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资讯 » 科研新知 » 正文

广东敞开流动人口防艾大门

发布时间: 2021-07-04 03:01:12      来源:来源:<a href="http://www.jkb.com.cn">健康报</a>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本报记者孟庆普周紫霄通讯员梁宁   流动人口艾滋病如何防治?今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前夕,记者赴流动人口大省广东省进行了采访。   ■工人上岗前先学防艾知识   中午时分,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的溢

本报记者 孟庆普 周紫霄 通讯员 梁 宁

  流动人口艾滋病如何防治?今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前夕,记者赴流动人口大省广东省进行了采访。

  ■工人上岗前先学防艾知识

  中午时分,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的溢达制衣公司内到处是刚下班的女工。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朝气蓬勃。

  19岁的阿梅来自安徽省阜阳市,初中毕业后就出来打工,先后在广州、深圳工作过。前不久,她经朋友介绍来到溢达公司。令阿梅没想到的是,公司在岗前培训中竟然专门讲解艾滋病防治知识。

  “之前虽然听说过艾滋病,但对病毒、传播方式、预防措施这些内容都不太了解。”尽管已过去近一个月,但阿梅对当时培训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培训时,老师讲了好多例子,还有一些图(生殖健康图片),女孩子们有些不好意思。那些男同事们可活跃了,不停地嚷嚷让老师多讲点”。

  将艾滋病防治知识引入工人入职培训,是佛山市疾控中心与企业合作防艾的新举措。说起双方合作,溢达公司公关部负责人用“一拍即合”来形容。他说,公司对艾滋病的关注始于2004年,当年艾滋病日前后,公司搞了一次员工防艾知识问卷调查,回收18000份问卷,结果让人担心。虽然有超过九成的人听说过艾滋病,但全面了解艾滋病感染途径及高危因素的只有13%;79%的人不了解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公司有近3万名工人,流动性很大,一多半是20岁~40岁的女性,很多女工不了解健康知识,不懂得保护自己,很容易出事!”公司决定在员工中开展防艾知识培训。

  溢达公司搞防艾宣教的消息传到了佛山市疾控中心。正在为外来务工人员如何防艾发愁的防艾科医生宫艳华主动找上门,双方从2005年7月起,合作开展艾滋病宣教与健康促进项目。疾控中心提供培训素材、讲课教师,组织评估,企业负责培训。最近的一次调查显示,溢达公司全面了解艾滋病感染途径及高危因素的员工已接近50%。

  如今,溢达公司的入职健康宣教内容不断丰富。近几年,包括禽流感防治、防肝吸虫感染、乙肝防治、生殖健康等知识均纳入培训范围,防病培训始终伴随一批批流动的员工。

  在佛山市,由企业与疾控机构合作开展的防艾宣传干预已覆盖40多家大企业,覆盖外来务工人员30多万人。广东省疾控中心副主任邓惠鸿认为,这种合作模式为解决流动人口防艾难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放开免费抗艾治疗户籍限制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广东省有近2500万非户籍人口。目前,广东省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近4万人,非本省籍病例所占比例不断增高,2009年~2012年分别为34.0%、40.1%、41.9%和46.0%。与本地籍报告病例相比,外省籍病例中女性所占比例稍高,占22.9%,其中20岁~39岁的女性占78.8%,性传播感染所占比例较高且增长趋势明显。

  广东省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所所长林鹏说,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自我保护意识差,远离原居住地,常常是单身,高危行为较为普遍。据调查,广东省流动人口中,11%的人有过临时性伴,6%的未婚女工有婚前性行为;12%的女工曾患性病或妇科病。在公安机关收教、强戒的吸毒人员中,外来人口比例较大。流动人口的高流动性和行为的高危性使其面临艾滋病的严重威胁。

  邓惠鸿介绍,近年来,广东省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防艾措施,公安、司法、建设、教育、劳动与社保、民政、人口与计生委、妇联、工会等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针对流动人口开展形式多样的防艾宣教和行为干预工作。2006年,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出台了国内首个《用人单位工作场所预防艾滋病指导意见》,将防艾关口前移至厂区。此外,从2011年起,广东省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放开对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的户籍限制,在国内首次明确将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按现住址进行就近治疗,解决了以前流动人口必须回户籍省领取免费抗病毒药物的难题。目前,在该省治疗的艾滋病病人中,有24%的人为外省籍。

  从2006年起,广东省在深圳市、佛山市等地设立流动人口监测哨点,每年固定开展血清学和行为学监测,了解流动人口的艾滋病流行情况和相关知识、行为信息。同时,发挥高危行为干预工作队作用,在工厂、宾馆、建筑工地开展针对流动人口的高危行为干预工作。2012年最新的调查表明,流动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77.8%,已接近本地人群。

  ■缺乏无组织流动人口防艾经验

  广东省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首席专家林鹏见证了近20年来艾滋病防治政策的变化。广东省在1986年报告第一例输入性外国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991年发现首个国内非广东籍病例。“那时候,对艾滋病不了解,国家政策也有要求,感染者或病人必须回户籍所在地管理和治疗。”林鹏本人曾有过把感染者送上飞机回原籍的经历。

  林鹏说,20年过去了,从社会认知到防治政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非户籍人口可在现住地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不用再回原籍;业内俗称的对感染者的管理,逐渐被服务所代替。

  尽管与20年前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流动人口防艾仍面临许多瓶颈问题,需要创新思维。林鹏说,广东省许多病毒感染者近几年陆续进入发病期,省内外病人剧增给当地治疗工作带来很大压力,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由于经济水平高,医疗条件较好,集中了大部分省外流动人口病人和较多的省内流动病人,医务人员、药品和经费保障均承受重压。他建议,中央政府层面出台指导政策,将艾滋病病人治疗纳入医保体系,改变现有靠一地一市财政补助治疗经费的模式,提高病人治疗稳定性。

  “无组织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防治缺乏较为成熟的经验。”林鹏说,目前,广东省流动人口防艾基本上都集中在大中型企业,针对小型企业和分散、灵活就业的流动人口,如长卡司机、建筑工人等,尤其是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等地的无组织流动人口,还缺乏有效办法。这些人群自我寻求宣传教育的能力低,获得外部提供宣传干预的机会少;流动性大,同时由于超生等问题不愿意接受随访,导致医学随访和抗病毒治疗、干预、宣传、结核病筛查治疗转介、配偶检测等多项服务难以落实。

  林鹏建议,卫生、计生、公安等相关部门尽快组织调研,总结经验,突破现有政策限制,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文/小编)
分享到:

润宝医疗网 Copyright © 2006-2020 AiBao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31 second(s), 66 queries, Memory 1.3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