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线"辐射"会导致甲状腺癌吗?”针对近期北京市民反映的上述热点问题,前日,记者随同知名学者沈梦培、冶金环境检测中心、北京电力公司的工作人员对变电站、高压线、胡同里的电线杆等设施的电磁强度进行了检测。检测小组称,结果显示,北京市民的居住环境非常安全,供电设施对人体健康和生态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张和用电量的猛增,高压线、变电站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居住区周围,以往一些110千伏的变电站,如光华路、蓝靛厂变电站,甚至220千伏的变电站,如西大望变电站,已经被纳入中心城区范围。在新的城市电力规划中,像过去那样把110千伏以上的变电站建在郊区、远离城市居民区的地方的做法已不可能,而由于电力传输的需要,必然也必须在闹市区等负荷密集区内选址建设。
而很多人所担心的电磁辐射,主要是指在电力输送与使用过程中,输电线路、变电设备和用电设施的周围,都会存在感应电场与磁场。电场是由电压所产生,电压升高时电场强度会增大,电场强度以千伏/米来表示。磁场是由电流通过导线或电气装置时发生的,当电流增加时磁场强度也会加大。
我们身边的这些电力设施实际会产生多大的电场和磁场?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安全要求?11月1日,知名学者沈梦培、冶金环境检测小组、北京电力公司的工作人员对变电站、高压线、胡同里的电线杆等设施的电磁强度进行了检测。
【安全标准】电场强度需4千伏/米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最权威的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公布的《电磁场曝露限值导则》规定:“输电线路的感应电场”的限值标准是5千伏/米(也称“工频电场”),“输电线路的感应磁场”的限值标准是100微特斯拉(也称“工频磁场”)。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观点是当前关于“工频电磁场”最权威的结论。在一些国家,该观点还被引用作为法庭证据文件。
我国的标准:在交流输变电设施周围环境工频电场强度小于或等于4千伏/米;交流输变电设施周围环境工频磁场强度小于或等于100微特斯拉。
实验1 变电站
站内外辐射都远低于标准
实验地点:西城区某110千伏变电站,该变电站负责为一些重要的单位和部门供电,周边建筑物、平房林立。
实验过程:首先,检测小组将用于实验的场强仪贴在变电站外墙的墙根儿,得到一组数值,然后再分别在离墙根两米远、三米远、四米远、五米远、10米远处得到5组数值。
为了进一步检测变电站里面的状况,检测小组进入平时很难有人走进的变电站,将场强仪紧贴着变压器外的警戒线放置,距离变压器大约有1米的距离,数值显示,在这么近的距离测到的数据,也远低于国家标准和世卫标准。(具体数据信息见表格)
实验分析:检测人员告诉记者,通过实际数据可以发现,现场的电场、磁场强度很低,即使贴在墙根儿也远低于国家标准上限数百倍。此外一旦离开一段不长的距离,比如十米,电场和磁场强度就会衰减得非常厉害。而根据相关规定,变电站距其他社会建筑的距离至少要有20米。“我们单位的员工小姜从2006年起就在变电站楼上工作,她怀孕时也一直在这里上班,因为我们都知道,变电站等电力设施不会危害儿童与孕妇的身体健康。”市电力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对变电站的检测结果
地点 磁场强度 电场强度
变电站外墙根处 0.536微特 0.618千伏/米
离墙根2米处 0.389微特 0.281千伏/米
离墙根3米处 0.308微特 0.252千伏/米
离墙根4米处 0.207微特 0.153千伏/米
离墙根5米处 0.161微特 0.154千伏/米
离墙根10米处 0.080微特 0.143千伏/米
变电站内,离变压器1米远 1.583微特 0.117千伏/米
实验2 配电箱
“辐射”远低于规定标准
实验地点:西城区赵登禹路的大茶叶胡同,胡同口有一个10千伏的落地配电箱,10千伏的高压电从这个配电箱出来就变成了380伏,再经过居民家门口的配电箱就变成了我们生活中常用的220伏生活用电。
从这个胡同往里走,一家店面的墙上,有380伏的电缆线从胡同口的配电箱引过来。检测人员距离这段380伏电缆线1米处,测得的磁场强度为0.571微特;距离5米处,磁场强度已大幅衰减到0.193微特。
实验3 高压线
正下方电场强度仅0.38千伏/米
实验地点:南三环草桥欣园,这里是一个靠近南三元的大型居住区,西侧约80米远是220千伏高压线路走廊。
实验分析:这里连接高压线的铁塔林立,地面基本没有建筑物。有人曾有一说,这是不是因为高压线下辐射太强的原因呢?
