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著名的放射卫生领域中青年专家,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所长苏旭研究员在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辐射防护与核事故医学应急技术研究和放射卫生防护政策与标准研究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
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苏旭承担并组织完成了“核事故医学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核与辐射事故医学应急关键技术及公众防护对策研究”等10余项科技部和卫生部行业课题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填补了多项本领域国内空白。并于日前荣获了第十三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
日前,科技日报记者就我国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等问题采访了苏旭。
我们生活在辐射环境之中
说起辐射,人们就会有些害怕,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却会给人体造成伤害。其实辐射并不是一种稀罕物,在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辐射无处不在。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来自外太空的各种宇宙射线都在穿过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不断地对地球上的所有物体进行照射。
“辐射本来就是现实生活里躲不开的一部分,它天然存在,空气、水、食物和土壤中都存在天然放射性物质,并不断释放出辐射。”苏旭解释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乘飞机、拍X光片等,都会受到一定的辐照。只是生活中的辐照都是微量的,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人们也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大量的辐射照射对人体是有害的,因此我们应该通过采取一些相应的保护措施来防止和减少辐射对我们人体的伤害。”
严格地说,辐射已经成为地球环境的组成部分,人体也早已适应了这种辐射,如果哪天真的没有这些辐射了,反而可能引发身体的不适。
虽然我们知道微量辐射对人体无害,但是,我国公众对辐射的认知程度和认知水平还是存在有一定的误区和差距。“尤其是去年日本3·11核事故期间,不仅出现了抢盐事件,部分地区还出现一些恐慌情绪。这些实际上不是太正常的。”苏旭认为,应该讲不仅仅是一般公众对辐射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辐射危害的认识存在认知误区或理解不足,然而,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和阐述清楚。
辐射分为两大类
苏旭解释说,辐射分为两大类型。
第一类叫做电离辐射,包括宇宙射线、X射线和来自放射性物质的辐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离辐射已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军事、科学研究和医学事业等领域。
“电离辐射是能量很高的粒子或光子,这些粒子或光子能够射入或穿透人体组织或机体,沿途造成损伤。”苏旭解释说,短时间内接受较大剂量的电离辐射会引起急性损伤,比如核事故中受到大剂量核辐射照射的人,还有因为癌症长期接受放射治疗的人都可能引起机体或局部组织的急性放射损伤,如皮肤损伤、白细胞降低。长时间分散接受超过一定剂量电离辐射照射也可能会引起慢性放射性损伤,比如生育能力受损、致癌等。
第二类叫做非电离辐射,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电磁辐射,相对来说能量比电离辐射要小。自然界中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零摄氏度以上的,都在以电磁波的形式不停向外传送热量,这种热辐射就是电磁辐射的一种。
“所以,人类生存的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苏旭说,它表面的光和热、电闪雷鸣、火山地震,都可产生电磁辐射,太阳及其他星球也从外层空间源源不断地产生电磁辐射。另外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工设备也在不停制造着强度不同的电磁辐射。电磁辐射的具体形式包括脉冲放电、工频交变磁场和电场、微波、射频电磁辐射等。“我们平日里最常提到的,由手机、电脑和家用电器产生的辐射,就属于电磁辐射。”
核辐射是一把“双刃剑”
核辐射是一把“双刃剑”,自从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核与辐射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军事和医学事业等各行各业中,极大地促进了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然而,核与辐射技术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核与辐射事故时有发生,伤害和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苏旭指出,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监测与防护,从个体来说,核辐射可能引起人体发生确定性效应(造血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和各种组织器官的损伤)和随机性效应(白血病、癌症和遗传疾病),从整体来说,可能影响全民健康素质的提高,甚至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为保障我国核能核技术应用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保护我国广大公众的健康权益和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建立了国家、省和运营单位三级核和辐射应急医学救援组织体系, 并开展了培训、演练、技术储备和物质储备等一系列能力建设和医学应急救援准备工作。”
近几年来,尤其是在2003年SARS以后,国家非常重视疾病预防控制和公众卫生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应急保障体系,无论是从生物的、化学的还是从核辐射的应急保障体系,预案都非常完善。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17个放射损伤救治基地,2个国家级核辐射卫生应急队伍,每个省都设有放射卫生防护机构。应该说,这几年我们国家在核辐射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苏旭表示,“辐射与健康的公众宣传是一个长期并且很艰巨的任务,应做到每个人都能正确认知辐射、了解防护知识。”苏旭透露,曾经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公众宣传教育,并再次呼吁设立一个辐射与健康公众宣传日,积极开展一些相关的科学普及工作,真正提高全民素质和科学素养。(李 颖)
