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转基因
白蛋白供应紧张一直困扰着人类。我国每年需求150—160吨,全球每年需求量则高达500吨,由于血浆来源紧张,我国目前从血浆中提取量仅可供应1/3,其中2/3依赖进口。
2011年10月31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代常撰写的论文《利用转基因水稻规模化生产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文章用翔实的科学数据证明,植物来源的重组人血清白蛋白与临床使用的血浆来源血清白蛋白,无论是在生理生化性质,还是功能用途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等同性。
为何这项研究引发种种关注?稻米血清白蛋白是否会危及生态及人身安全?其何时能用于临床治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杨代常和他的团队。
“借腹生子”:从水稻胚乳中提取血清白蛋白
植物种子生物反应器,是将植物种子作为一个蛋白质“生产车间”,利用植物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机器”来合成人类所需的蛋白质。“通俗地解释,便是‘借腹生子’。”杨代常说。
国外从1989年已开始利用DNA重组技术生产血清白蛋白,但由于血清白蛋白产量低、纯化工艺复杂、生产成本远高于市场成本,始终无法进入市场。
杨代常带领研究团队,从水稻基因组数据入手,根据水稻种子储藏蛋白与血清白蛋白的生化性质差异,设计出从提取到纯化的一整套工艺方案,最大限度地提取血清白蛋白,最低限度去除种子的内源蛋白,成为一项原始创新的科研成果。
“具体来说,是由表达元件组成的载体,通过遗传工程整合到水稻基因组内,在种子特异性调控元件的指导下,水稻种子在成熟过程中也不断地合成和积累人血清白蛋白,然后通过规模化种植获得原料,再经过提取、纯化等步骤获得高纯度的血清白蛋白。”杨代常介绍,目前大约每亩水稻可以产生1.5—2公斤血清白蛋白,如果说一个人一次能献血200ml,一亩转基因水稻产出的血清白蛋白量约等于300人献血。
“天然屏蔽”:可杜绝肝炎、艾滋病毒等风险
植物源重组血清白蛋白优势明显,它来源于非动物,避免了各种病毒和病原菌的污染,并由于不受血浆供应限制,可无限量供应。但是转基因农业作物安全性向来争议不断,植物源血清白蛋白有望未来直接应用于人体中,有人担心会危及生态及人身安全。
对此,杨代常解释,首先,就人血清白蛋白本身安全性而言,血清白蛋白本就是人体的蛋白质,占血浆中蛋白的30%,是一种安全的蛋白质。目前,根据获取的数据,植物来源的人血清白蛋白从生物活性、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与血浆来源的人血清白蛋白完全一致,从水稻胚乳中提取的血清白蛋白可杜绝携带如肝炎病毒、艾滋病毒等风险。研究发现,人体对植物蛋白的耐受能力大于对细菌和酵母的耐受能力。从安全性考虑,已建立高纯度符合医药级别纯度的血清白蛋白。其次,就转基因生物安全而言,由于采取地理和时间双重隔离方法,要求比美国更为严格。第三,为杜绝进入食物链,在研究中采取了专用收割机、烘干机、稻米加工设备以及专用仓库等措施,建立了严格的监管规范,能做到可管可控和可追溯。
未来预期:进入临床需4至5年
从2005年始,杨代常自主研发的水稻胚乳细胞蛋白质高效表达技术平台,填补了国际上此项技术规模化生产的空白,已获美、日、欧盟以及我国的多项专利。
杨代常说,目前,植物源重组血清白蛋白的质量已达到非临床应用标准,可替代血源人血白蛋白用于细胞培养基添加剂,成为细胞培养中血浆来源的血清白蛋白的替代品;可减少培养基中胎牛血清的使用量;还可用于高纯试剂、细胞冷冻保护剂、医疗器械包埋剂、药物载体、化妆品组分、体外诊断等。
国外已在疫苗及生物医药产品的细胞培养的稳定剂上使用。我国按照国家药监局的要求,要通过临床研究后才能进入临床应用。
通过治疗大鼠肝硬化腹水对比,进行植物源重组血清白蛋白的药效研究,发现大鼠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效果在降低腹围、增加尿量和尿蛋白量等指标优于血浆来源的血清白蛋白。
“植物源重组血清白蛋白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已完成大部分的药学研究,预计在2013年上半年可望完成临床前研究;预计进入临床研究至少需要2年时间,进入临床应用至少需要4—5年或更长的时间,这取决于临床研究的结果与进度以及国家的法规。”杨代常说。
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去年年初,杨代常带着多年的研发成果,入驻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光谷生物城,一年内实现了项目产业化。
