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新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的经典布局,到基因疗法、细胞疗法、医疗AI的前沿探索,15年来红杉中国显然已经摸索出了一整套成熟甚至超前的医疗健康投资打法。而除了头部公司、丰厚回报、明星团队等关键词之外,情怀、陪伴与温度,亦是红杉中国医疗健康投资的最好注解。
傍晚,路灯与夜色相映,树丫斑驳。
北京顺义一家街头小馆,三人聊兴正酣。
吃客之一是刚刚回国创业的吕怡然。彼时,其创办的艾柯医疗刚刚落地,但因为所专注的神经介入器械领域专业门槛颇高,从而导致尽管获得的TS(投资意向书)不少,但并没有多少投资人能够真正看懂其价值。
而另外一位吃客则是红杉中国合伙人周逵。和吕怡然印象中投资人的西装革履不同,周逵一身休闲装,显得十分容易亲近。就连街头小馆也是周逵提议,随便在路边找的一家。
这让吕怡然十分诧异,因为这和海外求学期间其对投资人形成的刻板印象不同,“周总好像只是想要深入了解我们,对于环境没有丝毫介意。”在接受E药经理人访谈时,吕怡然回忆起这一幕,仍然印象深刻。
当然,环境丝毫没有影响到聊天质量。吕怡然清楚记得,聊完之后,周逵仔细拆解了艾柯医疗所在的神经介入领域,并且颇为清晰地指出了未来可以拓展的空间。这让吕怡然直呼“神奇”:周逵并非医疗专业出身的投资人,却能对这样一个高专业壁垒的领域驾轻就熟地“指点江山”,绝非一日之功。
其实,如果他此前认识何涛,可能就不会这么惊讶。
何涛是妙手医生的创始人。创业之前,其带领的健一网一度是排名第一的医药电商。2014年底何涛离职,第二天就接到了周逵的电话,随后妙手医生很快成立,红杉中国成为其种子轮投资方,并持续投资到2021年2月刚刚完成的E轮。
在创业的前两年,几乎每周六晚21:00,何涛的电话都会准时响起。电话的那头就是周逵。两个人几乎什么都能聊:聊彼此对医疗和医药行业的理解,聊妙手的经营状况,聊时下热点的话题,聊新兴的商业模式,聊营销的方法……
“有时候我们可能不是在聊妙手的事情,但这些分享对于妙手如何成长为一家平台级的企业,帮助很大。”如今回忆起那一通通“深夜课堂”,何涛仍不免感慨。
如果吕怡然认识新产业生物CEO饶微,可能就会意识到,由投资人给到雪中送碳的帮助,其实是红杉中国每一家成员企业都能享受到的待遇。而长期的坚定陪伴,则是红杉中国给予他们的一份长情承诺。
2011年,刚刚经历“背水一战”的新产业生物迎来了红杉中国的9600万元A轮投资。彼时,双方因为一项条款未能谈拢,投资人去征求沈南鹏的意见。5分钟后,创始人饶微就接到了同意投资的电话。这让饶微也颇为感慨,“十年来,公司遇到各种挑战的时候,红杉都会充分考虑并支持团队的意见。其实很多年后,我们逐步了解了,其实当年的要求是'不那么合理'的,但沈总能够尊重创业团队,并且非常果断的决策,毫不拖泥带水,这是让我很感动的。”
到2020年新产业生物在深交所IPO,红杉中国持股比例仍然接近20%,是公司第一大机构股东,这意味着红杉中国仅此一起IPO的投资回报便超过人民币百亿元。
曾有记者问沈南鹏,有多成功他才会满意?
沈南鹏的回答是:这早就不是我要关心的事情。“十年后、二十年后,有多少优秀公司能够因为与红杉中国同行而感到骄傲,这才是我关心的。”
2021年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委员通道”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媒体采访
毫无疑问,这些企业中将有很大比例是医疗健康类公司。15年来,红杉中国已经在医疗健康领域先后投出了180余家公司,投资范围覆盖创新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精准医疗、数字医疗等在内的多个领域,并先后收获近30起IPO。
不管是按投资企业的数量来计算,还是按投资金额,亦或是按投资回报,红杉中国在当前国内所有专注于医疗健康投资的机构中都能稳稳跻身于第一梯队,这一点已经是行业共识。
事实上,中国医药产业也时刻关注着红杉中国,看他带着在TMT/消费领域叱咤风云的经验,如何在医药产业中继续大展身手。就像沈南鹏曾经说过的那句话:资本可以重塑商业世界的规则。这句话在TMT领域里已经被充分的事例证明了其适用性,而在政策壁垒高耸的医药产业是否通行,红杉中国用过往15年医疗健康产业投资的历史,以及接下来的布局,正在回答这个问题。而红杉中国的那句经典Slogan: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则是回答这一切问题的切入口。
觅风:红杉入局
“那些历史的尖峰时刻都需要太长的酝酿时间,每一桩影响深远的事件都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斯蒂芬·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
2005年夏天,一批由来自硅谷的知名风险投资人组成的旅行团造访中国,被认为是中国VC/PE行业的分水岭。同年9月,红杉资本与沈南鹏创办红杉资本中国基金。
2005年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创投发展历史上堪以被记入史册的年代。尤其是对于互联网领域而言:百度赴美IPO催生了一批富豪,淘宝网与ebay的市场争夺战打得如火如荼,互联网新秀老将齐上阵,好不热闹。
对比之下,中国医疗健康市场显得有些安静。尤其是医疗健康产业投资,至少在新医改之前,基本处于“无风”状态。
2005年,目前市值已突破5000亿元的恒瑞医药,市值尚不足百亿。甚至从整个行业来看,2005年中国医药行业的工业产值也仅相当于食品行业的1/4。从市场规范来看,一家知名疫苗企业研发负责人向E药经理人表示其2005年从美国回国时,竟意外发现连GMP合规、工艺验证等国外最基本的生产技术以及质量管理方法,国内医药市场尚且处于体系建设中。
而从资本市场来看,西南证券研发中心的一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内地生物技术产业资本市场融资额不足5亿元,2006年的融资额甚至不到2005年的一半。
也正因此,彼时在中国医疗健康市场上,投资带有创新属性的药品、器械乃至诊断类产品,一度被视为不确定性太大的“坑”。无论是政策环境还是资本生态,对创新的支持都并不明显。
