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资讯 » 科研新知 » 正文

能挽救他人生命的事为何不做

发布时间: 2021-07-07 19:46:11      来源:http://来源:解放日报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本报记者沈轶伦通讯员许萍 “六个月的献血间隔期满,老范又可以去献血了。”打开抽屉、查看“账本”,李玉梅如是说。 59岁的李玉梅和55岁的范玉庆是一对家住松江的普通夫妻,但他们家中却有一本特殊家庭账本,

 本报记者  沈轶伦  通讯员  许萍

    “六个月的献血间隔期满,老范又可以去献血了。”打开抽屉、查看“账本”,李玉梅如是说。

    59岁的李玉梅和55岁的范玉庆是一对家住松江的普通夫妻,但他们家中却有一本特殊家庭账本,记录着全家人的献血记录。

    翻开“账本”,除了4岁的孙子轩轩,家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专属的一页,记录着每个人自2003年以来每次献血的时间和献血量:爸爸范玉庆11次、总计4400毫升;妈妈李玉梅5次,总计1600毫升;儿子范国华14次,包括9次总计3600毫升全血和5次总计9个单位成分献血 (成分献血按每个单位相当于捐献全血400毫升计);儿媳郭欢欢4次,总计1600毫升。

    不到10年时间里,范家人已累计献血1.48万毫升。而从范玉庆首次献血的1997年算起,范家人已积攒了近30本献血证,实际献血总量已超过了2万毫升,相当于4名普通成人的血量。今年11月12日,范玉庆将年满55周岁,到了符合献血年龄的上限。“但按照今年新出台的规定,只要身体健康、血液质量合格,就可以申请延期到60周岁。”范玉庆说,这个申请是他早就决定要写的。

    为何要献血?范家人回答很简单:对自己无害,又能挽救他人生命的事情,为什么不做?

    范玉庆是河南人,曾在北京工作。1997年,范玉庆和儿子走在北京街头,儿子被街上的献血车吸引住了。“那天儿子就萌发了要去献血的念头。”但那年儿子范国华才16岁,献血的要求被拒绝了。不过,儿子没献成,范玉庆却报名成功。自此,从最初的每年一次到后来的每年两次,范玉庆从未间断无偿献血。六年前,老范随任职的公司迁入上海松江,全家也把献血的传统带到了新家。

    受到范玉庆的感染,妻子李玉梅也一路相随,一直到4年前,年满55周岁的她才停止献血。之后,李玉梅一直充当着全家人的献血“管理员”,做好每个人的献血记录、保管献血证,并在献血间隔期满时提醒家人再次献血。

    随着老夫妻年纪渐长,范家人的献血的“接力棒”也开始传到第二代手里。15年前,第一次试图在街头献血却“受挫”后,儿子范国华前往加拿大留学,一去就是6年,但尽管如此,他还是在1999年回国期间第一次无偿献血。学成回国后,范国华更是每年都无偿献血。今年5月起,他开始改变献血方式,尽管工作繁忙,却已经坚持连续5个月到松江区血站进行成分献血。儿媳郭欢欢进入这个家庭后,从未献过血的她也逐渐被感染。2008年以来,除去怀孕和哺乳期那两年,郭欢欢也坚持每年献血。

 
(文/小编)
分享到:

润宝医疗网 Copyright © 2006-2020 AiBao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31 second(s), 66 queries, Memory 1.3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