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特聘专家周筱青做客中国科技馆《科学讲坛》进行题为《细菌耐药性和抗菌药物》的讲座。图为周筱青介绍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两种方式。 中国经济网索佳佳/摄
据周筱青介绍,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方式有两种,一种叫固有性耐药,是由细菌自身的基因特征引起的,所以叫固有性耐药或天然耐药性。另一种叫获得性耐药,是细菌和抗生素接触以后,由于它的生存代谢途径发生了变化所引起的耐药,称为获得性耐药或选择性耐药。
固有性耐药(天然耐药性)
谈及固有性耐药,周筱青指出,早在19世纪70年代,微生物之间的结抗现象就已经被各国学者陆续发现并且报道了。1877年,两位科学家在研究感染性疾病治疗药物时偶然发现,普通的微生物在尿中可以抑制一种细菌??炭疽杆菌,于是他们提出了是否细菌本身就促成着一种天然的抵抗细菌的合成基因的说法。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自然界中微生物按照自身是否能够产生合成基因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产生合成基因的,例如放线菌。进一步研究发现合成基因里还有一种耐药基因同时存在。另一种是不产生合成基因的,但是在自然界里这两种不同的微生物常常是相伴而生。可以产生合成基因的微生物,自然获得了生存的必然优势。不能够产生合成基因的微生物,在与细菌的博弈中逐渐进行突变、变异、净化,滋生了一种对抗另外一种细菌的能力。
自然界中存在的这种广泛的耐药基因,在细菌的细胞体内发挥着代谢调控、信号传递的作用。自古以来人类与细菌之间凭借着这种世代的相互接触,免疫系统的暴露和人类系统的调节机制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但是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多,人类行为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土地的使用,包括国际旅行、商业活动以及动物行为和生态行为的改变,促使了这种抗药基因的传播。地球上微生物的种类多于所有物种之和,而人类身上所携带的细菌又远远的多于我们自身的细胞的总和。一些生物学家说过,也许人类可能只是未来生物,而微生物才是地球的主人。
获得性耐药(选择性耐药)
周筱青说,在自然界中,对于同一种细菌而言,在敏感菌和耐药菌博弈中,它是处于弱势的,容易被覆盖。但是当抗生素作为一种外力参与后,这种平衡就被打破了。因为抗生素只针对敏感菌,虽然绝大部分敏感菌被消灭了,感染性疾病也得到了控制,但是却由此导致了敏感菌和耐药菌平衡关系被破坏。那些没有被消灭的敏感菌和已经被诱导产生的耐药菌受到抗生素的刺激后,获得了更强的变异和进化的能力,并逐步从单一的耐药到多重耐药。由此可见,细菌的获得性耐药也是一种自然的生物现象,而且是被人类强化的自然现象,是微生物受到抗生素的刺激以后所出现的一种自然的反应。这种反应叫做抗生素的选择性压力。
周筱青谈到,所有抗生素的使用无论是否正确,都对细菌的菌落产生一种选择性的压力,而且抗生素用的越多,压力越大。所以,不适当的使用抗生素都可以造成细菌耐药性的发生。由于耐药菌是可以在人群中进行传播的,即使从来没有使用过抗生素的人,同样也可能成为抗生素耐药性的受害者。正如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中所提到,微生物正凭借自身一天百万次的复制能力显示了它强劲的进化优势。由于这种固有性耐药和选择性耐药的强大的阻力,使得抗生素在与细菌的对抗中屡屡处于被动状况。
谈到抗生素的发展状况,周筱青表示,如今细菌的耐药性依然在迅速增加,但是新的抗生素却越来越少。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抗生素开发的黄金的时代,尤其是在1971年到1975年达到顶峰,5年共有52种新的抗生素问世。但是到上世纪80年代后速度就逐渐减慢了,1996年到2000年5年只有6种抗生素问世。2008年到2009年美国FDA一共批准了36个新的分子实体的药物上市,没有一个抗生素。2008年到2009年欧盟批准了38个新的药物上市,没有一个抗生素。而且由于抗生素的市场周期越来越大,所以现在全球最大的15家制药公司已经纷纷转移了他们的研发方向。据了解这些制药企业目前的新药研发项目中抗生素只占1.6%。
“针对耐药性的问题,当然世界卫生组织的行动计划也曾经考虑试图开发一些其他的非抗生素的药物来治疗我们的感染性疾病,像抗体、结抗剂等等,一些制药企业也投入了巨资进行研发,但是到了上个世纪末基本上都没有看到理想的效果。现在,抗感染仍然主要是依赖抗生素。所以在耐药时代如何将现有的抗生素更加合理应用,几乎成为了一个历史使命,是很严峻的问题。”周筱青说。
(文/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