北京电力检修分公司的张向东表示,根据《电力设施保护条例》,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内不得兴建建筑物、构筑物。这是为了保护电力设施,而不是很多人误解的“高压线下存在电磁辐射”。
补充阅读:辐射与甲状腺癌有关吗?
在甲状腺癌的病因学研究中,放射性射线致癌成为甲状腺癌最为明确的病因。一般认为只对15岁之前的青少年造成影响,而15岁之后则不受其威胁。放射性核物质主要通过大气、水和生物链对环境和人类造成影响,其中放射性烟云所含物质(主要是碘和铯)对人类的影响,一方面来其所致的低剂量外照射,另一方面来自人体摄入放射性物质污染的食物和水后产生的内照射,而后者作用时间更长,对人体影响更甚。如果饮用受污染的水或食用受污染的食物,部分放射性元素将沉积在人体内,导致机体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发生改变,改变的细胞在再生过程中产生一些亚克隆细胞,进而发生癌变,而且此类癌症诱发的几率与所接受的剂量成正比。
多项研究表明甲状腺是最易受放射性核素影响诱发恶性肿瘤的器官之一。目前关于放射性核素与甲状腺癌最详尽的研究来自受前苏联切尔诺贝利电站核泄漏事件影响地区。1986年发生的这次事故共向环境中释放了40MCi的放射性物质,持续了10天,当时放射性的烟尘覆盖最严重的是乌克兰北部以及白俄罗斯南部。放射性碘在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因素中占90%的作用,它导致超过5000个儿童甲状腺癌病例的发生,这些患儿发生核泄漏事故时的年龄在0-18岁之间。他们对放射性碘的摄入主要来源于污染的蔬菜和奶制品。事故发生后的第四年即1990年,第一个相关甲状腺癌病例被报道,而后病例相继出现,儿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快速增长,到1996年,白俄罗斯儿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已经从每年1/100万增加到超过30/100万。白俄罗斯的高美尔州因受到高剂量的污染,发病率增加到100/100万。切尔诺贝利事件主要影响的是青少年,这主要是因为青少年生长迅速,其体内组织器官处于分裂期的细胞较多,从而因辐射而产生基因编码错误与损伤的可能性也大得多。尤其是胎儿,细胞分裂最快,辐射的影响最明显。其次是儿童,受辐射较多的儿童若干年后得甲状腺癌的概率要比普通儿童高出3-5倍。分子病因学研究显示,放射性引发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分子病因学主要表现为染色体基因的重排,即RET/PTC基因的重排,这与其他病因诱发或其他年龄段的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常常检出的基因点突变(BRAF、RAS等)不同。这种病因学和分子病因学的差异,可能决定了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差别。
从切尔诺贝利事件得到的经验教训不能简单的套用到此次事件。目前日本的核电站事故被定为5级,而切尔诺贝利事件为7级(最严重级),如果此次核泄漏不再加重,那么两者之间泄露的核物质总量将相差若干个数量级,同时日本的地理位置及季风的影响,使其核泄漏问题对于我国目前影响不大,而且目前的防护水平和治疗水平与80年代相比也不能同日而语。我们应对核辐射的防护加以重视,尤其对20岁以下人群,但也不必过于紧张。以下是我们提供的一些参考意见。