红杉中国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几乎在行业内最早开始了医疗健康产业的专业投资。
2006年,红杉中国在天使轮阶段投资了中国绿线(ChinaGtel),成为其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开端。用来完成这一笔投资的,是红杉中国当时的1号基金。这支基金同时投的其他项目,有奇虎360和大众点评。
这家当时还叫做中国绿线的公司于2009年更名为挂号网,2015年正式命名为微医。红杉中国参与了这家公司最早的一次融资,并在此后又追加投资,最近的一笔也在不久前完成。最近微医被传出即将赴港上市的消息,估值高达150亿美元。
这一阶段的另外一个小插曲,是2007年红杉中国还投资了一家名为依格斯的CRO公司。这家公司后来被国际CRO公司PPD所收购。
必须要指出的是,尽管从投资回报收益上来看这并不是一笔值得大书特书的案例,但能够于2007年,在一众创新药都还尚未成功跑出来的时候,红杉中国便能够将视线延伸至像CRO这样的创新药生态领域中,足见其行业敏锐性。而日后其对药明系(包括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合全药业)、泰格医药等龙头型CRO公司,以及对缔脉生物、兆维科技等逐渐成长起来的一批CRO公司的布局,这种敏锐度在很大程度上做出了贡献。
而另一方面,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红杉中国还面临着不断崛起的竞争对手的挑战与竞争。红杉中国正式开启医疗健康投资的2006年,启明创投成立。这家如今掌管资金规模近60亿美元的投资机构在过去十余年来也先后投资出了甘李药业等多个成功案例;2008年,礼来亚洲基金开始从礼来制药的风险投资部门孵化而来,并作为专业的医药产业基金于2011年独立。
应该说,过往十余年来,红杉中国的医疗健康投资是在各方势力崛起、群雄环伺的形势下,成功“破局”,闯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红杉中国早期投资、全程陪伴的特点,也在这一阶段就已经开始充分体现。在红杉中国医疗健康投资版图中占据了一个关键位置的新产业生物,即是在此阶段完成第一笔投资。
彼时,新产业生物所处的IVD领域还远未像当下这般因为疫情而备受关注,属于医疗健康领域大背景下典型的小领域。但红杉中国投资判断很清楚:“首先,中国IVD领域整体市场需求有明确的长期增长趋势;其次,技术研发无法‘绕弯子’,中国企业想发展,产品的技术必须过关。而一旦产品迈过用户满意的门槛,那么就会释放巨大的潜在机会,而新产业正处于这个时间点;第三,创始人饶微及团队长期技术积累、厚积薄发的历程和信念,也坚定了我们对于创始人的信任和信心。”
在周逵看来,新产业生物能够发展至今成为行业龙头,靠的还是团队的执着和韧性。“研发要耐得住寂寞,能吃苦,还要对技术和产品提升极其热衷。”
这也是红杉医疗健康投资理念的另一种折射:看到趋势,瞄准方向,陪着创业者一起,成长、成熟、成功。
迎风:三大体系与一个理念
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泰戈尔《吉檀迦利》
类似新产业生物以及微医这样,从最早期即开始投资并在此后的多轮中持续跟进的案例,在红杉中国的投资管线中并不少见。
· 2010年红杉中国A轮投资的健帆生物,如今已是市值超600亿元的公司,而红杉中国是健帆上市之前唯一的机构投资人;
· 2012年A轮投资的奕瑞科技目前则是国内数字化X线探测器的核心供应商;2013年的贝达药业以及启明医疗都是红杉所投出的经典项目,如今一个是中国最早创新药企的代表,一家是心脏瓣膜头部企业;
· 2014年红杉中国天使轮及A轮投资的再鼎医药,如今已是在港交所及纳斯达克两地上市、市值超100亿美元的明星公司;
· 同样在2014年获得红杉中国A轮投资的薇诺娜,彼时还是只在医院渠道销售的小公司,如今则成了功能护肤品的国货第一,正在进行IPO路演。
· 基因检测与精准医疗的明星公司燃石医学则是由红杉中国在2015年开始A轮投资,并参与了一直到2020年在纳斯达克IPO的每一轮融资。
一组数字可以直观看出红杉中国在医疗健康领域早期投资的布局。自2006年开始的180多起投资项目中,40%以上是在A轮进入。“红杉很明白我们的价值和梦想是帮助创业者成为产业领袖。我们投入资本、时间、资源,虽然不能保证100%都能行,但我们尊重这个规律,并在红杉专业性认知的基础上,寻找有机会成为伟大公司的小公司,寻找想做行业领袖的创业者。”周逵表示。
抱着这样的想法与尝试的态度,在经历了前几年的医疗健康产业摸索之后,随着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深入发展,红杉中国不断深耕其在此领域的布局,逐渐从围绕产业链上下游的投资,进入到医疗健康最硬核的创新技术和创新药上。
对于中国医药产业来说,2011年可以被定义为创新药投资的肇始之年。
这一年,贝达药业埃克替尼获批上市,让产业界看到了新药在中国的土壤中也能做成。在人民大会堂高调召开的上市会上,时任卫生部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表示,埃克替尼的成功研发堪比“民生领域的两弹一星”。
而再往后的故事就有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创新药从Me-too/Me-better开始向First-in-class/Best-in-class演进、海归科学家创业潮开始、明星创业机构涌现……而一切的演变都开始推导出一个结果,即投资机构开始正式关注医药产业。
红杉中国合伙人陆潇波介绍,除了贝达药业之外,再鼎医药、信达生物等一批明星公司,都是红杉中国在创新药领域的代表案例。2014年再鼎医药开始创业,红杉中国在天使轮即进入,后又跟进A轮。而同样由红杉中国参与投资的信达生物,当前已经成为中国最好的生物医药创新企业之一。
在其他医疗相关领域,例如基因测序类别的华大基因、心脏瓣膜领域的先锋启明医疗以及疫情期间备受追捧的稳健医疗、数字医疗领域内的圆心科技等,也都在2015年之前相继完成投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凭借着此前在TMT领域内积累的丰富投资经验,TMT+医疗投资已经成为了红杉中国相较于其他投资机构的“独门绝技”,除了微医、圆心科技等,红杉中国还陆续投出了包括推想、晶泰、数坤等在内的数字医疗明星企业。
