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臭氧层恢复尚需时日
世界气象组织日前表示,过去10年中,南北两极地区及全球的平流层臭氧已停止减少,但要使臭氧恢复到1980年前的水平尚需时日。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要求,许多破坏臭氧的化学物质已被淘汰,然而这些物质在大气中能长时间存在,需要数十年时间才能使它们的浓度回到1980年前的水平。另外,在南极大气中,耗损臭氧的气体在2000年前后达到最大值,目前正以每年1%的速率减少。世界气象组织预计两极以外地区的臭氧能在本世纪中之前恢复到1980年前水平,而南极臭氧层恢复则要晚得多。世界气象组织当天公布的南极臭氧公报显示,在9月前两周,南极臭氧空洞从不到1000万平方公里增加到约1900万平方公里。截至9月中旬,南极臭氧空洞小于去年同期,但大于2010年。南极臭氧空洞是每年冬、春反复出现的现象,它由平流层极低的温度和耗损臭氧的物质造成。
福岛事故泄漏的核放射物向海中沉淀
由于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而流入或降落在海中的放射性物质从今年1月开始向海中沉淀。日本气象研究所和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北太平洋的约300处地点采集了海水样本。检测结果显示,去年12月,福岛以东约2550公里处的海面存在高浓度的放射性铯,每吨海水的放射性铯活度高达10贝克勒尔,是事故前的5至10倍。但到今年6月后,海面的放射性物质浓度已降至事故前几乎相同的水平。而在福岛以东约2000公里的海域,水深300至400米处,则检测出了每吨海水约9贝克勒尔的放射性铯。研究人员表示,今后放射性铯将随着海流往南流。
动脉壁血流减少可能导致腹主动脉瘤
日本滨松医科大学和岛津制作所的联合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对腹主动脉瘤进行观察研究时,发现该病有可能是流经动脉壁内部的血液减少,导致动脉壁变脆弱造成的。腹主动脉瘤是指腹部主动脉的一部分像瘤子那样膨胀突出的病态,而不是通常所说的肿瘤。腹主动脉瘤可逐渐增大,最后破裂出血,导致患者死亡。不过该病的原因迄今为止尚不清楚。该研究小组开发出一种能够观察分子级别的物质质量和分布的名为“质谱显微镜”的显微镜,利用它观察30名患者的主动脉瘤血管壁,研究人员发现,与没有瘤样扩张的部分相比,动脉壁内流过的血液量只有后者的一半左右。他们还发现,在出现主动脉瘤的血管壁内,向血管壁供应营养和氧气的小血管内有脂类异常堆积,导致小血管变细。
干细胞疗法可恢复听力
英国设菲尔德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表示,用人类胚胎干细胞培养出听觉神经细胞,然后将其移植到因听觉神经细胞受损而失去听力的沙鼠体内,可以恢复其听力。研究人员用一种化学药物损害沙鼠的听觉神经,模拟了因为连接内耳和大脑的神经细胞出问题而引发的失聪情况。然后他们用人类胚胎干细胞培育出听觉神经细胞移植到这些沙鼠体内,这些细胞经过10周的生长,重新将沙鼠的内耳与大脑连接了起来。测试显示,这些沙鼠的听力不仅恢复了,有的沙鼠甚至能够听见比较微弱的声音。这是动物实验首次证明干细胞疗法能够恢复听力,这项研究从原则上证明了干细胞疗法可以用来治疗失聪。
有助治疗糖尿病的基因被发现
英国牛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个名为PTEN的基因出现变异可以增强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胰岛素具有分解血糖的功能,如果缺乏胰岛素就可能会导致糖尿病。还有一些患者体内虽然有足够的胰岛素,但身体对胰岛素耐受,也就是对胰岛素不敏感,这也会导致糖尿病。本次找到能增进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基因,将有助于开发治疗糖尿病的新方法。但是,这个基因变异与多发性错构瘤综合征有关,会导致人体一些部位生长息肉,并增加患某些癌症的可能性,因此探索从这个基因治疗糖尿病新方法的同时,还需要想办法避免健康风险。
能单性孕育后代的野生雌蛇被发现
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塔尔萨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两条采用孤雌生殖繁育下一代的蛇类,这两条蛇1条是铜斑蛇,1条是蝮蛇。对怀孕的铜斑蛇和蝮蛇进行基因分析后,研究人员发现,它们的怀孕没有雄蛇的半点功劳,是一种兼性孤雌生殖。此前,科学家曾在圈养蛇身上发现这种现象,在野外发现这种现象还是第一次。研究人员表示野生孤雌生殖蛇的发现可能改变对动物繁殖方式的认知,同时也说明很多通常采用有性繁殖的物种也会选择进行无性繁殖。另外,其他能够在没有雄性参与情况下能成功繁育下一代的动物还包括家鸡、少数鲨鱼、蜥蜴和鸟类。
