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发出一种可检测出癌症相关基因突变的试纸。在家中,只要用一张小小的试纸便可知道自己是否带有癌症突变基因。请关注——检测癌症基因能否一纸完成?
用一张小小的试纸,滴两滴血即可知道待检人是否带有遗传病相关基因、耐药性突变或肿瘤突变基因。这种试纸的“学名”叫核酸检测生物传感器,是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曾令文研究组研发完成的。
通过验血来诊断癌症的说法由来已久。新西兰惠灵顿一家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也提出过验血诊断癌症的说法。据报道,他们用验血法诊断结肠癌、肺癌和肝癌已经取得成功。这家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贝里奇博士说,他们是通过检测因癌细胞迅速增殖而在人体血清中所留下的指纹印的方法来诊断癌症的。
临床应用有待探索
“取两滴血,经过核酸提取后,与检测试剂室温反应半小时,再滴到试纸上5分钟后就可观察到结果,如果有单核苷酸多态性引起的遗传病、肿瘤疾病的易感基因存在或病原微生物,检测就会显现出来,没有则不显示。”曾令文介绍说,例如胰腺癌中的K—ras基因突变。
曾令文表示,这项研究并不是简单地使用一个原理,而是运用多个原理整合而成。利用了四大技术:发夹结构探针技术、核酸信号转移放大技术、纳米晶金粒的可视化技术和试纸条简单、快速、方便的技术优点的结合,开发出该核酸生物传感器。
如果“试纸验癌”成功运用于临床,将会是广大家庭的福音。“我们就是想开发一些简单、快速,并且便宜的检测癌症相关基因突变的方法,让一些先进的检测技术走进家庭。”曾令文说,“如此一来,人们便不需要到医院里使用很昂贵的仪器去检测了。”
针对此项研究成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主治医师李宝兰表示,从目前该领域进展情况看,研究尚属于探索阶段,至于能否应用临床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治医师安广宇认为,“试纸验癌”并不尽可靠。安广宇解释说:“癌症只能检测出易感基因,并且测定的费用很高,即便有基因异常度也不代表就是患上了肿瘤。”
然而一滴血验癌的方法也并非完全是纸上谈兵,近日在首都图书馆举行的癌症专题讲座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内科肿瘤学专家孙燕表示,一滴血查某些癌症是可以的,但是不是所有癌症都能查到。比如肝癌患者的血液中,甲胎蛋白含量会很高,所以可以通过血液查出。还比如血液中PRC高,可能有前列腺癌,但并不是所有的癌症都能查出。
市场需求或前景广阔
“这种传感器一经研发并且走向家庭,它的市场需求应该是很大的。”在谈及此项研究应用于临床的需求前景时,曾令文表示说,“现在大家吃、穿、住、行都不愁了,健康问题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大家都想知道自己有没有癌基因的突变,而且这种方法做起来很方便快速。”
曾令文表示,这项技术还可以用来检测耐药性,从而实现“个体化医疗”。这里所谓的“个体化医疗”便是一种医疗的人性化体现。“比如说肿瘤,在肿瘤治疗的时候有一些药物非常昂贵,这些药物可能只对一部分人有作用,这一部分人基因的突变决定了其对这种药物是不是敏感。”曾令文补充说,“此时,我们便可以通过这个传感器来检测基因的突变,从而得知患者是否适合用这种药。否则,花钱买对自己没用的药物就得不偿失了,而且还会贻误治疗时机。”
“我们的目标是要走向家庭。但目前该项研究仍处于实验刚刚结束阶段,我们做过了一些临床的样品实验,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进一步优化这个技术。”曾令文说:“该项研究在实践阶段还没有完全准备好。核酸提取的装置仍需进一步完善。装置完善之后,就可以形成很完整的产品,并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进而走向家庭。”
曾令文介绍说:“核酸提取装置研发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利用别人开发的核酸提取装置直接和核酸传感器结合起来,组成一个走向家庭的产品。另一种是我们自己正在研发的核酸提取装置,这个装置研发出来之后与核酸生物传感器进行结合。”
此外,曾令文提醒说:“并不是一个传感器就能检测所有的癌症,我们会针对某一种癌症进行专门设计,开发一系列针对不同癌症的传感器。虽然它并非百分之百的准确无误,但基本可以检测出患某种癌症的几率有多大。此时,患者便可以进一步的做些体检,检查有无这方面的癌症。”
预防癌症需日常注意
据孙燕介绍,肿瘤在欧美国家发病率最高,中国次之,非洲、拉丁美洲发病率相对较低。如果不采取措施,到2020年,全球因肿瘤死亡人数会超过1000万。中国在发展中国家里,发病率较高,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癌症虽然可怕,但却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注意预防的。对于预防癌症,美国国家科学会有一篇文章提出了如下建议:
1.饮食上少吃油和脂肪、糖和盐,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五谷杂粮;
2.保持乐观愉快的生活态度,心情不愉快会影响身体的各种功能,尤其是免疫功能。
孙燕提醒人们,远离致癌因素,要定期连续有效的健康查体,妥善处理癌前病变,注意锻炼身体,保持身心健康。