医疗健康投资真正进入高潮期,与中国药审改革以及医药产业发展轨迹同步,在2015年之后迎来爆发。在此之前,尽管通过大批量人才引入计划,中国医药产业中已经积聚了规模巨大的生物技术领域人才,但是受限于“三报三批”的临床审批政策,加之历史因素造成的审评积压以及临床数据上一直存在的瑕疵,使得大部分投资人对进入创新药领域心有忌惮。
而在2015年药审改革之后,医药创新成为主流,且形成一股重构产业结构的力量,短短五六年间,Me-too类项目从主流变为边缘,投资界和产业界已经开始反思Fast-follow,并希冀着培养First-in-class。
这个阶段,红杉中国历史的积累终于迎来质与量上的爆发,“增长曲线陡峭”是2015年以来红杉中国在医疗健康领域投资案例数量与金额增长的客观描述。尤其是2020年,红杉中国迎来高光时刻:全年累计10个被投企业IPO。这一数字已经足以使红杉中国位列所有关注医疗健康投资机构的第一梯队。
几乎每月一个IPO的速度正在释放红杉中国在医疗健康深耕15年积蓄的能量。如果评价一家投资机构存在金标准,绝对是投资回报,红杉中国给出的答卷在医药产业中可以睥睨群雄。“2020年,10个上市项目,累计投资金额20亿元,账面收益200亿元左右,差不多10倍的投资回报。”
2020年红杉中国在医疗健康领域共投资超过50个项目,覆盖创新药、精准医疗、创新器械、IVD诊断、第三方服务、数字医疗等多个细分领域,累计金额接近10亿美元。在陆潇波看来,这个成绩在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中也属少见,尤其是IPO的项目绝大多数属于一级市场的早期投资,对于评价一个投资机构的眼光来说,这毫无疑问是重要的。
这一火热的趋势延续到2021年。刚刚过去两个月,红杉中国在医疗健康领域先后收获易瑞生物和天演药业、昭衍新药3个IPO,实现开门红,此外还有至少3个项目已经过会待发。而除此之外还可预见的是,数字医疗产业的明星公司,将成为2021年红杉中国的又一道风景线。
但是,收获从来都不是一日之功。之所以能够得到丰厚的业绩回报,更关键的逻辑源于红杉中国医疗健康投资15年来在不断的队伍演练与实战中,为实现“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的核心理念,沉淀下了三个体系。
如果总结一下,这三个体系分别是行研驱动的投资方法论体系、扁平化的管理体系、群智群策的投资决策体系。
三个体系互为表里,相互融合,行研为寻找项目按图索骥,也为投资决策提供背书;扁平化的管理让所有职位的投资人深入一线,接近产业巩固行研深度与广度,更好地规避投资决策中的不确定性;群智群策的投资决策体系更不消多讲,2020年沈南鹏曾经与郎平有一场跨界对话,两位领导者在交流组织文化时,沈南鹏表示,合伙人文化是一家机构基业长青最重要的因素,而这正是红杉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个体系以投资项目为核心,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从而为红杉在医疗健康投资中,建立牢固的防火墙,准确捕获到更优秀的项目。
“投研一体可以说已经是红杉中国的特色。研究跟投资不结合,就容易变为纸上谈兵;而做投资的不认真研究,就会缺少方法论从而变得盲目。”周逵介绍,红杉中国的行研会的重要内容便是按照不同维度,将不同主题分发至团队成员去研究。维度可能会按照治疗领域划分,譬如肿瘤、心脑血管、眼科等;有可能按照创新技术平台划分,譬如基因治疗与基因编辑、细胞治疗、核酸药物等。
行研无处不在,行研随时进行。红杉中国董事总经理顾翠萍对任何新的技术充满无止境的好奇心,“有时候我们在饭桌上聊起什么新东西吸引了我,我当下就要搜索查询,希望能马上搞清楚”。顾翠萍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近10年来投资了华大基因/华大因源、Beam、纽福斯、晶泰科技、德琪医药、腾盛博药、亿腾景昂等创新项目。
这一方法有三大好处:一能保持持续更新,率先找到创新力量;二是保持创业者与投资人之间更密切的关系;三是通过梳理打基础,投资时更容易判断标的在所在赛道中的水平。
“这个行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人的智力工作和以往对产业的认知经验。当然这其中仍会有一批优秀的投资人能持续学习,不断拥抱新的跑道。他们无时无刻都在跟惯性的认知做对抗,把新的认知与原有认知融合,形成对新趋势的正确认知。”这是沈南鹏对投资的理解。
而群智群策的投资决策体系以及扁平化的管理体系则使得决策快成为了红杉中国医疗健康投资的另一特点。
(从左至右依次为:红杉中国合伙人陆潇波、红杉中国合伙人杨云霞、红杉中国董事总经理顾翠萍、红杉中国董事总经理曹弋博、红杉中国董事总经理汉江)
红杉中国董事总经理曹弋博在完成对锦欣生殖的投资时即有此感受。“当时的投资窗口期很短,而且老股转让方所要求的估值比当时市场上其他医疗服务企业估值有很大溢价,但是红杉中国因为对行业有深刻理解,并且和公司在之前就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因此能够快速决策成为那一轮投资里几乎唯一的新股东参与方。”外界只看到红杉“抢”到了项目,但所有这些成功背后,都可以归因于扎根行业而带来的深度认知。
“快!”这也是顾翠萍在刚刚加入红杉中国之时最深刻的感受。2012年,顾翠萍从另外一家专注生物医疗领域投资的基金加入红杉,“最大的感受是如果你的尽调工作可以跟得上,那项目在IC会上是可以推得很快的,当时我们每周都会有一次例会。”
整体来说,三个体系共同为红杉中国的核心投资理念服务: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致力于发掘和培养产业界的“参天大树”。
众所周知,投资能力强意味着在每个关注的领域都有最精英的团队,而不能单靠个人英雄主义和单个项目的表现,因为没有人可以永远保持认知领先。但投资又是一个极度精英主义、彰显个人英雄主义的工作。作为一个期望基业长青,希望可以陪着未来伟大公司一起成长的机构而言,平衡这之间存在的悖论或者矛盾时,文化理念的牵引就显得尤为重要。
用红杉中国合伙人杨云霞的话来说,“投资人按图索骥,成功率会高,且能降低不确定性。”杨云霞将投资分为两类:系统性投资和机会性投资,这样在重大决策之前,才能知道正确的行事逻辑是什么。