极低温冰面孕育复杂有机物
美国宇航局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极低温度下的冰面用激光轰击多环芳烃化合物,发现其可演变成更加复杂的有机分子。研究人员利用实验室仪器将温度降低至零下268摄氏度,模仿了在安静寒冷空间里冰冷PAHs分子的环境。他们先采用类似于恒星的紫外线照射轰击这些粒子,然后使用了一种称为MALDI类型的激光系统,激光器在冰上快速移动,以确定化学反应的产物。结果表明,多环芳烃的结构发生了改变,氢原子被引入其中,其圆形结构被破坏,变成更加复杂的有机物。该有机物最终可能成为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或组成DNA的核苷酸,从而形成有机生命。这将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形成的。
新日地距离出炉
日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以全票通过新的日地距离为149597870700米。这一更加精确的日地距离是当代天文学家利用航天器、雷达和激光直接测量得出的。在天文学中,日地距离是一个历史最悠久的数值。早在1672年,天文学家就对日地距离进行了第一次准确测量,他们计算了从地球到火星的距离,并利用这一结果最终得出了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1.4亿公里。对天文学家而言,新的距离不仅意味着更加准确的测量结果,而且他们也能更简单地为学生解释天文单位。
超新星爆炸射线强度
受星际气体浓度影响
日本名古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大质量恒星在结束生命发生超新星爆炸时,从残骸释放出的X射线的强度受到太空中飘浮的星际气体浓度影响。他们在利用智利的南方天文台射电望远镜观测3000至7000光年处的3处超新星残骸时发现,在氢和氦组成的星际气体比较浓密的空间,X射线也非常强。由此研究人员认为,由于超新星爆炸冲击波和星际气体的撞击,使X射线的强度得以增强。新发现将有助于增进对太阳系诞生的了解。(张章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2-09-22 A2 环球)
世界气象组织日前表示,过去10年中,南北两极地区及全球的平流层臭氧已停止减少,但要使臭氧恢复到1980年前的水平尚需时日。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要求,许多破坏臭氧的化学物质已被淘汰,然而这些物质在大气中能长时间存在,需要数十年时间才能使它们的浓度回到1980年前的水平。另外,在南极大气中,耗损臭氧的气体在2000年前后达到最大值,目前正以每年1%的速率减少。世界气象组织预计两极以外地区的臭氧能在本世纪中之前恢复到1980年前水平,而南极臭氧层恢复则要晚得多。世界气象组织当天公布的南极臭氧公报显示,在9月前两周,南极臭氧空洞从不到1000万平方公里增加到约1900万平方公里。截至9月中旬,南极臭氧空洞小于去年同期,但大于2010年。南极臭氧空洞是每年冬、春反复出现的现象,它由平流层极低的温度和耗损臭氧的物质造成。
福岛事故泄漏的核放射物向海中沉淀
由于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而流入或降落在海中的放射性物质从今年1月开始向海中沉淀。日本气象研究所和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北太平洋的约300处地点采集了海水样本。检测结果显示,去年12月,福岛以东约2550公里处的海面存在高浓度的放射性铯,每吨海水的放射性铯活度高达10贝克勒尔,是事故前的5至10倍。但到今年6月后,海面的放射性物质浓度已降至事故前几乎相同的水平。而在福岛以东约2000公里的海域,水深300至400米处,则检测出了每吨海水约9贝克勒尔的放射性铯。研究人员表示,今后放射性铯将随着海流往南流。
动脉壁血流减少可能导致腹主动脉瘤
日本滨松医科大学和岛津制作所的联合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对腹主动脉瘤进行观察研究时,发现该病有可能是流经动脉壁内部的血液减少,导致动脉壁变脆弱造成的。腹主动脉瘤是指腹部主动脉的一部分像瘤子那样膨胀突出的病态,而不是通常所说的肿瘤。腹主动脉瘤可逐渐增大,最后破裂出血,导致患者死亡。不过该病的原因迄今为止尚不清楚。该研究小组开发出一种能够观察分子级别的物质质量和分布的名为“质谱显微镜”的显微镜,利用它观察30名患者的主动脉瘤血管壁,研究人员发现,与没有瘤样扩张的部分相比,动脉壁内流过的血液量只有后者的一半左右。他们还发现,在出现主动脉瘤的血管壁内,向血管壁供应营养和氧气的小血管内有脂类异常堆积,导致小血管变细。
