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是发胖,哪怕喝凉水都会长肉。”不少减肥的人士会有这种感慨,究竟什么导致肥胖?病史调查表明,我国肝癌病人中80%以上都有乙肝病史,为什么有些乙肝病人发生癌变,而另一些病人不发生癌变?针对这两大公众关注的疑问,上海交通大学与复旦大学分别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上海交大赵立平教授领导的实验室日前在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ISME Journal上发表论文,用实验结果为肠道菌群参与人体肥胖、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慢性病的肠源性学说”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科研人员在临床研究中发现,一种可以产生内毒素的条件致病菌,在一个体重达175公斤的肥胖患者肠道里过度生长,占到总菌量的1/3。经过用一种特殊设计的营养配方干预以后,这种病菌数量很快下降到检测不出来的水平。而患者的体重在将近半年里下降了51.4公斤,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血脂等症状也消失了。
在实验中,研究者将这个细菌分离出来,接种到无菌小鼠体内,造成了严重的肥胖症和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胰岛素抵抗。这是国际上首次证明肠道细菌与肥胖之间具有直接因果关系。
近日,《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在线发表了由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余龙教授领衔完成的一项重大研究成果,确定人的STAT4和HLA—DQ基因是乙肝患者罹患肝癌的关键易感基因。STAT4基因可能在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的“预警”作用。这一基因可以调控人体内炎症的发展和肿瘤的生长。HLA—DQ基因簇编码的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是参与免疫调节,如调节免疫细胞分化、约束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免疫应答的遗传调控等,从而使免疫系统能够保持强大功能,维持人体的健康。
论文第一作者蒋德科博士说,利用这一研究成果,可以开发肝癌的基因预警试剂,筛查肝癌的易感人群,从而提前对易感人群进行相应的综合干预和预防措施,降低肝癌发病风险。(记者姜泓冰)
上海交大赵立平教授领导的实验室日前在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ISME Journal上发表论文,用实验结果为肠道菌群参与人体肥胖、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慢性病的肠源性学说”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科研人员在临床研究中发现,一种可以产生内毒素的条件致病菌,在一个体重达175公斤的肥胖患者肠道里过度生长,占到总菌量的1/3。经过用一种特殊设计的营养配方干预以后,这种病菌数量很快下降到检测不出来的水平。而患者的体重在将近半年里下降了51.4公斤,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血脂等症状也消失了。
在实验中,研究者将这个细菌分离出来,接种到无菌小鼠体内,造成了严重的肥胖症和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胰岛素抵抗。这是国际上首次证明肠道细菌与肥胖之间具有直接因果关系。
近日,《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在线发表了由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余龙教授领衔完成的一项重大研究成果,确定人的STAT4和HLA—DQ基因是乙肝患者罹患肝癌的关键易感基因。STAT4基因可能在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的“预警”作用。这一基因可以调控人体内炎症的发展和肿瘤的生长。HLA—DQ基因簇编码的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是参与免疫调节,如调节免疫细胞分化、约束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免疫应答的遗传调控等,从而使免疫系统能够保持强大功能,维持人体的健康。
论文第一作者蒋德科博士说,利用这一研究成果,可以开发肝癌的基因预警试剂,筛查肝癌的易感人群,从而提前对易感人群进行相应的综合干预和预防措施,降低肝癌发病风险。(记者姜泓冰)
(文/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