正是秉承着这样的理念,红杉中国在做出任何一项投资决定之前一定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不会根据市场上的节奏快慢盲目改变自己的投资节奏,“跟风”的行为更是几乎没有。过往医生的从业经历,使得杨云霞对于患者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有着强烈的共情能力。她发现,在中国不管是出血性脑卒中还是缺血性脑卒中,愈后效果都比较差,患者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极大不平衡,而在2020年红杉中国完成对艾柯医疗的B轮和B+轮融资之前,红杉中国基本已经把这个领域内的相当比例的公司都认真地进行了走访和沟通,希望能够找到非常契合的企业伙伴,所以对神经介入领域有比较清晰的认知和投资逻辑。
杨云霞坦言:“我们也放弃了一些项目,有的是产品的创新性不够,有的觉得团队对于行业的理解不够,或是专注度不够。”在杨云霞看来,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需要找到即擅长短距又有耐心长跑的企业。而发现这类最优选手的必经之路,必须是系统广泛的行业学习。
送风:向更早期去
可巧手以继拙作,不可庸工以当精制。—黄成《髹饰传》
在红杉中国,“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从来不是一句停留在口头上的标语。
这一方面体现在红杉中国对于创业者的扶持上。2011年末,郭振宇在滇虹药业董事长任上离开创办薇诺娜,红杉中国参与了其A轮融资。每次董事会,周逵必定从北京飞往昆明。而在开完会后,两人一边吃着盒饭,一边复盘薇诺娜的业绩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几乎是常态。聊完之后,周逵则随即马不停蹄地飞回北京。
另一方面,这种扶持,很有可能还是说服合适的人开始创业,甚至帮助其指明创业方向。
曹弋博所投资的一个项目即是这种类型。2019年末,红杉中国在天使轮投资了一家名为UTCTherapeutics的公司。这是一家做创新细胞治疗的公司,创始人赵阳兵曾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细胞免疫治疗中心T细胞工程实验室(TCEL)主任,并且曾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工作。赵教授与细胞领域两大泰斗CarlJune和StevenRosenberg都有过紧密的合作,是华人里少有的细胞治疗领域国际一流科学家。
“其实是一些机缘巧合,我们了解到赵教授一直有回国的想法,就跟他做了非常长期的沟通,最终说服他在2019年回国。”曹弋博介绍,目前公司已经组建了一支非常强的团队,由在外企和内资都工作过并熟悉细胞治疗生产管理和注册法规的宋晓东博士担任CEO。红杉中国近期又帮助公司获得了新一轮融资,让企业有立足中国做有全球创新性的细胞治疗产品的充足资源。
这是红杉中国对于创业企业进行赋能的另一维度。不仅仅是人力资源服务,包括经营管理、上市融资、法律顾问、品牌营销、战略发展等等,红杉中国都会主动帮助企业去做一些事情。
下一步,红杉中国在医疗健康上会投向哪里,其实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创新会走到哪里。
创新药、创新技术、创新的模式肯定是趋势,但这种创新与前一阶段相比,应该是建立在临床价值差异化与项目落地效率基础上的创新。百舸争流中,走在前面,且能够迅速在日新月异的复杂生态中找准方向与定位的公司,才能够走出来,“卡位”成功。
此外,随着医药创新的爆发,辅助创新落地的生态链也正在日益完善,从实验室研究到临床试验,从市场到销售,从线下到线上,从原料药到仪器设备,从AI辅助研发到准入支付……类似于创新体系的“基建”的创业项目也在飞速涌现。这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中国医药健康产业经过这几年政策、资本、人才的密集融合与发酵,与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已经非常接近,比如有的创新药公司在一些未被验证靶点的临床开发上,与国际上最快速的进展已经并驾齐驱。而且随着近两年授权引入模式下成立公司数量的暴增,使得一些项目可以非常快速地在中国落地。
而当用行研驱动的精准狙击再也找不到合适的项目时,就去创造一个。
对投资更早期的界定,周逵认为一是对于技术和产业模式尚不成熟领域的探索和尝试。二是对于虽属于成熟市场但仍处于创业事业初期的公司的关注。红杉中国未来几年的期望是“有能力去孵化一些新公司、新团队”。
在美国,有很多著名的医疗健康基金都非常重视系统性地孵化早期项目,投资团队的成员也有不少直接来自于学术界或产业界,他们对于很多细分领域有较为深刻的经验与理解,因为做早期投资,需要依赖这些积累。
现在红杉中国也正在朝着这个方向招募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2020年,在跨国药企有过多年研发经验的汉江加入红杉中国担任董事总经理,目的之一就是为红杉中国做一些更早期、潜在回报更大的医疗健康投资。这是红杉布局更早期投资的一步举措,汉江也曾成功运用他多年研发、商务、管理的经验,孵化过国内历史上增长速度最快的生物医药公司之一。
在汉江看来,成功进行早期投资的重点在于两点:一是项目孵化时对于细分领域纵向与横向的熟悉与了解,以及对于创始团队研发能力、管理能力的延展与边界的预判。二是大量的、不可避免的投后参与。无论是专利布局,还是团队补强、战略制定、商务开发,甚至是如何应对挫折等等一系列事情,都要有担当。真正成为创业者身后可以信赖的隐身好伙伴。
周逵将之表述为投资视角向更上游供给端转移。2021年开年,红杉的两项合作已经彰显其在这之中的格局与蓝图。1月28日,红杉与国内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太平洋保险宣布达成健康产业战略合作;几天后,红杉又与全球基因测序龙头企业Illumina合作推出“红杉中国智能医疗基因组学孵化器”。
“孵化”本身就意味着更早、更新、更前沿,保险则意味着巨大资本体量,意味着创新落地的最后关键一环:支付。“这两项合作都是为了联合最优质的产业资源共同打造一个创投生态圈。作为投资机构,我们希望能够利用好自己的品牌、专业知识和团队,以及强大的投后服务能力,形成一个独特的投资生态体系,为创业者提供他们最需要的帮助。”沈南鹏表示。(生物谷Bioon.com)