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苏旭承担并组织完成了“核事故医学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核与辐射事故医学应急关键技术及公众防护对策研究”等10余项科技部和卫生部行业课题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填补了多项本领域国内空白。并于日前荣获了第十三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
日前,科技日报记者就我国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等问题采访了苏旭。
我们生活在辐射环境之中
说起辐射,人们就会有些害怕,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却会给人体造成伤害。其实辐射并不是一种稀罕物,在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辐射无处不在。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来自外太空的各种宇宙射线都在穿过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不断地对地球上的所有物体进行照射。
“辐射本来就是现实生活里躲不开的一部分,它天然存在,空气、水、食物和土壤中都存在天然放射性物质,并不断释放出辐射。”苏旭解释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乘飞机、拍X光片等,都会受到一定的辐照。只是生活中的辐照都是微量的,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人们也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大量的辐射照射对人体是有害的,因此我们应该通过采取一些相应的保护措施来防止和减少辐射对我们人体的伤害。”
严格地说,辐射已经成为地球环境的组成部分,人体也早已适应了这种辐射,如果哪天真的没有这些辐射了,反而可能引发身体的不适。
虽然我们知道微量辐射对人体无害,但是,我国公众对辐射的认知程度和认知水平还是存在有一定的误区和差距。“尤其是去年日本3·11核事故期间,不仅出现了抢盐事件,部分地区还出现一些恐慌情绪。这些实际上不是太正常的。”苏旭认为,应该讲不仅仅是一般公众对辐射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辐射危害的认识存在认知误区或理解不足,然而,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和阐述清楚。
辐射分为两大类
苏旭解释说,辐射分为两大类型。
第一类叫做电离辐射,包括宇宙射线、X射线和来自放射性物质的辐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离辐射已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军事、科学研究和医学事业等领域。
“电离辐射是能量很高的粒子或光子,这些粒子或光子能够射入或穿透人体组织或机体,沿途造成损伤。”苏旭解释说,短时间内接受较大剂量的电离辐射会引起急性损伤,比如核事故中受到大剂量核辐射照射的人,还有因为癌症长期接受放射治疗的人都可能引起机体或局部组织的急性放射损伤,如皮肤损伤、白细胞降低。长时间分散接受超过一定剂量电离辐射照射也可能会引起慢性放射性损伤,比如生育能力受损、致癌等。
第二类叫做非电离辐射,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电磁辐射,相对来说能量比电离辐射要小。自然界中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零摄氏度以上的,都在以电磁波的形式不停向外传送热量,这种热辐射就是电磁辐射的一种。
“所以,人类生存的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苏旭说,它表面的光和热、电闪雷鸣、火山地震,都可产生电磁辐射,太阳及其他星球也从外层空间源源不断地产生电磁辐射。另外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工设备也在不停制造着强度不同的电磁辐射。电磁辐射的具体形式包括脉冲放电、工频交变磁场和电场、微波、射频电磁辐射等。“我们平日里最常提到的,由手机、电脑和家用电器产生的辐射,就属于电磁辐射。”
核辐射是一把“双刃剑”
核辐射是一把“双刃剑”,自从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核与辐射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军事和医学事业等各行各业中,极大地促进了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然而,核与辐射技术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核与辐射事故时有发生,伤害和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苏旭指出,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监测与防护,从个体来说,核辐射可能引起人体发生确定性效应(造血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和各种组织器官的损伤)和随机性效应(白血病、癌症和遗传疾病),从整体来说,可能影响全民健康素质的提高,甚至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为保障我国核能核技术应用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保护我国广大公众的健康权益和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建立了国家、省和运营单位三级核和辐射应急医学救援组织体系, 并开展了培训、演练、技术储备和物质储备等一系列能力建设和医学应急救援准备工作。”
近几年来,尤其是在2003年SARS以后,国家非常重视疾病预防控制和公众卫生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应急保障体系,无论是从生物的、化学的还是从核辐射的应急保障体系,预案都非常完善。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17个放射损伤救治基地,2个国家级核辐射卫生应急队伍,每个省都设有放射卫生防护机构。应该说,这几年我们国家在核辐射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苏旭表示,“辐射与健康的公众宣传是一个长期并且很艰巨的任务,应做到每个人都能正确认知辐射、了解防护知识。”苏旭透露,曾经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公众宣传教育,并再次呼吁设立一个辐射与健康公众宣传日,积极开展一些相关的科学普及工作,真正提高全民素质和科学素养。(李 颖)
(文/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