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5月14日讯 从港股私有化后,这家知名药企75亿被收购,正式上市。 1.水泵生产商,成功转行做药 5月12日,东音股份公布,将证券简称正式更名为“罗欣药业”——自今日起,罗欣药业跨界收购,借壳上市正式完成。 而东音股份的主营业务发生重大变更,转型进入医药制造行业,主营业务为医药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资料显示,之前,东音股份的主营业务为井用潜水泵、小型潜水泵、陆上泵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自今日起,东音股份正式转型为医药制造业。 据公告内容,公司同意将公司中文名称由“浙江东音泵业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罗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由“Zhejiang Doyin Pump Industry Co.,Ltd.” 变更为“Luoxin Pharmaceuticals Group Stock Co., Ltd.”,公司证券简称由 “东音股份”变更为“罗欣药业”。 2020年 4月28日,公司取得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换发的《营业执照》,公司全称变更为 “罗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此次变更的原因,来源于东音股份2019年实施的重大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事项,收购山东罗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99.654%的股份。 2.几次谋求上市 罗欣药业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港股成功私有化退市后再次在A股借壳上市的案例。 2001年,原罗欣制药厂改制重组成罗欣药业。2005年12月,登陆港交所创业板。但2013年至2015年,因为渴望活跃度更高的主板市场,也为了谋求更高的估值,罗欣药业曾三次向港交所提交转板申请,但都被拒之门外。 在2017年6月,罗欣药业只得以私有化的方式退市:2017年3月收到私有化要约,价格为17港元/股,较提出要约前一交易日市价溢价近32%。当年6月罗欣药业完成退市,彼时市值超100亿港元。 罗欣药业的盈利能力也受到业界关注,2016、2017、2018年,罗欣药业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4.26亿元、4.66亿元和5.12亿元。 东音股份1月16日晚间披露的2019年业绩显示,公司预计2019年实现归属净利润6.2亿元-6.5亿元,同比增长456.82%--483.77%,此次业绩的飙升主要是公司2019年12月完成了重大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的置入资产的过户登记手续,并履行完毕置出资产的交付义务,罗欣药业成为公司控股子公司,其经营业绩纳入公司合并范围。 但总的来说,东音股份本身就具有较为不错的盈利能力。2016年4月上市中小板,从年报来看,公司营收持续增长,且三年的归母净利润都在1亿以上。 为什么其还是决定卖壳呢?这或许和罗欣药业做出的业绩承诺有关。在重组方案中,罗欣药业要在2019年度、2020年度和2021年度实现的扣非归母净利润将分别不低于5.5亿元、6.5亿元和7.5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上半年罗欣药业实际实现营业收入为 39.3亿元,占全年预测数的52%;2019年上半年罗欣药业实际实现的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3亿元,占全年预测数的55%。 未来罗欣药业能否完成重组方案中的业绩承诺,值得后续进一步关注。 3.机遇和挑战 此前公告披露,罗欣药业共拥有新药证书48项,在研1类新药6项,主要聚焦在消化类、呼吸类、抗肿瘤类产品等领域。其中,研发项目类别比重最高的为抗肿瘤领域。 根据wind数据,2018年罗欣药业研发人员429人,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8.45%,均高于同期同业平均研发人员数量以及同期同业平均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 因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新招标规则的不断落地,医保资金腾笼换鸟的趋势不可阻挡,越来越多的创新药物被覆盖其中,中国药企均加大了对创新研发的投入,探索如何从以成熟产品为主,平稳转向以创新产品为主。因此有创新能力的成长型药企,在资本市场上会更受青睐。 需要注意的是,从产品进度来看,罗欣药业拥有超过90个在研项目,包括28个主要在研产品。但就公司披露的在研项目情况来看,公司自主研发的新药距离商业化仍然有一定的距离——公司的不少1类创新药都处于临床前或临床一期,到未来真正上市盈利,还有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除了创新产品之外,公司的部分在销产品也存在市场份额下降的问题:罗欣药业年报显示,公司市场地位相对靠前的消化类和呼吸类等系统专科用药是营收主力,呈现贡献增长的态势;与此同时,因为限抗政策等因素导致抗生素类药品增长明显放缓,市场份额也在下降。 在挑战和机遇中,罗欣药业得偿所愿,通过借壳上市进入了估值更高、更为活跃的A股市场,未来是否完成业绩承诺,是否实现新的增长,赛柏蓝将持续关注。
(文/小编)
标签阅读: 罗欣药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