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湖北省黄石市发生一起霍乱疫情,实验室确诊病例9例,阳性带菌者9例,全部发生在某酒店及所办婚宴人群中。此前8月、9月,该省荆州市接连报告霍乱2起,共报告病例3例,阳性带菌者4例,患者均为农民。
霍乱为甲类传染病。发生1例霍乱,即可定性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去年,全国共报告霍乱病例24例,多数月份为零报告。据卫生部例行疫情通报,自今年4月以来,全国每月均有霍乱病例报告。截至9月底,全国已报告霍乱发病52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今年霍乱高发?其流行菌株有无变化?疫情监测与防控又采取了怎样的对策?记者日前就此专访了中国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阚飙研究员。
O139群成为流行菌株
发病多与聚餐时生吃水产品有关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阚飙介绍,根据菌体抗原不同,霍乱弧菌可分出200个以上的O血清群,其中能引发霍乱暴发流行的为O1群和O139群。多年来,我国较多发生的是O1群引起的霍乱,O139群霍乱弧菌导致的病例很少。而今年导致我国霍乱疫情的流行菌株主要为O139群,并大多表现为聚集性发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多数霍乱发病与聚餐时生吃被污染的水产品有关。
阚飙说,由该所创建的中国病原细菌分子分型实验室监测网络(PulseNet China),在今年全国霍乱疫情分析和溯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凭借PulseNet网络,疾控机构锁定了引发多省疫情的被污染水产品。5月~9月,4个省份的PulseNet网络实验室通过PFGE(脉冲电场凝胶电泳)核酸指纹图谱比对,发现当地报告的O139群霍乱病例致病原菌株分子分型指纹图谱相同或非常接近。在一次同时间段的疫情中,两个地方相距千里,但致病菌株完全一样。进一步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两地患者曾有过一起就餐的经历。各地散发病例源自同一致病菌菌型的清晰辨认,使得今年各地霍乱暴发形式特点得以充分揭示,从而极大帮助了霍乱疫情防控。
阚飙告诉记者,该网络还针对同期开展的水产品市场监测菌株进行了分析,从污染水产品中也发现了O139群霍乱弧菌,其菌株PFGE图谱与患者病原菌图谱一致。由此提示了外环境中持续存在着一个感染源,并且播散范围较广,成为今年引发O139霍乱的新威胁。据此,卫生部门与有关部门已经携手展开专项防控。
疫情监测策略改变
将监测重点放在医疗机构
2005年以来,我国在13个省份的26个区(县)设点,开展霍乱疫情常规和主动监测。今年9月,中国CDC印发了新修订的《全国霍乱监测方案(2012年版)》,对霍乱疫情监测策略作出新的调整。
阚飙称,近年来,我国霍乱疫情总体呈低发态势,病例数少,暴发病例分散,且难控制。同时,周边国家霍乱疫情较重,易出现输入性病例。鉴于霍乱低发和疫发区域难以预测的现状,设立少量的霍乱主动监测点很难捕捉到疫情,也难以观测霍乱流行变化。新调整的监测策略,强调全国范围霍乱病例的及时发现和积极反应;强调对所有霍乱病例个案及暴发的细致调查,流行病学调查关键信息及危险因素监测结果收集和利用;强调边境地区对周边国家输入性霍乱实施监控。
根据新调整的霍乱监测方案,国家不再设立霍乱疫情常规和主动监测的选点地区,从严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5月~10月霍乱流行季节设立规范的肠道门诊,按卫生部要求设立感染性疾病科,开展腹泻病人就诊专册登记,逢泻必登,逢疑必检;从严要求疾控机构在暴发疫情调查处理中加强主动搜索,及时发现带菌者。在霍乱多发地区,要求以县为单位,每年对腹泻病人病原菌分离检索率不低于腹泻病人总数的10%。与此同时,在输入性霍乱疫情风险较高的云南、广西、新疆、辽宁4个省区,分别选取2个边境市(县)作为疫情监测点;在沿海地区的辽宁、山东、上海、广东等9个省市,设点进行致泻性弧菌哨点监测;在北京、江苏、浙江、福建、海南、四川等14个省市,设点开展水产品监测;在云南、广西、辽宁3个省区设点开展水系监测。
预防切记“五要五不要”
腹泻病人应及时就诊
阚飙指出,目前我国霍乱发病以食源性感染为主,因海、水产品污染霍乱弧菌引起的暴发占较大比例,其中,很多发生在农村红白喜事聚餐中。防控霍乱,除相关部门严防死守,居民个人也需要改变不卫生的饮食习惯,注意避免病从口入。
阚飙提示,预防霍乱需要具体做到“五要五不要”。“五要”即饭前便后要洗手,买回水产品要煮熟,隔餐食物要热透,生熟食品要分开,出现症状要就诊;“五不要”即生水未煮不要喝,无牌餐饮不光顾,腐烂食品不要吃,暴饮暴食不可取,未消毒(霍乱污染)物品不要碰。其中,尤其要注意养成洁净饮食习惯,注意食物加工烹饪过程中生熟食品必须分开、菜板刀盘等不能交叉使用、台面消毒清洗干净。
阚飙提示,霍乱传染性很强,一旦发现感染霍乱,无论是轻型还是带菌者,均应隔离治疗。腹泻病人要及时就诊,病人和带菌者同时要配合疾控人员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的采样、居家疫点的消毒等工作。
