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资讯 » 聚焦医改 » 正文

农民期盼 双向转诊货真价实

发布时间: 2020-04-20 02:40:35      来源: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77岁的徐宝珠老人,因急性左心衰竭经乡村医生紧急上转至县人民医院抢救。半个月后,病情已处稳定的老人随带县医院主治医生的“医嘱”转回村里,由乡村医生随访和观察。这是发生在浙江省常山县人民医院与该县球川镇

  77岁的徐宝珠老人,因急性左心衰竭经乡村医生紧急上转至县人民医院抢救。半个月后,病情已处稳定的老人随带县医院主治医生的“医嘱”转回村里,由乡村医生随访和观察。这是发生在浙江省常山县人民医院与该县球川镇新丰村之间的“双向转诊“案例。

  另一位82岁的老人因股骨颈骨折被家人送进一家县级医院。因老人患有多种慢性疾病体质较差,加上年事已高,不易手术,医生建议保守治疗。由于医院与当地乡村未建立“双向转诊”关系,老人回家后的病例上只记载“保守治疗”几个字。当地乡村医生以为县医院已作处理,加上自己没有后续处置能力,故只进行一般走访。在这种上下间的“不对应”状态下,不到一个月,老人因并发肺部感染去世了。这是一个由于没有“双向转诊”制度而酿成惨剧的案例。

  “双向转诊”

  可给农民带来三大实惠

  “农民应该从新医改中获得更多的实惠。”这是记者在农村区域采访中听到最多的代表需求方的呼声。一位农村退休教师从媒体上获悉一些县已建立县乡间“双向转诊”制度的信息后,立即采用多种渠道向当地卫生部门反映应尽快建立“双向转诊”制度。这位76岁老人的行为表达了无数农民的心声。他认为“双向转诊”可给农民带来三大实惠:

  一是双方共同对农民的健康状态做出的评估更可信。伴随着新农合的实施,农民也有了常规体检。但是常规体检往往因“常规”而被淡化。比如他知道一位连续几次常规体检均属“正常”的壮年农民,却因未被发现的“隐患”而去世了。因此老人建议:常规体检应该有上级医院参与,双方对受检对象共同作出评估,这样评估结果将更科学、更可信。

  二是村医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更有效地工作。新农合制度的不断健全和报销比例的不断提高,使农民也向“有病即治”的方向转变。然而,这也形成了就诊需求呈“井喷”态势。而乡村诊疗力量不足,或能力不及,结果难免导致诊断不清晰或治疗不到位。如果能定出明确标准,让村医“有章可循”,则不仅对村医有好处,农民的健康也会更加有保障。

  三是“双向”节控资源。一位老慢支肺部感染的农民去年发生了两次感染,前一次住了两个月院,回家不到半个月又住院了;后一次住院半个月肺部感染控制后就回家由村医随访观察,至今一年多控制得很好。两次感染不仅费用相差数千元,而且回家后有乡村医生随访观察的病人还少其他许多麻烦。

  警惕“双向转诊”

  戴上三顶“官帽”

  “农民的期盼应该满足,但眼下的状况让人担忧。”一位卫生院长告诉记者:“双向转诊”并非简单的上转、下转病人,而需要持续的技术支持。如上转病人的指征确认、下转病人的后续治疗,需要上下级医务人员的随时沟通互动。

  巧立名目的“双向转诊”,无法让农民享有实惠。一位农村基层卫生管理人员,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一些地区“双向转诊”戴上了三顶“官帽”:一是专门为舆论而做的“官样文章”;二是专门为了对付各类检查而做的“官样摆设”;三是专门为接待各级领导视察、调研而做的“官样试点”。

  “我的心里真的很着急!”一位干了20多年的乡村医生告诉记者,他曾多次向上级卫生部门反映,并与上级医院呼吁建立“双向转诊”制度,但得到的回复是:“这事儿不容易!”

 
(文/小编)
分享到:

润宝医疗网 Copyright © 2006-2020 AiBao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31 second(s), 66 queries, Memory 1.3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