(润宝医疗网)
傍晚,路灯与夜色相映,树丫斑驳。
北京顺义一家街头小馆,三人聊兴正酣。
吃客之一是刚刚回国创业的吕怡然。彼时,其创办的艾柯医疗刚刚落地,但因为所专注的神经介入器械领域专业门槛颇高,从而导致尽管获得的TS(投资意向书)不少,但并没有多少投资人能够真正看懂其价值。
而另外一位吃客则是红杉中国合伙人周逵。和吕怡然印象中投资人的西装革履不同,周逵一身休闲装,显得十分容易亲近。就连街头小馆也是周逵提议,随便在路边找的一家。
这让吕怡然十分诧异,因为这和海外求学期间其对投资人形成的刻板印象不同,“周总好像只是想要深入了解我们,对于环境没有丝毫介意。”在接受E药经理人访谈时,吕怡然回忆起这一幕,仍然印象深刻。
当然,环境丝毫没有影响到聊天质量。吕怡然清楚记得,聊完之后,周逵仔细拆解了艾柯医疗所在的神经介入领域,并且颇为清晰地指出了未来可以拓展的空间。这让吕怡然直呼“神奇”:周逵并非医疗专业出身的投资人,却能对这样一个高专业壁垒的领域驾轻就熟地“指点江山”,绝非一日之功。
其实,如果他此前认识何涛,可能就不会这么惊讶。
何涛是妙手医生的创始人。创业之前,其带领的健一网一度是排名第一的医药电商。2014年底何涛离职,第二天就接到了周逵的电话,随后妙手医生很快成立,红杉中国成为其种子轮投资方,并持续投资到2021年2月刚刚完成的E轮。
在创业的前两年,几乎每周六晚21:00,何涛的电话都会准时响起。电话的那头就是周逵。两个人几乎什么都能聊:聊彼此对医疗和医药行业的理解,聊妙手的经营状况,聊时下热点的话题,聊新兴的商业模式,聊营销的方法……
“有时候我们可能不是在聊妙手的事情,但这些分享对于妙手如何成长为一家平台级的企业,帮助很大。”如今回忆起那一通通“深夜课堂”,何涛仍不免感慨。
如果吕怡然认识新产业生物CEO饶微,可能就会意识到,由投资人给到雪中送碳的帮助,其实是红杉中国每一家成员企业都能享受到的待遇。而长期的坚定陪伴,则是红杉中国给予他们的一份长情承诺。
2011年,刚刚经历“背水一战”的新产业生物迎来了红杉中国的9600万元A轮投资。彼时,双方因为一项条款未能谈拢,投资人去征求沈南鹏的意见。5分钟后,创始人饶微就接到了同意投资的电话。这让饶微也颇为感慨,“十年来,公司遇到各种挑战的时候,红杉都会充分考虑并支持团队的意见。其实很多年后,我们逐步了解了,其实当年的要求是'不那么合理'的,但沈总能够尊重创业团队,并且非常果断的决策,毫不拖泥带水,这是让我很感动的。”
到2020年新产业生物在深交所IPO,红杉中国持股比例仍然接近20%,是公司第一大机构股东,这意味着红杉中国仅此一起IPO的投资回报便超过人民币百亿元。
曾有记者问沈南鹏,有多成功他才会满意?
沈南鹏的回答是:这早就不是我要关心的事情。“十年后、二十年后,有多少优秀公司能够因为与红杉中国同行而感到骄傲,这才是我关心的。”
2021年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委员通道”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媒体采访
毫无疑问,这些企业中将有很大比例是医疗健康类公司。15年来,红杉中国已经在医疗健康领域先后投出了180余家公司,投资范围覆盖创新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精准医疗、数字医疗等在内的多个领域,并先后收获近30起IPO。
不管是按投资企业的数量来计算,还是按投资金额,亦或是按投资回报,红杉中国在当前国内所有专注于医疗健康投资的机构中都能稳稳跻身于第一梯队,这一点已经是行业共识。
事实上,中国医药产业也时刻关注着红杉中国,看他带着在TMT/消费领域叱咤风云的经验,如何在医药产业中继续大展身手。就像沈南鹏曾经说过的那句话:资本可以重塑商业世界的规则。这句话在TMT领域里已经被充分的事例证明了其适用性,而在政策壁垒高耸的医药产业是否通行,红杉中国用过往15年医疗健康产业投资的历史,以及接下来的布局,正在回答这个问题。而红杉中国的那句经典Slogan: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则是回答这一切问题的切入口。
觅风:红杉入局
“那些历史的尖峰时刻都需要太长的酝酿时间,每一桩影响深远的事件都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斯蒂芬·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
2005年夏天,一批由来自硅谷的知名风险投资人组成的旅行团造访中国,被认为是中国VC/PE行业的分水岭。同年9月,红杉资本与沈南鹏创办红杉资本中国基金。
2005年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创投发展历史上堪以被记入史册的年代。尤其是对于互联网领域而言:百度赴美IPO催生了一批富豪,淘宝网与ebay的市场争夺战打得如火如荼,互联网新秀老将齐上阵,好不热闹。
对比之下,中国医疗健康市场显得有些安静。尤其是医疗健康产业投资,至少在新医改之前,基本处于“无风”状态。
2005年,目前市值已突破5000亿元的恒瑞医药,市值尚不足百亿。甚至从整个行业来看,2005年中国医药行业的工业产值也仅相当于食品行业的1/4。从市场规范来看,一家知名疫苗企业研发负责人向E药经理人表示其2005年从美国回国时,竟意外发现连GMP合规、工艺验证等国外最基本的生产技术以及质量管理方法,国内医药市场尚且处于体系建设中。
而从资本市场来看,西南证券研发中心的一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内地生物技术产业资本市场融资额不足5亿元,2006年的融资额甚至不到2005年的一半。
也正因此,彼时在中国医疗健康市场上,投资带有创新属性的药品、器械乃至诊断类产品,一度被视为不确定性太大的“坑”。无论是政策环境还是资本生态,对创新的支持都并不明显。
红杉中国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几乎在行业内最早开始了医疗健康产业的专业投资。
2006年,红杉中国在天使轮阶段投资了中国绿线(ChinaGtel),成为其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开端。用来完成这一笔投资的,是红杉中国当时的1号基金。这支基金同时投的其他项目,有奇虎360和大众点评。