霍乱为甲类传染病。发生1例霍乱,即可定性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去年,全国共报告霍乱病例24例,多数月份为零报告。据卫生部例行疫情通报,自今年4月以来,全国每月均有霍乱病例报告。截至9月底,全国已报告霍乱发病52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今年霍乱高发?其流行菌株有无变化?疫情监测与防控又采取了怎样的对策?记者日前就此专访了中国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阚飙研究员。
O139群成为流行菌株
发病多与聚餐时生吃水产品有关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阚飙介绍,根据菌体抗原不同,霍乱弧菌可分出200个以上的O血清群,其中能引发霍乱暴发流行的为O1群和O139群。多年来,我国较多发生的是O1群引起的霍乱,O139群霍乱弧菌导致的病例很少。而今年导致我国霍乱疫情的流行菌株主要为O139群,并大多表现为聚集性发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多数霍乱发病与聚餐时生吃被污染的水产品有关。
阚飙说,由该所创建的中国病原细菌分子分型实验室监测网络(PulseNet China),在今年全国霍乱疫情分析和溯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凭借PulseNet网络,疾控机构锁定了引发多省疫情的被污染水产品。5月~9月,4个省份的PulseNet网络实验室通过PFGE(脉冲电场凝胶电泳)核酸指纹图谱比对,发现当地报告的O139群霍乱病例致病原菌株分子分型指纹图谱相同或非常接近。在一次同时间段的疫情中,两个地方相距千里,但致病菌株完全一样。进一步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两地患者曾有过一起就餐的经历。各地散发病例源自同一致病菌菌型的清晰辨认,使得今年各地霍乱暴发形式特点得以充分揭示,从而极大帮助了霍乱疫情防控。
阚飙告诉记者,该网络还针对同期开展的水产品市场监测菌株进行了分析,从污染水产品中也发现了O139群霍乱弧菌,其菌株PFGE图谱与患者病原菌图谱一致。由此提示了外环境中持续存在着一个感染源,并且播散范围较广,成为今年引发O139霍乱的新威胁。据此,卫生部门与有关部门已经携手展开专项防控。
疫情监测策略改变
将监测重点放在医疗机构
2005年以来,我国在13个省份的26个区(县)设点,开展霍乱疫情常规和主动监测。今年9月,中国CDC印发了新修订的《全国霍乱监测方案(2012年版)》,对霍乱疫情监测策略作出新的调整。
阚飙称,近年来,我国霍乱疫情总体呈低发态势,病例数少,暴发病例分散,且难控制。同时,周边国家霍乱疫情较重,易出现输入性病例。鉴于霍乱低发和疫发区域难以预测的现状,设立少量的霍乱主动监测点很难捕捉到疫情,也难以观测霍乱流行变化。新调整的监测策略,强调全国范围霍乱病例的及时发现和积极反应;强调对所有霍乱病例个案及暴发的细致调查,流行病学调查关键信息及危险因素监测结果收集和利用;强调边境地区对周边国家输入性霍乱实施监控。
根据新调整的霍乱监测方案,国家不再设立霍乱疫情常规和主动监测的选点地区,从严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5月~10月霍乱流行季节设立规范的肠道门诊,按卫生部要求设立感染性疾病科,开展腹泻病人就诊专册登记,逢泻必登,逢疑必检;从严要求疾控机构在暴发疫情调查处理中加强主动搜索,及时发现带菌者。在霍乱多发地区,要求以县为单位,每年对腹泻病人病原菌分离检索率不低于腹泻病人总数的10%。与此同时,在输入性霍乱疫情风险较高的云南、广西、新疆、辽宁4个省区,分别选取2个边境市(县)作为疫情监测点;在沿海地区的辽宁、山东、上海、广东等9个省市,设点进行致泻性弧菌哨点监测;在北京、江苏、浙江、福建、海南、四川等14个省市,设点开展水产品监测;在云南、广西、辽宁3个省区设点开展水系监测。
预防切记“五要五不要”
腹泻病人应及时就诊
阚飙指出,目前我国霍乱发病以食源性感染为主,因海、水产品污染霍乱弧菌引起的暴发占较大比例,其中,很多发生在农村红白喜事聚餐中。防控霍乱,除相关部门严防死守,居民个人也需要改变不卫生的饮食习惯,注意避免病从口入。
阚飙提示,预防霍乱需要具体做到“五要五不要”。“五要”即饭前便后要洗手,买回水产品要煮熟,隔餐食物要热透,生熟食品要分开,出现症状要就诊;“五不要”即生水未煮不要喝,无牌餐饮不光顾,腐烂食品不要吃,暴饮暴食不可取,未消毒(霍乱污染)物品不要碰。其中,尤其要注意养成洁净饮食习惯,注意食物加工烹饪过程中生熟食品必须分开、菜板刀盘等不能交叉使用、台面消毒清洗干净。
阚飙提示,霍乱传染性很强,一旦发现感染霍乱,无论是轻型还是带菌者,均应隔离治疗。腹泻病人要及时就诊,病人和带菌者同时要配合疾控人员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的采样、居家疫点的消毒等工作。
(文/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