干细胞疗法可恢复听力
英国设菲尔德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表示,用人类胚胎干细胞培养出听觉神经细胞,然后将其移植到因听觉神经细胞受损而失去听力的沙鼠体内,可以恢复其听力。研究人员用一种化学药物损害沙鼠的听觉神经,模拟了因为连接内耳和大脑的神经细胞出问题而引发的失聪情况。然后他们用人类胚胎干细胞培育出听觉神经细胞移植到这些沙鼠体内,这些细胞经过10周的生长,重新将沙鼠的内耳与大脑连接了起来。测试显示,这些沙鼠的听力不仅恢复了,有的沙鼠甚至能够听见比较微弱的声音。这是动物实验首次证明干细胞疗法能够恢复听力,这项研究从原则上证明了干细胞疗法可以用来治疗失聪。
有助治疗糖尿病的基因被发现
英国牛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个名为PTEN的基因出现变异可以增强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胰岛素具有分解血糖的功能,如果缺乏胰岛素就可能会导致糖尿病。还有一些患者体内虽然有足够的胰岛素,但身体对胰岛素耐受,也就是对胰岛素不敏感,这也会导致糖尿病。本次找到能增进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基因,将有助于开发治疗糖尿病的新方法。但是,这个基因变异与多发性错构瘤综合征有关,会导致人体一些部位生长息肉,并增加患某些癌症的可能性,因此探索从这个基因治疗糖尿病新方法的同时,还需要想办法避免健康风险。
能单性孕育后代的野生雌蛇被发现
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塔尔萨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两条采用孤雌生殖繁育下一代的蛇类,这两条蛇1条是铜斑蛇,1条是蝮蛇。对怀孕的铜斑蛇和蝮蛇进行基因分析后,研究人员发现,它们的怀孕没有雄蛇的半点功劳,是一种兼性孤雌生殖。此前,科学家曾在圈养蛇身上发现这种现象,在野外发现这种现象还是第一次。研究人员表示野生孤雌生殖蛇的发现可能改变对动物繁殖方式的认知,同时也说明很多通常采用有性繁殖的物种也会选择进行无性繁殖。另外,其他能够在没有雄性参与情况下能成功繁育下一代的动物还包括家鸡、少数鲨鱼、蜥蜴和鸟类。
极低温冰面孕育复杂有机物
美国宇航局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极低温度下的冰面用激光轰击多环芳烃化合物,发现其可演变成更加复杂的有机分子。研究人员利用实验室仪器将温度降低至零下268摄氏度,模仿了在安静寒冷空间里冰冷PAHs分子的环境。他们先采用类似于恒星的紫外线照射轰击这些粒子,然后使用了一种称为MALDI类型的激光系统,激光器在冰上快速移动,以确定化学反应的产物。结果表明,多环芳烃的结构发生了改变,氢原子被引入其中,其圆形结构被破坏,变成更加复杂的有机物。该有机物最终可能成为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或组成DNA的核苷酸,从而形成有机生命。这将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形成的。
新日地距离出炉
日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以全票通过新的日地距离为149597870700米。这一更加精确的日地距离是当代天文学家利用航天器、雷达和激光直接测量得出的。在天文学中,日地距离是一个历史最悠久的数值。早在1672年,天文学家就对日地距离进行了第一次准确测量,他们计算了从地球到火星的距离,并利用这一结果最终得出了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1.4亿公里。对天文学家而言,新的距离不仅意味着更加准确的测量结果,而且他们也能更简单地为学生解释天文单位。
超新星爆炸射线强度
受星际气体浓度影响
日本名古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大质量恒星在结束生命发生超新星爆炸时,从残骸释放出的X射线的强度受到太空中飘浮的星际气体浓度影响。他们在利用智利的南方天文台射电望远镜观测3000至7000光年处的3处超新星残骸时发现,在氢和氦组成的星际气体比较浓密的空间,X射线也非常强。由此研究人员认为,由于超新星爆炸冲击波和星际气体的撞击,使X射线的强度得以增强。新发现将有助于增进对太阳系诞生的了解。(张章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2-09-22 A2 环球)
(文/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