(实习生 刘冰玉)
用一张小小的试纸,滴两滴血即可知道待检人是否带有遗传病相关基因、耐药性突变或肿瘤突变基因。这种试纸的“学名”叫核酸检测生物传感器,是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曾令文研究组研发完成的。
通过验血来诊断癌症的说法由来已久。新西兰惠灵顿一家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也提出过验血诊断癌症的说法。据报道,他们用验血法诊断结肠癌、肺癌和肝癌已经取得成功。这家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贝里奇博士说,他们是通过检测因癌细胞迅速增殖而在人体血清中所留下的指纹印的方法来诊断癌症的。
临床应用有待探索
“取两滴血,经过核酸提取后,与检测试剂室温反应半小时,再滴到试纸上5分钟后就可观察到结果,如果有单核苷酸多态性引起的遗传病、肿瘤疾病的易感基因存在或病原微生物,检测就会显现出来,没有则不显示。”曾令文介绍说,例如胰腺癌中的K—ras基因突变。
曾令文表示,这项研究并不是简单地使用一个原理,而是运用多个原理整合而成。利用了四大技术:发夹结构探针技术、核酸信号转移放大技术、纳米晶金粒的可视化技术和试纸条简单、快速、方便的技术优点的结合,开发出该核酸生物传感器。
如果“试纸验癌”成功运用于临床,将会是广大家庭的福音。“我们就是想开发一些简单、快速,并且便宜的检测癌症相关基因突变的方法,让一些先进的检测技术走进家庭。”曾令文说,“如此一来,人们便不需要到医院里使用很昂贵的仪器去检测了。”
针对此项研究成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主治医师李宝兰表示,从目前该领域进展情况看,研究尚属于探索阶段,至于能否应用临床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治医师安广宇认为,“试纸验癌”并不尽可靠。安广宇解释说:“癌症只能检测出易感基因,并且测定的费用很高,即便有基因异常度也不代表就是患上了肿瘤。”
然而一滴血验癌的方法也并非完全是纸上谈兵,近日在首都图书馆举行的癌症专题讲座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内科肿瘤学专家孙燕表示,一滴血查某些癌症是可以的,但是不是所有癌症都能查到。比如肝癌患者的血液中,甲胎蛋白含量会很高,所以可以通过血液查出。还比如血液中PRC高,可能有前列腺癌,但并不是所有的癌症都能查出。
市场需求或前景广阔
“这种传感器一经研发并且走向家庭,它的市场需求应该是很大的。”在谈及此项研究应用于临床的需求前景时,曾令文表示说,“现在大家吃、穿、住、行都不愁了,健康问题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大家都想知道自己有没有癌基因的突变,而且这种方法做起来很方便快速。”
曾令文表示,这项技术还可以用来检测耐药性,从而实现“个体化医疗”。这里所谓的“个体化医疗”便是一种医疗的人性化体现。“比如说肿瘤,在肿瘤治疗的时候有一些药物非常昂贵,这些药物可能只对一部分人有作用,这一部分人基因的突变决定了其对这种药物是不是敏感。”曾令文补充说,“此时,我们便可以通过这个传感器来检测基因的突变,从而得知患者是否适合用这种药。否则,花钱买对自己没用的药物就得不偿失了,而且还会贻误治疗时机。”
“我们的目标是要走向家庭。但目前该项研究仍处于实验刚刚结束阶段,我们做过了一些临床的样品实验,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进一步优化这个技术。”曾令文说:“该项研究在实践阶段还没有完全准备好。核酸提取的装置仍需进一步完善。装置完善之后,就可以形成很完整的产品,并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进而走向家庭。”
曾令文介绍说:“核酸提取装置研发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利用别人开发的核酸提取装置直接和核酸传感器结合起来,组成一个走向家庭的产品。另一种是我们自己正在研发的核酸提取装置,这个装置研发出来之后与核酸生物传感器进行结合。”
此外,曾令文提醒说:“并不是一个传感器就能检测所有的癌症,我们会针对某一种癌症进行专门设计,开发一系列针对不同癌症的传感器。虽然它并非百分之百的准确无误,但基本可以检测出患某种癌症的几率有多大。此时,患者便可以进一步的做些体检,检查有无这方面的癌症。”
预防癌症需日常注意
据孙燕介绍,肿瘤在欧美国家发病率最高,中国次之,非洲、拉丁美洲发病率相对较低。如果不采取措施,到2020年,全球因肿瘤死亡人数会超过1000万。中国在发展中国家里,发病率较高,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癌症虽然可怕,但却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注意预防的。对于预防癌症,美国国家科学会有一篇文章提出了如下建议:
1.饮食上少吃油和脂肪、糖和盐,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五谷杂粮;
2.保持乐观愉快的生活态度,心情不愉快会影响身体的各种功能,尤其是免疫功能。
孙燕提醒人们,远离致癌因素,要定期连续有效的健康查体,妥善处理癌前病变,注意锻炼身体,保持身心健康。
(实习生 刘冰玉)
(文/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