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免疫球蛋白IgM受体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王继扬课题组在最新研究中发现了免疫球蛋白IgM的受体。免疫球蛋白IgM被誉为机体预防病毒和细菌感染的“第一道防线”,IgM与受体结合后,不仅可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增强,而且能抑制自身“有害”抗体的产生。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相关专家表示,未来可通过激活B淋巴细胞表面的IgM受体,促进机体内有益抗体的产生,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或采用抑制性抗体来治疗因B淋巴细胞活化异常而引起的各种免疫性疾病。
阻碍诱导多能干细胞形成的“路障”被找到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准确定位了多能干细胞诱导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障碍,破解了产生障碍的原因并找到了清除这个障碍的办法。该研究历时4年,相关成果于12月2日在线发表在《自然—遗传学》上。
该院研究员裴端卿等发现,iPS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诱导中会大量出现一类细胞克隆。它们就像iPS诱导过程的路障,严重阻碍科研人员获得真正的iPS细胞。研究证实,诱导培养iPS细胞所使用的血清是诱发这个“路障”的元凶。
麻疹病毒侵入上皮细胞机制研究获突破
麻疹病毒是引起小儿麻疹的元凶。中科院微生物所高福课题组针对新发现的麻疹病毒受体分子nectin-4,成功制备出高纯度的蛋白复合物,获得了高质量的晶体,并解析了复合物的分子结构。
他们还在血凝素(H)蛋白上发现了一个“小口袋”,nectin-4把自己的两个氨基酸插到这个“口袋”里,完成与H蛋白的结合。该发现为抗麻疹病毒药物的设计提供了思路,相关成果12月2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杂志。
研究揭示人体免疫系统工作新奥秘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许琛琦小组首次证明钙离子能够改变脂分子功能以帮助T淋巴细胞活化,提高T淋巴细胞对外来抗原的敏感性,从而帮助机体清除病原体。该成果于12月3日在线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Mark Davis评价说:“这项工作揭示了钙离子对TCR活化及其T细胞生理功能的重要作用,解决了T细胞活化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一种纳米药物可低毒高效抑制肿瘤
中科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赵宇亮和陈春英课题组等,发现了一种低毒高效的肿瘤抑制纳米药物Gd@C82(OH)22。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研究发现,该药物不杀死肿瘤细胞,而是通过调节肿瘤细胞周围的微环境,把肿瘤细胞“监禁”起来。这种新方法不仅能够抑制肿瘤生长,还可高效抑制肿瘤转移。
早发现早治疗 艾滋病患者可延寿30年
由卫生部艾滋病防治专家卢洪洲领衔开展的研究表明,艾滋病早期抗病毒治疗有利于患者免疫功能重建。只要及早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寿命有望延长30年以上。
他们在全国艾滋病主要流行区进行了大样本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分析表明:抗结核治疗2周后就开始接受抗HIV治疗的患者,其病死率低于8周后才开始接受抗HIV治疗的患者。这意味着,前者发生免疫功能重建的比例高于后者,早期抗病毒治疗有利于免疫功能重建。
(以上信息来源于中国科学报、中新网、北京晚报)
《中国科学报》 (2012-12-08 第3版 一周国内)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王继扬课题组在最新研究中发现了免疫球蛋白IgM的受体。免疫球蛋白IgM被誉为机体预防病毒和细菌感染的“第一道防线”,IgM与受体结合后,不仅可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增强,而且能抑制自身“有害”抗体的产生。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相关专家表示,未来可通过激活B淋巴细胞表面的IgM受体,促进机体内有益抗体的产生,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或采用抑制性抗体来治疗因B淋巴细胞活化异常而引起的各种免疫性疾病。
阻碍诱导多能干细胞形成的“路障”被找到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准确定位了多能干细胞诱导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障碍,破解了产生障碍的原因并找到了清除这个障碍的办法。该研究历时4年,相关成果于12月2日在线发表在《自然—遗传学》上。
该院研究员裴端卿等发现,iPS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诱导中会大量出现一类细胞克隆。它们就像iPS诱导过程的路障,严重阻碍科研人员获得真正的iPS细胞。研究证实,诱导培养iPS细胞所使用的血清是诱发这个“路障”的元凶。
麻疹病毒侵入上皮细胞机制研究获突破
麻疹病毒是引起小儿麻疹的元凶。中科院微生物所高福课题组针对新发现的麻疹病毒受体分子nectin-4,成功制备出高纯度的蛋白复合物,获得了高质量的晶体,并解析了复合物的分子结构。
他们还在血凝素(H)蛋白上发现了一个“小口袋”,nectin-4把自己的两个氨基酸插到这个“口袋”里,完成与H蛋白的结合。该发现为抗麻疹病毒药物的设计提供了思路,相关成果12月2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杂志。
研究揭示人体免疫系统工作新奥秘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许琛琦小组首次证明钙离子能够改变脂分子功能以帮助T淋巴细胞活化,提高T淋巴细胞对外来抗原的敏感性,从而帮助机体清除病原体。该成果于12月3日在线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Mark Davis评价说:“这项工作揭示了钙离子对TCR活化及其T细胞生理功能的重要作用,解决了T细胞活化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一种纳米药物可低毒高效抑制肿瘤
中科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赵宇亮和陈春英课题组等,发现了一种低毒高效的肿瘤抑制纳米药物Gd@C82(OH)22。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研究发现,该药物不杀死肿瘤细胞,而是通过调节肿瘤细胞周围的微环境,把肿瘤细胞“监禁”起来。这种新方法不仅能够抑制肿瘤生长,还可高效抑制肿瘤转移。
早发现早治疗 艾滋病患者可延寿30年
由卫生部艾滋病防治专家卢洪洲领衔开展的研究表明,艾滋病早期抗病毒治疗有利于患者免疫功能重建。只要及早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寿命有望延长30年以上。
他们在全国艾滋病主要流行区进行了大样本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分析表明:抗结核治疗2周后就开始接受抗HIV治疗的患者,其病死率低于8周后才开始接受抗HIV治疗的患者。这意味着,前者发生免疫功能重建的比例高于后者,早期抗病毒治疗有利于免疫功能重建。
(以上信息来源于中国科学报、中新网、北京晚报)
《中国科学报》 (2012-12-08 第3版 一周国内)
(文/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