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执行以来,基层医疗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惠民政策的开展,逐渐缩小了城乡医疗服务差距,均等化服务模式逐渐推广开来,各项举措也真正意义上让基层群众能够就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县城”的就医新格局。
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优势凸显
新医改以后,三级医疗服务模式渐趋成熟,患者就诊后续服务更趋完善,医疗就诊更具保障,实现了三级医院信息及资源的共享,提升了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能力。
秭归县九畹溪镇75岁高龄的王老太不慎摔伤,在当地卫生院检查后被诊断为股骨骨折,该镇卫生院通过“网上会诊”,将王老太的病情及辅助检查的结果传给秭归县医疗中心骨外科专家,专家发现,王老太骨折已经两天,并有高血压病史,治疗难度较大。九畹溪镇卫生院随即请与县医疗中心专家共同商讨治疗方案,并进行了周密的术前准备。
经过一段时期的术前准备,王老太被九畹溪镇卫生院医务人员送往县医疗中心进行手术治疗,手术顺利完成。术后一周观察治疗,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后,王老太被转回九畹溪镇卫生院进行下一步的康复治疗。患者治疗情况及各项检查结果等详细信息,秭归县医疗中心又通过网上平台第一时间转给九畹溪镇卫生院,随后王老太只需携带病历即可在该镇卫生院进行后续治疗与康复指导。
王老太康复治疗期间,九畹溪镇卫生院医生随时将王老太康复情况与县医疗中心进行反馈,县医疗中心专家通过患者康复状况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康复治疗期满后,由村级医疗机构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负责监测其健康状况,由于王老太又是高血压病人,按照高血压病人管理条例,村医每季度会给王老太提供用药指导、健康教育病等服务。镇医院也会定期对其进行电话随访,这一举措凸现了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体系优越性。
基本药物制度为患者就诊“减负”
基本药物制度就是对基本药物目录制定、生产供应、采购配送、合理使用、价格管理、支付报销、质量监管、监测评价等多个环节实施有效管理,通过化繁为简、变贵为便、变散为聚的方法,尽可能的满足群众的卫生保健需要,在任何时候均能提供足够的数量和适宜的药剂,打造人民群众能够承受得起的药品价格。
九畹溪镇峡口村张某是一名高血压病人,自患病以来“降压药物”就从未间断过。此次他在九畹溪镇峡口村卫生室购买降压药物,医生为其开具降处方。降压药物以前售价为23.1元,现在药品价格为15.8元,减少了7.3元,新农合还可以报销一部分费用,这极大的减少了张某的药费开支。
基层医疗建立疾病预防保健新模式
以前农村流行这样一句话:小病要扛,大病方治。“新医改”彻底打破了基层“治大于防”的传统观念,将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进行投入和建设,通过对重点人群的预防和筛查,建立起一个以疾病预防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基础的医疗保健模式。
近年来,我国陆续开展“疫苗查漏补种”、“燃煤污染型氟中毒防治工作”、“为农村育龄妇女孕前和孕早期免费补服叶酸”、“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开展复明手术”、“为农村妇女进行乳腺癌和宫颈癌早期筛查”“居民健康档案”“慢性病人管理”“65岁以上老人健康体检”“精神病人正规管理”等众多项目,极大的提高了基层疾病的阻断率、发现率和管理率。
新医改后,基层医疗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对以乡镇卫生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逐步纳入国家管理体系,由政府直接进行管理,确保了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它在极大程度上解决了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同时也建立起了以防病为主的医疗保健新模式,极大地降低社会医疗资源的总支出,并通过市场化模式解决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难题。
(责任编辑:王小楠)
标签阅读: 新医改,基层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