首先是普通百姓的防癌角度。一些媒介提出为提高日常防辐射能力,可以多食用海带、紫菜及碘盐等含碘量高的食品。理论上讲,多服用稳定碘可以竞争性减少放射性核物质碘131的摄入,从而降低核物质被甲状腺摄取、聚集后对甲状腺“内照射”的直接损伤。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服用的碘剂量很大,因此如普通碘盐等碘摄入的“竞争能力”有限。增加碘摄入对于其他核物质射线的“外照射”难以起到预防作用,且成年人很少发生由于射线引起的甲状腺癌,因此预防价值则更低。另外殊不知,很多研究表明长期服用高碘食品尤其是在沿海地区可能增加甲状腺乳头状癌和其他甲状腺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凡事过犹不及,应把握一个适当的度。普通群众可能出于恐慌会去医院检查甲状腺,需要指出的是即使甲状腺发现肿物,也不要盲目的认为患有恶性肿瘤且一定采取手术治疗,因为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以每年0.08%的比例递增。在临床上,正常成人群甲状腺结节的发生率为4-7%,部分报道超过10%。目前国内对甲状腺最常用、最有效的检查手段是彩色超声多普勒,有经验的头颈专科彩超医生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的正确性超过90%。
从专业诊疗角度,儿童和青少年甲状腺癌一经确诊,均应仔细询问是否有明确的包括X射线在内的放射线接触史,因放射线引起的青少年甲状腺癌的临床生物学特性和分子病因学常有别于而其他病因所致的甲状腺癌,进而临床治疗原则亦应有别。根据切尔诺贝利的经验,核辐射所致的甲状腺癌多为双侧甲状腺受累,病变常为多灶性,虽然致死性没有变化但生长速度偏快,更易侵犯甲状腺被膜和区域淋巴结转移,病理以实性或滤泡亚型乳头状癌为主,部分学者认为组织病理相对分化不良,因此临床处理上更强调全甲状腺切除与适当的颈淋巴结清除术。作为专业同仁,应对以此类患者进行仔细充分的术前检查和评估,同时不断总结相关经验,并最终给予这些“年轻的患者”以科学、规范、合理的治疗。
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张和用电量的猛增,高压线、变电站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居住区周围,以往一些110千伏的变电站,如光华路、蓝靛厂变电站,甚至220千伏的变电站,如西大望变电站,已经被纳入中心城区范围。在新的城市电力规划中,像过去那样把110千伏以上的变电站建在郊区、远离城市居民区的地方的做法已不可能,而由于电力传输的需要,必然也必须在闹市区等负荷密集区内选址建设。
而很多人所担心的电磁辐射,主要是指在电力输送与使用过程中,输电线路、变电设备和用电设施的周围,都会存在感应电场与磁场。电场是由电压所产生,电压升高时电场强度会增大,电场强度以千伏/米来表示。磁场是由电流通过导线或电气装置时发生的,当电流增加时磁场强度也会加大。
我们身边的这些电力设施实际会产生多大的电场和磁场?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安全要求?11月1日,知名学者沈梦培、冶金环境检测小组、北京电力公司的工作人员对变电站、高压线、胡同里的电线杆等设施的电磁强度进行了检测。
