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梦 通讯员 袁 波□
发生交通事故后,50%左右的严重创伤伤员若能在受伤后30分钟内得到及时救治,会大大增加生还的可能,减少截肢等伤残几率,这生死攸关的30分钟被医学界称为生命创伤救援的“黄金时间”。然而,传统的交通事故医疗救援模式很难保证医务人员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实施救治。
自2002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协调解放军第181医院共同实施“医警联动”救援模式,医务人员24小时驻扎交警大队,与事故处理民警同值班、同出警、同救援,目前,这一模式已经覆盖了整个桂林市区。有专家表示,这样扎实的交通事故救援模式值得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而推广尤其需要医方更新理念,需要财政给钱。
医生随交警一同到达事故现场
今年8月29日中午,桂林市雁山区个体商户刘开胜正在吃米粉时,接到同学打来的电话说,他爱人在上班路上被车撞了。
“出事的地方离我也就几百米,我穿着拖鞋一路跑了过去。”刘开胜说,在现场,他看到爱人被车子撞出去七八米远,躺在地上一动不动,还流着血。“我给家里打电话,说人可能不行了。”
刘开胜告诉记者,在他之前,交警和救护车已经到达了事故现场,当时医护人员正在实施抢救。“旁边有人建议先把她扶起来,可医生不让乱动,他们上前把人抬上担架,送上了救护车。”刘开胜说,之后只用了不到20分钟,妻子就被送到了181医院急救中心。
由于救治及时,刘开胜的爱人在医院住了20多天就康复出院了。
据了解,自医警联动机制第一个试点——雁山急救点2002年10月建立以来,像刘开胜爱人一样从中获益的伤患还有很多。医院在设点的各交警大队配备救护车1辆,驻扎医生、护士、司机各1名,实施24小时值班。接到交通事故报警后,医护人员与交警一同赶往现场进行救援。根据救援机制实施方案中确定的“一事一警一签”的原则,只要事故处理民警签字确认,医院就会开通交通事故救死扶伤绿色通道,对包括身份未明者在内的全部伤者进行免挂号登记及无押金治疗,最大限度降低交通事故死亡率。
2005年5月,桂林市在机场路交警大队设立第二个医警联动急救点;2008年10月,又分别在象山区、秀峰区、叠彩区、七星区和绕城高速设立5个急救点,为老百姓开辟了一条交通事故生命救援的绿色通道。
危重伤员抢救成功率提高28%
“以前接警处理有人身伤亡的事故,我们先要向‘110’报案,由‘110’转接‘120’,‘120’再转接医院,救护车才出动。医院大都集中在城市核心区,从接到报警至救护车赶到事故现场至少要10分钟以上,偏远地段最少也要30分钟。”谈起医警联动,做了多年交通事故处理工作的桂林市机场路交警大队大队长蒋济健感触颇深。他说,新模式实行后,城区救援时间能缩短5分钟以上,郊区则缩短10分钟~20分钟。
“以前,经常是我们到达事故现场时,伤员还活着,还能讲话,但等到救护车来了,人却没了。看着伤员的生命在一秒秒地流逝,这种痛苦让不少交警难以承受。”桂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法制科科长刘宏说,在以往交警和医疗急救人员各自为战的工作模式下,交通民警赶到事故现场的时间基本都早于医院的救护车。但由于交警不具备医疗急救专业知识和设备,也为了避免伤者受到“二次伤害”,他们面对道路交通事故致伤的人员尤其是重伤员,往往束手无策。医警联动后,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桂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支队长黄光年介绍,从2002年之后的10年间,桂林市医警联动14808余次,抢救交通伤患者14220人,抢救成功率高达94.27%,比未联动前提高14.15%;救治危重伤员6723人,抢救成功率达91.30%,比该模式运行前提高了28%。
希望更多医院参与进来
解放军第181医院院长向月应介绍,在模式运转初期,医院肯定是赔钱的。“每个点要配1辆救护车,出诊的救护车上配有进口呼吸机、除颤心电监护仪、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等八九种设备,5个离医院比较远的点上还配了远程通讯设备,以便院内专家在伤者转运过程中在线指导入院前抢救。”向月应算了一笔账,新设一个点,医院需要投入80万元~100万元。
“以病人需求为中心是医疗机构的永恒追求,从经济效益上看,即使收支情况‘打平手’也是值得的。更何况,我们的联动机制提供的是有偿服务,只要肯努力,一定会收到良性的回报。”向月应说。
据记者了解,最近5年,解放军第181医院的急诊量在桂林市医疗机构中排名第一。
在向月应看来,目前桂林市的医警联动模式虽然已经基本成熟,但若要持续健康地运转,还有不少需要摸索的地方。比如说,急救应遵循就近原则,从长远来看,不能由一家医院支撑一个地区的所有交通事故急救,远郊区(县)的救援需要更多的医院参与进来。
“下一步,我们会尝试从临桂、灵川等邻近区(县)选择具备资质和条件的高等级医院进行合作推广,逐步实现全市所有区(县)交警大队都建立医警联动模式的目标。”黄光年说。
