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回应为何取消城乡医保个人账户
6月4日,国家医保局发文,对为何“取消个人(家庭)账户”给予了回应。
5月,国家医疗保障局、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19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其中提出“实行个人(家庭)账户的,应于2020年底前取消,向门诊统筹平稳过渡;已取消个人(家庭)账户的,不得恢复或变相设置”。
此消息一出,引起业内一片热议,为何要取消城乡居民医保个人账户?取消医保个人账户对参保居民是利是弊?
刚刚,国家医保局官方公众号发布了《关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保障政策的解读》,对《通知》中为何“取消个人(家庭)账户”给予了回应。
下面我们对回应的部分消息给予梳理:
为何要取消个人(家庭)账户?
┃ 居民医保个人(家庭)账户是怎么来的?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下简称居民医保)整合了原有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两项制度。其中,新农合于2003年起开始推行,主要解决大病医疗费用,为提高农村居民参保积极性,扩大制度的覆盖面,在建立大病统筹基金的同时,建立了个人(家庭)账户,主要用于支付小额门诊费用。城镇居民医保于2007年起开始推行,开展门诊统筹,不设个人账户。
新医改推进过程中,提出普遍开展门诊统筹,各地新农合的个人(家庭)账户随之逐步向门诊统筹过渡。特别是随着2016年城乡居民医保的整合,制度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大部分地方取消了新农合个人(家庭)账户,但也有个别地方保留了这一做法。
┃ 取消居民医保个人(家庭)账户可提高居民医保基金的共济能力
居民医保个人(家庭)账户,主要用于支付参保人在门诊发生的医疗费用,在制度建立初期对培育个人参保意识、促进个人参保缴费、迅速扩大参保覆盖面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一方式还存在一定局限性,而且随着居民医保筹资标准提高和保障能力增强,实践中其弊端逐步显现。
一是额度很小,保障不足,实际上难以起到门诊保障的作用。二是共济能力差,仅限于个人或家庭使用,还削弱基金整体保障能力。三是易诱发滥用。
居民医保门诊保障向门诊统筹过渡和转换,相较于原有的个人(家庭)账户,可以在全体参保人中实现互助共济,提高居民医保基金的共济能力,符合社会保险风险共担的基本原则,有利于为参保人提供更加公平的医保待遇,为解决上述弊端提供了实现途径。
标签阅读: 居民医保账户取消,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