【安全标准】电场强度需4千伏/米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最权威的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公布的《电磁场曝露限值导则》规定:“输电线路的感应电场”的限值标准是5千伏/米(也称“工频电场”),“输电线路的感应磁场”的限值标准是100微特斯拉(也称“工频磁场”)。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观点是当前关于“工频电磁场”最权威的结论。在一些国家,该观点还被引用作为法庭证据文件。
我国的标准:在交流输变电设施周围环境工频电场强度小于或等于4千伏/米;交流输变电设施周围环境工频磁场强度小于或等于100微特斯拉。
实验1 变电站
站内外辐射都远低于标准
实验地点:西城区某110千伏变电站,该变电站负责为一些重要的单位和部门供电,周边建筑物、平房林立。
实验过程:首先,检测小组将用于实验的场强仪贴在变电站外墙的墙根儿,得到一组数值,然后再分别在离墙根两米远、三米远、四米远、五米远、10米远处得到5组数值。
为了进一步检测变电站里面的状况,检测小组进入平时很难有人走进的变电站,将场强仪紧贴着变压器外的警戒线放置,距离变压器大约有1米的距离,数值显示,在这么近的距离测到的数据,也远低于国家标准和世卫标准。(具体数据信息见表格)
实验分析:检测人员告诉记者,通过实际数据可以发现,现场的电场、磁场强度很低,即使贴在墙根儿也远低于国家标准上限数百倍。此外一旦离开一段不长的距离,比如十米,电场和磁场强度就会衰减得非常厉害。而根据相关规定,变电站距其他社会建筑的距离至少要有20米。“我们单位的员工小姜从2006年起就在变电站楼上工作,她怀孕时也一直在这里上班,因为我们都知道,变电站等电力设施不会危害儿童与孕妇的身体健康。”市电力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对变电站的检测结果
地点 磁场强度 电场强度
变电站外墙根处 0.536微特 0.618千伏/米
离墙根2米处 0.389微特 0.281千伏/米
离墙根3米处 0.308微特 0.252千伏/米
离墙根4米处 0.207微特 0.153千伏/米
离墙根5米处 0.161微特 0.154千伏/米
离墙根10米处 0.080微特 0.143千伏/米
变电站内,离变压器1米远 1.583微特 0.117千伏/米
实验2 配电箱
“辐射”远低于规定标准
实验地点:西城区赵登禹路的大茶叶胡同,胡同口有一个10千伏的落地配电箱,10千伏的高压电从这个配电箱出来就变成了380伏,再经过居民家门口的配电箱就变成了我们生活中常用的220伏生活用电。
大茶叶胡同,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所研究员沈梦培举着仪器贴近一根电缆检测电磁强度。
从这个胡同往里走,一家店面的墙上,有380伏的电缆线从胡同口的配电箱引过来。检测人员距离这段380伏电缆线1米处,测得的磁场强度为0.571微特;距离5米处,磁场强度已大幅衰减到0.193微特。
实验3 高压线
正下方电场强度仅0.38千伏/米
实验地点:南三环草桥欣园,这里是一个靠近南三元的大型居住区,西侧约80米远是220千伏高压线路走廊。
前日,草桥,工作人员在检测一处居民小区附近的高压线塔周围的电磁强度。
实验分析:这里连接高压线的铁塔林立,地面基本没有建筑物。有人曾有一说,这是不是因为高压线下辐射太强的原因呢?
北京电力检修分公司的张向东表示,根据《电力设施保护条例》,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内不得兴建建筑物、构筑物。这是为了保护电力设施,而不是很多人误解的“高压线下存在电磁辐射”。
补充阅读:辐射与甲状腺癌有关吗?
