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卫生部发布的医改监测结果显示,门诊病人向基层分流速度加快、就医负担减轻。
挥别“以药养医”灰色标签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再是群众就医的“洼地”,而是正在成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使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逐步得以缓解。
就医路径之变:从“磁铁效应”到“回流基层”
医改,为何从基层改起?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说,推进医改工作有两项基本策略:一是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实现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目标;二是同时将紧密相联的各项医改任务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
有人把大医院称为吸引患者的“磁铁”,而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称为“洼地”。这并不为过,2010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床位数、入院人数均未达到总数的三成。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所以被称为“洼地”,是因为它医疗资源少、服务能力差、可及性差,但费用并不会太低。
让看病的人群从“磁铁”上回到基层不易,必须要强自身硬件、软件。
为此,中央财政安排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设备购置补助,包括发改委安排的基建,总共达到530亿元之多。目前,全国大部分省份2009年和2010年中央投资支持建设的县级医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中心乡镇卫生院完工率超过50%。
在人才培养上,去年已开展了一批全科方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今年已着手启动了2011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等基层人才培养工作。值得关注的是,经过综合改革后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总数有所增加。
体制机制怎么改?具体来说是实行定编定岗不定人、全员竞聘上岗、绩效考核、财政补助不足等办法,同时配套提高标准的新农合政策、城镇居民医保、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目的是吸引老百姓回流、让医生有积极性。
最新公布的2010年第四季度医改进展监测结果显示,2010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达36.1亿人次,比上年增加2.2亿人次。患者下沉基层,为实现分层诊疗的合理就医布局打下了基础。
标签阅读: 基层医疗机构,医药分家,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