发生交通事故后,50%左右的严重创伤伤员若能在受伤后30分钟内得到及时救治,会大大增加生还的可能,减少截肢等伤残几率,这生死攸关的30分钟被医学界称为生命创伤救援的“黄金时间”。然而,传统的交通事故医疗救援模式很难保证医务人员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实施救治。
自2002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协调解放军第181医院共同实施“医警联动”救援模式,医务人员24小时驻扎交警大队,与事故处理民警同值班、同出警、同救援,目前,这一模式已经覆盖了整个桂林市区。有专家表示,这样扎实的交通事故救援模式值得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而推广尤其需要医方更新理念,需要财政给钱。
医生随交警一同到达事故现场
今年8月29日中午,桂林市雁山区个体商户刘开胜正在吃米粉时,接到同学打来的电话说,他爱人在上班路上被车撞了。
“出事的地方离我也就几百米,我穿着拖鞋一路跑了过去。”刘开胜说,在现场,他看到爱人被车子撞出去七八米远,躺在地上一动不动,还流着血。“我给家里打电话,说人可能不行了。”
刘开胜告诉记者,在他之前,交警和救护车已经到达了事故现场,当时医护人员正在实施抢救。“旁边有人建议先把她扶起来,可医生不让乱动,他们上前把人抬上担架,送上了救护车。”刘开胜说,之后只用了不到20分钟,妻子就被送到了181医院急救中心。
由于救治及时,刘开胜的爱人在医院住了20多天就康复出院了。
据了解,自医警联动机制第一个试点——雁山急救点2002年10月建立以来,像刘开胜爱人一样从中获益的伤患还有很多。医院在设点的各交警大队配备救护车1辆,驻扎医生、护士、司机各1名,实施24小时值班。接到交通事故报警后,医护人员与交警一同赶往现场进行救援。根据救援机制实施方案中确定的“一事一警一签”的原则,只要事故处理民警签字确认,医院就会开通交通事故救死扶伤绿色通道,对包括身份未明者在内的全部伤者进行免挂号登记及无押金治疗,最大限度降低交通事故死亡率。
2005年5月,桂林市在机场路交警大队设立第二个医警联动急救点;2008年10月,又分别在象山区、秀峰区、叠彩区、七星区和绕城高速设立5个急救点,为老百姓开辟了一条交通事故生命救援的绿色通道。
危重伤员抢救成功率提高28%
“以前接警处理有人身伤亡的事故,我们先要向‘110’报案,由‘110’转接‘120’,‘120’再转接医院,救护车才出动。医院大都集中在城市核心区,从接到报警至救护车赶到事故现场至少要10分钟以上,偏远地段最少也要30分钟。”谈起医警联动,做了多年交通事故处理工作的桂林市机场路交警大队大队长蒋济健感触颇深。他说,新模式实行后,城区救援时间能缩短5分钟以上,郊区则缩短10分钟~20分钟。
“以前,经常是我们到达事故现场时,伤员还活着,还能讲话,但等到救护车来了,人却没了。看着伤员的生命在一秒秒地流逝,这种痛苦让不少交警难以承受。”桂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法制科科长刘宏说,在以往交警和医疗急救人员各自为战的工作模式下,交通民警赶到事故现场的时间基本都早于医院的救护车。但由于交警不具备医疗急救专业知识和设备,也为了避免伤者受到“二次伤害”,他们面对道路交通事故致伤的人员尤其是重伤员,往往束手无策。医警联动后,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桂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支队长黄光年介绍,从2002年之后的10年间,桂林市医警联动14808余次,抢救交通伤患者14220人,抢救成功率高达94.27%,比未联动前提高14.15%;救治危重伤员6723人,抢救成功率达91.30%,比该模式运行前提高了28%。
希望更多医院参与进来
解放军第181医院院长向月应介绍,在模式运转初期,医院肯定是赔钱的。“每个点要配1辆救护车,出诊的救护车上配有进口呼吸机、除颤心电监护仪、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等八九种设备,5个离医院比较远的点上还配了远程通讯设备,以便院内专家在伤者转运过程中在线指导入院前抢救。”向月应算了一笔账,新设一个点,医院需要投入80万元~100万元。
“以病人需求为中心是医疗机构的永恒追求,从经济效益上看,即使收支情况‘打平手’也是值得的。更何况,我们的联动机制提供的是有偿服务,只要肯努力,一定会收到良性的回报。”向月应说。
据记者了解,最近5年,解放军第181医院的急诊量在桂林市医疗机构中排名第一。
在向月应看来,目前桂林市的医警联动模式虽然已经基本成熟,但若要持续健康地运转,还有不少需要摸索的地方。比如说,急救应遵循就近原则,从长远来看,不能由一家医院支撑一个地区的所有交通事故急救,远郊区(县)的救援需要更多的医院参与进来。
“下一步,我们会尝试从临桂、灵川等邻近区(县)选择具备资质和条件的高等级医院进行合作推广,逐步实现全市所有区(县)交警大队都建立医警联动模式的目标。”黄光年说。
(文/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