这家当时还叫做中国绿线的公司于2009年更名为挂号网,2015年正式命名为微医。红杉中国参与了这家公司最早的一次融资,并在此后又追加投资,最近的一笔也在不久前完成。最近微医被传出即将赴港上市的消息,估值高达150亿美元。
这一阶段的另外一个小插曲,是2007年红杉中国还投资了一家名为依格斯的CRO公司。这家公司后来被国际CRO公司PPD所收购。
必须要指出的是,尽管从投资回报收益上来看这并不是一笔值得大书特书的案例,但能够于2007年,在一众创新药都还尚未成功跑出来的时候,红杉中国便能够将视线延伸至像CRO这样的创新药生态领域中,足见其行业敏锐性。而日后其对药明系(包括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合全药业)、泰格医药等龙头型CRO公司,以及对缔脉生物、兆维科技等逐渐成长起来的一批CRO公司的布局,这种敏锐度在很大程度上做出了贡献。
而另一方面,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红杉中国还面临着不断崛起的竞争对手的挑战与竞争。红杉中国正式开启医疗健康投资的2006年,启明创投成立。这家如今掌管资金规模近60亿美元的投资机构在过去十余年来也先后投资出了甘李药业等多个成功案例;2008年,礼来亚洲基金开始从礼来制药的风险投资部门孵化而来,并作为专业的医药产业基金于2011年独立。
应该说,过往十余年来,红杉中国的医疗健康投资是在各方势力崛起、群雄环伺的形势下,成功“破局”,闯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红杉中国早期投资、全程陪伴的特点,也在这一阶段就已经开始充分体现。在红杉中国医疗健康投资版图中占据了一个关键位置的新产业生物,即是在此阶段完成第一笔投资。
彼时,新产业生物所处的IVD领域还远未像当下这般因为疫情而备受关注,属于医疗健康领域大背景下典型的小领域。但红杉中国投资判断很清楚:“首先,中国IVD领域整体市场需求有明确的长期增长趋势;其次,技术研发无法‘绕弯子’,中国企业想发展,产品的技术必须过关。而一旦产品迈过用户满意的门槛,那么就会释放巨大的潜在机会,而新产业正处于这个时间点;第三,创始人饶微及团队长期技术积累、厚积薄发的历程和信念,也坚定了我们对于创始人的信任和信心。”
在周逵看来,新产业生物能够发展至今成为行业龙头,靠的还是团队的执着和韧性。“研发要耐得住寂寞,能吃苦,还要对技术和产品提升极其热衷。”
这也是红杉医疗健康投资理念的另一种折射:看到趋势,瞄准方向,陪着创业者一起,成长、成熟、成功。
迎风:三大体系与一个理念
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泰戈尔《吉檀迦利》
类似新产业生物以及微医这样,从最早期即开始投资并在此后的多轮中持续跟进的案例,在红杉中国的投资管线中并不少见。
· 2010年红杉中国A轮投资的健帆生物,如今已是市值超600亿元的公司,而红杉中国是健帆上市之前唯一的机构投资人;
· 2012年A轮投资的奕瑞科技目前则是国内数字化X线探测器的核心供应商;2013年的贝达药业以及启明医疗都是红杉所投出的经典项目,如今一个是中国最早创新药企的代表,一家是心脏瓣膜头部企业;
· 2014年红杉中国天使轮及A轮投资的再鼎医药,如今已是在港交所及纳斯达克两地上市、市值超100亿美元的明星公司;
· 同样在2014年获得红杉中国A轮投资的薇诺娜,彼时还是只在医院渠道销售的小公司,如今则成了功能护肤品的国货第一,正在进行IPO路演。
· 基因检测与精准医疗的明星公司燃石医学则是由红杉中国在2015年开始A轮投资,并参与了一直到2020年在纳斯达克IPO的每一轮融资。
一组数字可以直观看出红杉中国在医疗健康领域早期投资的布局。自2006年开始的180多起投资项目中,40%以上是在A轮进入。“红杉很明白我们的价值和梦想是帮助创业者成为产业领袖。我们投入资本、时间、资源,虽然不能保证100%都能行,但我们尊重这个规律,并在红杉专业性认知的基础上,寻找有机会成为伟大公司的小公司,寻找想做行业领袖的创业者。”周逵表示。
抱着这样的想法与尝试的态度,在经历了前几年的医疗健康产业摸索之后,随着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深入发展,红杉中国不断深耕其在此领域的布局,逐渐从围绕产业链上下游的投资,进入到医疗健康最硬核的创新技术和创新药上。
对于中国医药产业来说,2011年可以被定义为创新药投资的肇始之年。
这一年,贝达药业埃克替尼获批上市,让产业界看到了新药在中国的土壤中也能做成。在人民大会堂高调召开的上市会上,时任卫生部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表示,埃克替尼的成功研发堪比“民生领域的两弹一星”。
而再往后的故事就有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创新药从Me-too/Me-better开始向First-in-class/Best-in-class演进、海归科学家创业潮开始、明星创业机构涌现……而一切的演变都开始推导出一个结果,即投资机构开始正式关注医药产业。
红杉中国合伙人陆潇波介绍,除了贝达药业之外,再鼎医药、信达生物等一批明星公司,都是红杉中国在创新药领域的代表案例。2014年再鼎医药开始创业,红杉中国在天使轮即进入,后又跟进A轮。而同样由红杉中国参与投资的信达生物,当前已经成为中国最好的生物医药创新企业之一。
在其他医疗相关领域,例如基因测序类别的华大基因、心脏瓣膜领域的先锋启明医疗以及疫情期间备受追捧的稳健医疗、数字医疗领域内的圆心科技等,也都在2015年之前相继完成投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凭借着此前在TMT领域内积累的丰富投资经验,TMT+医疗投资已经成为了红杉中国相较于其他投资机构的“独门绝技”,除了微医、圆心科技等,红杉中国还陆续投出了包括推想、晶泰、数坤等在内的数字医疗明星企业。
医疗健康投资真正进入高潮期,与中国药审改革以及医药产业发展轨迹同步,在2015年之后迎来爆发。在此之前,尽管通过大批量人才引入计划,中国医药产业中已经积聚了规模巨大的生物技术领域人才,但是受限于“三报三批”的临床审批政策,加之历史因素造成的审评积压以及临床数据上一直存在的瑕疵,使得大部分投资人对进入创新药领域心有忌惮。