在甲状腺癌的病因学研究中,放射性射线致癌成为甲状腺癌最为明确的病因。一般认为只对15岁之前的青少年造成影响,而15岁之后则不受其威胁。放射性核物质主要通过大气、水和生物链对环境和人类造成影响,其中放射性烟云所含物质(主要是碘和铯)对人类的影响,一方面来其所致的低剂量外照射,另一方面来自人体摄入放射性物质污染的食物和水后产生的内照射,而后者作用时间更长,对人体影响更甚。如果饮用受污染的水或食用受污染的食物,部分放射性元素将沉积在人体内,导致机体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发生改变,改变的细胞在再生过程中产生一些亚克隆细胞,进而发生癌变,而且此类癌症诱发的几率与所接受的剂量成正比。
多项研究表明甲状腺是最易受放射性核素影响诱发恶性肿瘤的器官之一。目前关于放射性核素与甲状腺癌最详尽的研究来自受前苏联切尔诺贝利电站核泄漏事件影响地区。1986年发生的这次事故共向环境中释放了40MCi的放射性物质,持续了10天,当时放射性的烟尘覆盖最严重的是乌克兰北部以及白俄罗斯南部。放射性碘在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因素中占90%的作用,它导致超过5000个儿童甲状腺癌病例的发生,这些患儿发生核泄漏事故时的年龄在0-18岁之间。他们对放射性碘的摄入主要来源于污染的蔬菜和奶制品。事故发生后的第四年即1990年,第一个相关甲状腺癌病例被报道,而后病例相继出现,儿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快速增长,到1996年,白俄罗斯儿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已经从每年1/100万增加到超过30/100万。白俄罗斯的高美尔州因受到高剂量的污染,发病率增加到100/100万。切尔诺贝利事件主要影响的是青少年,这主要是因为青少年生长迅速,其体内组织器官处于分裂期的细胞较多,从而因辐射而产生基因编码错误与损伤的可能性也大得多。尤其是胎儿,细胞分裂最快,辐射的影响最明显。其次是儿童,受辐射较多的儿童若干年后得甲状腺癌的概率要比普通儿童高出3-5倍。分子病因学研究显示,放射性引发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分子病因学主要表现为染色体基因的重排,即RET/PTC基因的重排,这与其他病因诱发或其他年龄段的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常常检出的基因点突变(BRAF、RAS等)不同。这种病因学和分子病因学的差异,可能决定了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差别。
从切尔诺贝利事件得到的经验教训不能简单的套用到此次事件。目前日本的核电站事故被定为5级,而切尔诺贝利事件为7级(最严重级),如果此次核泄漏不再加重,那么两者之间泄露的核物质总量将相差若干个数量级,同时日本的地理位置及季风的影响,使其核泄漏问题对于我国目前影响不大,而且目前的防护水平和治疗水平与80年代相比也不能同日而语。我们应对核辐射的防护加以重视,尤其对20岁以下人群,但也不必过于紧张。以下是我们提供的一些参考意见。
首先是普通百姓的防癌角度。一些媒介提出为提高日常防辐射能力,可以多食用海带、紫菜及碘盐等含碘量高的食品。理论上讲,多服用稳定碘可以竞争性减少放射性核物质碘131的摄入,从而降低核物质被甲状腺摄取、聚集后对甲状腺“内照射”的直接损伤。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服用的碘剂量很大,因此如普通碘盐等碘摄入的“竞争能力”有限。增加碘摄入对于其他核物质射线的“外照射”难以起到预防作用,且成年人很少发生由于射线引起的甲状腺癌,因此预防价值则更低。另外殊不知,很多研究表明长期服用高碘食品尤其是在沿海地区可能增加甲状腺乳头状癌和其他甲状腺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凡事过犹不及,应把握一个适当的度。普通群众可能出于恐慌会去医院检查甲状腺,需要指出的是即使甲状腺发现肿物,也不要盲目的认为患有恶性肿瘤且一定采取手术治疗,因为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以每年0.08%的比例递增。在临床上,正常成人群甲状腺结节的发生率为4-7%,部分报道超过10%。目前国内对甲状腺最常用、最有效的检查手段是彩色超声多普勒,有经验的头颈专科彩超医生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的正确性超过90%。
从专业诊疗角度,儿童和青少年甲状腺癌一经确诊,均应仔细询问是否有明确的包括X射线在内的放射线接触史,因放射线引起的青少年甲状腺癌的临床生物学特性和分子病因学常有别于而其他病因所致的甲状腺癌,进而临床治疗原则亦应有别。根据切尔诺贝利的经验,核辐射所致的甲状腺癌多为双侧甲状腺受累,病变常为多灶性,虽然致死性没有变化但生长速度偏快,更易侵犯甲状腺被膜和区域淋巴结转移,病理以实性或滤泡亚型乳头状癌为主,部分学者认为组织病理相对分化不良,因此临床处理上更强调全甲状腺切除与适当的颈淋巴结清除术。作为专业同仁,应对以此类患者进行仔细充分的术前检查和评估,同时不断总结相关经验,并最终给予这些“年轻的患者”以科学、规范、合理的治疗。
(文/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