布局3个研究院所,在两条技术路线上开发新冠病毒疫苗。 围绕疫苗研发,各攻关团队日夜奋战,在尊重科学、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缩短研发时间。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日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指出,目前我国已有4种灭活疫苗和1种腺病毒载体疫苗获批开展临床试验,总体研发进度与国外持平,部分技术路线进展处于国际领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曾益新此前曾表示,这些疫苗项目总共已接种超过2500名志愿者,正在开展严格的安全性、有效性监测和评价,尚未收到有重大不良反应的报告。 “如果一切顺利,以上项目将在今年7月陆续完成二期临床试验。”曾益新说。 5条路线并举,坚持开放合作 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疫情暴发以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专门设立疫苗研发专班,5条技术路线并举,以提升新冠病毒疫苗研发的总体成功率。 曾益新介绍,其他几个技术路线的疫苗研发也在顺利有序推进,预计还会有疫苗获批进入临床试验。 疫苗在用于人的临床试验之前,先要通过动物实验这一关。为此,我国科学家第一时间建立了小鼠、恒河猴等动物模型。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秦川说,这些最早成功并经过鉴定的动物模型,使我国突破了疫苗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技术瓶颈。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说,疫苗是给健康人使用的特殊产品,尽管是应急项目,还是特别强调科学性、程序性,本着科学、安全、有效的基本前提,根据三期临床试验的结果才能最后确定是否使用。 无论是疫苗研发,还是未来使用,同舟共济、合作共享的理念贯穿始终。 在疫苗研发方面,我国积极倡导全球合作。目前,国内推进的5条疫苗研发技术路线均对外开放,与多国开展合作。 而在疫苗使用方面,我国已郑重向世界宣布: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中国贡献。
(文/小编)
标签阅读: 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