而在2015年药审改革之后,医药创新成为主流,且形成一股重构产业结构的力量,短短五六年间,Me-too类项目从主流变为边缘,投资界和产业界已经开始反思Fast-follow,并希冀着培养First-in-class。
这个阶段,红杉中国历史的积累终于迎来质与量上的爆发,“增长曲线陡峭”是2015年以来红杉中国在医疗健康领域投资案例数量与金额增长的客观描述。尤其是2020年,红杉中国迎来高光时刻:全年累计10个被投企业IPO。这一数字已经足以使红杉中国位列所有关注医疗健康投资机构的第一梯队。
几乎每月一个IPO的速度正在释放红杉中国在医疗健康深耕15年积蓄的能量。如果评价一家投资机构存在金标准,绝对是投资回报,红杉中国给出的答卷在医药产业中可以睥睨群雄。“2020年,10个上市项目,累计投资金额20亿元,账面收益200亿元左右,差不多10倍的投资回报。”
2020年红杉中国在医疗健康领域共投资超过50个项目,覆盖创新药、精准医疗、创新器械、IVD诊断、第三方服务、数字医疗等多个细分领域,累计金额接近10亿美元。在陆潇波看来,这个成绩在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中也属少见,尤其是IPO的项目绝大多数属于一级市场的早期投资,对于评价一个投资机构的眼光来说,这毫无疑问是重要的。
这一火热的趋势延续到2021年。刚刚过去两个月,红杉中国在医疗健康领域先后收获易瑞生物和天演药业、昭衍新药3个IPO,实现开门红,此外还有至少3个项目已经过会待发。而除此之外还可预见的是,数字医疗产业的明星公司,将成为2021年红杉中国的又一道风景线。
但是,收获从来都不是一日之功。之所以能够得到丰厚的业绩回报,更关键的逻辑源于红杉中国医疗健康投资15年来在不断的队伍演练与实战中,为实现“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的核心理念,沉淀下了三个体系。
如果总结一下,这三个体系分别是行研驱动的投资方法论体系、扁平化的管理体系、群智群策的投资决策体系。
三个体系互为表里,相互融合,行研为寻找项目按图索骥,也为投资决策提供背书;扁平化的管理让所有职位的投资人深入一线,接近产业巩固行研深度与广度,更好地规避投资决策中的不确定性;群智群策的投资决策体系更不消多讲,2020年沈南鹏曾经与郎平有一场跨界对话,两位领导者在交流组织文化时,沈南鹏表示,合伙人文化是一家机构基业长青最重要的因素,而这正是红杉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个体系以投资项目为核心,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从而为红杉在医疗健康投资中,建立牢固的防火墙,准确捕获到更优秀的项目。
“投研一体可以说已经是红杉中国的特色。研究跟投资不结合,就容易变为纸上谈兵;而做投资的不认真研究,就会缺少方法论从而变得盲目。”周逵介绍,红杉中国的行研会的重要内容便是按照不同维度,将不同主题分发至团队成员去研究。维度可能会按照治疗领域划分,譬如肿瘤、心脑血管、眼科等;有可能按照创新技术平台划分,譬如基因治疗与基因编辑、细胞治疗、核酸药物等。
行研无处不在,行研随时进行。红杉中国董事总经理顾翠萍对任何新的技术充满无止境的好奇心,“有时候我们在饭桌上聊起什么新东西吸引了我,我当下就要搜索查询,希望能马上搞清楚”。顾翠萍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近10年来投资了华大基因/华大因源、Beam、纽福斯、晶泰科技、德琪医药、腾盛博药、亿腾景昂等创新项目。
这一方法有三大好处:一能保持持续更新,率先找到创新力量;二是保持创业者与投资人之间更密切的关系;三是通过梳理打基础,投资时更容易判断标的在所在赛道中的水平。
“这个行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人的智力工作和以往对产业的认知经验。当然这其中仍会有一批优秀的投资人能持续学习,不断拥抱新的跑道。他们无时无刻都在跟惯性的认知做对抗,把新的认知与原有认知融合,形成对新趋势的正确认知。”这是沈南鹏对投资的理解。
而群智群策的投资决策体系以及扁平化的管理体系则使得决策快成为了红杉中国医疗健康投资的另一特点。
(从左至右依次为:红杉中国合伙人陆潇波、红杉中国合伙人杨云霞、红杉中国董事总经理顾翠萍、红杉中国董事总经理曹弋博、红杉中国董事总经理汉江)
红杉中国董事总经理曹弋博在完成对锦欣生殖的投资时即有此感受。“当时的投资窗口期很短,而且老股转让方所要求的估值比当时市场上其他医疗服务企业估值有很大溢价,但是红杉中国因为对行业有深刻理解,并且和公司在之前就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因此能够快速决策成为那一轮投资里几乎唯一的新股东参与方。”外界只看到红杉“抢”到了项目,但所有这些成功背后,都可以归因于扎根行业而带来的深度认知。
“快!”这也是顾翠萍在刚刚加入红杉中国之时最深刻的感受。2012年,顾翠萍从另外一家专注生物医疗领域投资的基金加入红杉,“最大的感受是如果你的尽调工作可以跟得上,那项目在IC会上是可以推得很快的,当时我们每周都会有一次例会。”
整体来说,三个体系共同为红杉中国的核心投资理念服务: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致力于发掘和培养产业界的“参天大树”。
众所周知,投资能力强意味着在每个关注的领域都有最精英的团队,而不能单靠个人英雄主义和单个项目的表现,因为没有人可以永远保持认知领先。但投资又是一个极度精英主义、彰显个人英雄主义的工作。作为一个期望基业长青,希望可以陪着未来伟大公司一起成长的机构而言,平衡这之间存在的悖论或者矛盾时,文化理念的牵引就显得尤为重要。
用红杉中国合伙人杨云霞的话来说,“投资人按图索骥,成功率会高,且能降低不确定性。”杨云霞将投资分为两类:系统性投资和机会性投资,这样在重大决策之前,才能知道正确的行事逻辑是什么。
