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爱康国宾举报美年大健康 健康业上演道德高点争夺战

发布时间: 2021-07-12 14:18:06      来源: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3月21日至27日期间,健康行业强强对抗的“商业大戏”上演第三幕,爱康国宾召开新闻发布会,实名举报美年大健康及其实际控制人俞熔收购慈铭体检时未向相关部门申报。2016年元旦过后,爱康国宾为了对抗美年大

3月21日至27日期间,健康行业强强对抗的“商业大戏”上演第三幕,爱康国宾召开新闻发布会,实名举报美年大健康及其实际控制人俞熔收购慈铭体检时未向相关部门申报。2016年元旦过后,爱康国宾为了对抗美年大健康的收购,发起了“毒丸计划”;2月爱康国宾起诉美年大健康及其管理人员“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爱康国宾一系列针对美年大健康的举动被视为对抗“恶意收购”争夺“道德高点”,获取舆论认同的举措。此外,医药行业非法经营疫苗案持续发酵,23日之后,随着主流媒体发声进一步澄清疫苗事件的本质问题,以及卫计委、食药监总局通过新闻发布会、媒体采访等形式公布事件进展回应公众疑问,疫苗事件仍保持较高热度,医药行业药品流通管理问题遭到诟病。22日至25日期间,博鳌论坛举行,在23日下午举行的以“科技创新:助推中医药国际化”为主题的分论坛上,中医药“走出去”受到期待。中医药“走出去”时机良好达成舆论共识。

【热门话题解读】

1、爱康国宾举报美年大健康健康业上演道德高点争夺战

2016年3月9日向商务部实名举报美年大健康产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实际控制人俞熔违反反垄断法后,3月23日,爱康国宾又向证监会和深交所提交了书面举报材料,实名举报其违反《反垄断法》,未依法进行经营者集中申报;同时违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未及时进行风险披露。而在2016年2月,爱康国宾突然宣布已在今年1月份发起了对美年大健康及其管理人员的民事诉讼,并索赔5000万元,理由是对方存在“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双方矛盾不断升级。

本次爱康国宾举报美年大健康垄断国内体检市场事件中,媒体关注焦点从之前的“泄露商业秘密”到现在的“垄断国内体检市场”,而商务部将如何界定体检“市场”引起关注。《经济观察报》引用专家观点指出,爱康国宾认为美年大健康的收购将垄断民营体检市场,而美年大健康则认为从包括公立医院在内的体检市场看,美年大健康的市场份额占比很小。对“市场”的分析是判决“垄断”是否成立的重要因素。

虽然爱康国宾与美年大健康各执一词,爱康国宾否认此举与对抗美年大健康的收购有关,媒体依旧使用“缠斗”、“白热化”、“嘴仗”等词形容爱康国宾与美年大健康之间的关系。有媒体认为这是体检市场从“三足鼎立”到“双雄争霸”的表现。媒体对此事的报道以客观呈现双方的回应为主。科技博客对此事争论比较激烈。反对美年大健康的一方表示,这场“斗争”不仅仅是资本市场上的角逐,更是商业道德的表现,美年大健康一味盲目扩张,漠视规则和品质,员工被定罪商业间谍,更是显示出公司无道德底线。而反对爱康国宾的一方则认为,公司为对抗收购,“祭”出前员工,违背商业伦理道德。双方的商业道德都受到质疑,资本市场上的战争演变成舆论场中道德高点的争夺,还有一种声音认为这种“斗争”事实上有损体检行业健康发展,最终受损的是消费者的利益。从目前的舆论反馈看,强势对抗的形势使得双方都没有争到“道德高点”。

2、非法经营疫苗事件持续发酵 药品流通监管遭质疑

监测期间,非法经营疫苗案事件仍在持续发酵。随着事件不断有新进展,公众注意力也随之变化。3月24日,国家卫计委疾病预防与控制局局长于竞进在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财经日报》记者提问时,坦承二类疫苗监管存在问题。针对公众对于疫苗的诸多疑问,26日,食药监管总局发布科普知识称,疫苗短期内脱离冷链一般不会影响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表示,多年来,中国的疫苗质量标准可以比肩国际水平,有些指标甚至优于国际标准。

在此阶段,媒体的关注焦点从地方政府对事件的处理进展、呼吁政府严肃处理事件逐渐转向关注疫苗经营管理链条出现的问题上。财经类媒体持续深入挖掘疫苗事件“内幕”。《#$财经日报》发布文章《二类疫苗灰色利益链:销售吃拿回扣 接种站违规加价》报道了中国二类疫苗从出场到最终接种机构过程中的层层加价“内幕”,并提到事件反映出药品流程监管问题,此前药企起诉食药监总局将电子监管码的运营权交给阿里健康也再次受到关注,媒体认为电子监管码在此次事件中完全“失效”。一财网的另一篇文章指出,监管的确存在诸如印章难以辨别真假之类的客观难处,但是从本次疫苗事件看,运输和储存应当保留完整的疫苗接种记录,加强监管迫在眉睫。除此之外,冷链系统成本高也是本次事件爆发的另一重要原因。《21世纪经济报道》的文章《医药冷链运输调查:成本高企 监管存盲区》指出目前冷链运输的成本至少要比普通运输高80%,但冷链物流的利润只有20%左右,高成本促使中小企业铤而走险。最后,产业链销售回扣问题也遭到媒体质疑。一财网的文章指出,一支二类苗正常的流通方式是生产厂家→经销商→省疾控→市疾控→县疾控→接种点,而在这个过程中层层加价,空间巨大,在疾控系统内流动也要加价。

事件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深度调查和分析类文章逐渐增多。“真空”、“漏洞”成为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医药行业在本次事件暴露出的药品流通监管问题登上风口浪尖,由于在此之前,养天和大药房曾就药品电子监管码问题起诉食药监总局,舆论对药品电子监管码的争议余温尚存,此次疫苗冷链管理事件再次暴露出药品流程监管问题。电子监管码被认为在此次事件中没有起到作用,舆论进一步指出药品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都存在隐患,是监管者执行不力、考虑不周造成的结果。

3、博鳌论坛举行 中医药抓住时机“走出去”成共识

据新华网等媒体报道,3月22日至25日,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在中国海南博鳌举行。在23日下午举行的以“科技创新:助推中医药国际化”为主题的分论坛上,多位外交家、主管领导和企业代表热议如何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更好地让中医药“走出去”,增进全世界人民健康福祉。

从舆论反馈看,首先,舆论在目前是中医药“走出去”的良好时机上达成共识。新华网的文章认为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进一步打开了中医药的国门,同时中医药相关政策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提出,要着力推进中医药创新,推动重大中药新药创制取得新进展,同时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积极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为中医药“走出去”奠定良好基础,而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中医药国际化也有了可具体操作的依据,“走出去”时机成熟。

其次,社会各界对此积极发声,就中医药“走出去”如何实现本土化、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探讨。例如,新华网的文章引用中国北京同仁堂国药集团总裁丁永玲表示,中医药在海外发展首先要适应不同国家的市场需求,还要符合各国的法律法规,同时要实现本土化的对接。而科技创新能力被认为是目前#!需要突破的瓶颈。《经济参考报》的文章指出尽管中医药“走出去”成果显著,国家层面也出台了包括在内的各种有效措施,但中医药的科技创新依旧任重道远。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认为中医药经验和现代科技结合可以解决重大问题,医药走向世界#!根本的是靠疗效

 
(文/(责任编辑:梁倩缘 ))

标签阅读: 大健康,健康产业

分享到:

润宝医疗网 Copyright © 2006-2020 AiBao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31 second(s), 66 queries, Memory 1.3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