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说出“我想静静”,几乎都会被人调侃“静静是谁”。然而,一般说”我想静静“的人,是真的希望让自己处于一个安静平和的环境。嘈杂的环境,繁忙的事务,每天轰炸般的信息……让很多人易烦躁,易焦虑。三句不离“我想静静”,实际上是道出现代人的心声。
“我想静静”意同“让我静一静”,是内心不由自主地发出的想要寻求片刻宁静的感慨。此话一出,立马成了年轻人口头语,不过“我想静静”变得好奢侈!
在效率至上的当下,堆积如山的资料,前后围剿的电话、短信、微信,一天24小时,人分身乏术。身累、心累,紧接而来的是迷茫、焦虑和抑郁,前有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后有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都因工作繁重而猝死。对现代人来说,能一个人呆着,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静静地坐上一会,实在是太惬意,太奢侈了。
在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宋崇升看来,人们迫切地想要“静静”,其实是人渴望回归自我的需要。
“每人有多个角色,有些是社会角色,比如在外面是员工、顾客、居民等。在家中则可能是儿子、丈夫等角色。”不同角色的切换,需要不同的空间,抛却工作角色,人们需要独立空间,放下其他角色,做自己。
如果长期处在嘈杂和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身体难免吃不消——胸闷气短、疲乏无力、不思饮食、失眠多梦等症状可能随之而来,亚健康正是身体向你发出的警报。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长期处在高强度工作环境中,会对人们的认知产生不良影响,而担任十年以上轮班工作会导致脑功能减损,相当于一般记忆及思维能力衰老了6.5年之久。
所以“想静静”是对自己健康的保护,是对身心放松的渴求,得学会劳逸结合。
“静静”的前提是杜绝让工作和生活混为一谈。把该完成的工作完成后,留下空白时间全身心放松,享受“静静”的美好时光。比如将家里的冷色灯光换成暖色,整洁、温暖而舒适的房间会给人放松的感觉;听一首纯音乐,冲上一杯香浓的牛奶或红茶,让时间自然流淌,而不要赶时间;来一次短途旅行,在与大自然的交流中,暂时忘却自己面对的困惑与麻烦。
然而,这种把自己与社交隔离的状态也不应持续太久。宋崇升指出,如果长期不与社会接触,可能会变得性格孤僻,健康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即便是“静静”,也别“上瘾”,该走出来面对生活时候,还得走出来。
标签阅读: 我想静静,自我保护,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