正是秉承着这样的理念,红杉中国在做出任何一项投资决定之前一定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不会根据市场上的节奏快慢盲目改变自己的投资节奏,“跟风”的行为更是几乎没有。过往医生的从业经历,使得杨云霞对于患者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有着强烈的共情能力。她发现,在中国不管是出血性脑卒中还是缺血性脑卒中,愈后效果都比较差,患者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极大不平衡,而在2020年红杉中国完成对艾柯医疗的B轮和B+轮融资之前,红杉中国基本已经把这个领域内的相当比例的公司都认真地进行了走访和沟通,希望能够找到非常契合的企业伙伴,所以对神经介入领域有比较清晰的认知和投资逻辑。
杨云霞坦言:“我们也放弃了一些项目,有的是产品的创新性不够,有的觉得团队对于行业的理解不够,或是专注度不够。”在杨云霞看来,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需要找到即擅长短距又有耐心长跑的企业。而发现这类最优选手的必经之路,必须是系统广泛的行业学习。
送风:向更早期去
可巧手以继拙作,不可庸工以当精制。—黄成《髹饰传》
在红杉中国,“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从来不是一句停留在口头上的标语。
这一方面体现在红杉中国对于创业者的扶持上。2011年末,郭振宇在滇虹药业董事长任上离开创办薇诺娜,红杉中国参与了其A轮融资。每次董事会,周逵必定从北京飞往昆明。而在开完会后,两人一边吃着盒饭,一边复盘薇诺娜的业绩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几乎是常态。聊完之后,周逵则随即马不停蹄地飞回北京。
另一方面,这种扶持,很有可能还是说服合适的人开始创业,甚至帮助其指明创业方向。
曹弋博所投资的一个项目即是这种类型。2019年末,红杉中国在天使轮投资了一家名为UTCTherapeutics的公司。这是一家做创新细胞治疗的公司,创始人赵阳兵曾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细胞免疫治疗中心T细胞工程实验室(TCEL)主任,并且曾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工作。赵教授与细胞领域两大泰斗CarlJune和StevenRosenberg都有过紧密的合作,是华人里少有的细胞治疗领域国际一流科学家。
“其实是一些机缘巧合,我们了解到赵教授一直有回国的想法,就跟他做了非常长期的沟通,最终说服他在2019年回国。”曹弋博介绍,目前公司已经组建了一支非常强的团队,由在外企和内资都工作过并熟悉细胞治疗生产管理和注册法规的宋晓东博士担任CEO。红杉中国近期又帮助公司获得了新一轮融资,让企业有立足中国做有全球创新性的细胞治疗产品的充足资源。
这是红杉中国对于创业企业进行赋能的另一维度。不仅仅是人力资源服务,包括经营管理、上市融资、法律顾问、品牌营销、战略发展等等,红杉中国都会主动帮助企业去做一些事情。
下一步,红杉中国在医疗健康上会投向哪里,其实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创新会走到哪里。
创新药、创新技术、创新的模式肯定是趋势,但这种创新与前一阶段相比,应该是建立在临床价值差异化与项目落地效率基础上的创新。百舸争流中,走在前面,且能够迅速在日新月异的复杂生态中找准方向与定位的公司,才能够走出来,“卡位”成功。
此外,随着医药创新的爆发,辅助创新落地的生态链也正在日益完善,从实验室研究到临床试验,从市场到销售,从线下到线上,从原料药到仪器设备,从AI辅助研发到准入支付……类似于创新体系的“基建”的创业项目也在飞速涌现。这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中国医药健康产业经过这几年政策、资本、人才的密集融合与发酵,与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已经非常接近,比如有的创新药公司在一些未被验证靶点的临床开发上,与国际上最快速的进展已经并驾齐驱。而且随着近两年授权引入模式下成立公司数量的暴增,使得一些项目可以非常快速地在中国落地。
而当用行研驱动的精准狙击再也找不到合适的项目时,就去创造一个。
对投资更早期的界定,周逵认为一是对于技术和产业模式尚不成熟领域的探索和尝试。二是对于虽属于成熟市场但仍处于创业事业初期的公司的关注。红杉中国未来几年的期望是“有能力去孵化一些新公司、新团队”。
在美国,有很多著名的医疗健康基金都非常重视系统性地孵化早期项目,投资团队的成员也有不少直接来自于学术界或产业界,他们对于很多细分领域有较为深刻的经验与理解,因为做早期投资,需要依赖这些积累。
现在红杉中国也正在朝着这个方向招募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2020年,在跨国药企有过多年研发经验的汉江加入红杉中国担任董事总经理,目的之一就是为红杉中国做一些更早期、潜在回报更大的医疗健康投资。这是红杉布局更早期投资的一步举措,汉江也曾成功运用他多年研发、商务、管理的经验,孵化过国内历史上增长速度最快的生物医药公司之一。
在汉江看来,成功进行早期投资的重点在于两点:一是项目孵化时对于细分领域纵向与横向的熟悉与了解,以及对于创始团队研发能力、管理能力的延展与边界的预判。二是大量的、不可避免的投后参与。无论是专利布局,还是团队补强、战略制定、商务开发,甚至是如何应对挫折等等一系列事情,都要有担当。真正成为创业者身后可以信赖的隐身好伙伴。
周逵将之表述为投资视角向更上游供给端转移。2021年开年,红杉的两项合作已经彰显其在这之中的格局与蓝图。1月28日,红杉与国内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太平洋保险宣布达成健康产业战略合作;几天后,红杉又与全球基因测序龙头企业Illumina合作推出“红杉中国智能医疗基因组学孵化器”。
“孵化”本身就意味着更早、更新、更前沿,保险则意味着巨大资本体量,意味着创新落地的最后关键一环:支付。“这两项合作都是为了联合最优质的产业资源共同打造一个创投生态圈。作为投资机构,我们希望能够利用好自己的品牌、专业知识和团队,以及强大的投后服务能力,形成一个独特的投资生态体系,为创业者提供他们最需要的帮助。”沈南鹏表示。(生物谷Bioon.com)
(润宝医疗网)
(文/小编)
标签阅读: |红杉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