“这一过程我们走得很艰难。”杨代常说,为了让投资者更有信心,他在商业模式上从长中短期产品计划入手,将技术做好做精。在科技部转基因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和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光谷生物城的支持下,加速了项目产业化进程。
“我国生物产业要走在世界前列,在心理上要打破‘奴性’思维,在政策上要突破传统观念,要敢做别人不能做或不敢做的事情。”杨代常说,“现在一谈到转基因,很多人就‘谈虎色变’。实际上,理解上存在很多误区。转基因技术是通过遗传工程的手段,将人类需要的基因(一段DNA片段)导入到植物或任何一种生物的一项高科技技术,是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
近日,杨代常的科研团队又传出喜讯,在水稻中“种”出了“人抗胰蛋白酶”。目前,重组抗胰蛋白酶与重组血清白蛋白一样,有效地避免人血液中病毒病原菌感染的风险,但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免疫原性、急性、毒性等相关实验和临床研究后,方能应用于临床。
杨代常透露,未来,其团队研发重心将着重原创性技术研究,建立单克隆抗体的表达平台,使我国的单克隆抗体药物的价格降到5万元左右,重组血清白蛋白进入临床应用。
白蛋白供应紧张一直困扰着人类。我国每年需求150—160吨,全球每年需求量则高达500吨,由于血浆来源紧张,我国目前从血浆中提取量仅可供应1/3,其中2/3依赖进口。
2011年10月31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代常撰写的论文《利用转基因水稻规模化生产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文章用翔实的科学数据证明,植物来源的重组人血清白蛋白与临床使用的血浆来源血清白蛋白,无论是在生理生化性质,还是功能用途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等同性。
为何这项研究引发种种关注?稻米血清白蛋白是否会危及生态及人身安全?其何时能用于临床治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杨代常和他的团队。
“借腹生子”:从水稻胚乳中提取血清白蛋白
植物种子生物反应器,是将植物种子作为一个蛋白质“生产车间”,利用植物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机器”来合成人类所需的蛋白质。“通俗地解释,便是‘借腹生子’。”杨代常说。
国外从1989年已开始利用DNA重组技术生产血清白蛋白,但由于血清白蛋白产量低、纯化工艺复杂、生产成本远高于市场成本,始终无法进入市场。
杨代常带领研究团队,从水稻基因组数据入手,根据水稻种子储藏蛋白与血清白蛋白的生化性质差异,设计出从提取到纯化的一整套工艺方案,最大限度地提取血清白蛋白,最低限度去除种子的内源蛋白,成为一项原始创新的科研成果。
“具体来说,是由表达元件组成的载体,通过遗传工程整合到水稻基因组内,在种子特异性调控元件的指导下,水稻种子在成熟过程中也不断地合成和积累人血清白蛋白,然后通过规模化种植获得原料,再经过提取、纯化等步骤获得高纯度的血清白蛋白。”杨代常介绍,目前大约每亩水稻可以产生1.5—2公斤血清白蛋白,如果说一个人一次能献血200ml,一亩转基因水稻产出的血清白蛋白量约等于300人献血。
“天然屏蔽”:可杜绝肝炎、艾滋病毒等风险
植物源重组血清白蛋白优势明显,它来源于非动物,避免了各种病毒和病原菌的污染,并由于不受血浆供应限制,可无限量供应。但是转基因农业作物安全性向来争议不断,植物源血清白蛋白有望未来直接应用于人体中,有人担心会危及生态及人身安全。
对此,杨代常解释,首先,就人血清白蛋白本身安全性而言,血清白蛋白本就是人体的蛋白质,占血浆中蛋白的30%,是一种安全的蛋白质。目前,根据获取的数据,植物来源的人血清白蛋白从生物活性、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与血浆来源的人血清白蛋白完全一致,从水稻胚乳中提取的血清白蛋白可杜绝携带如肝炎病毒、艾滋病毒等风险。研究发现,人体对植物蛋白的耐受能力大于对细菌和酵母的耐受能力。从安全性考虑,已建立高纯度符合医药级别纯度的血清白蛋白。其次,就转基因生物安全而言,由于采取地理和时间双重隔离方法,要求比美国更为严格。第三,为杜绝进入食物链,在研究中采取了专用收割机、烘干机、稻米加工设备以及专用仓库等措施,建立了严格的监管规范,能做到可管可控和可追溯。
未来预期:进入临床需4至5年
从2005年始,杨代常自主研发的水稻胚乳细胞蛋白质高效表达技术平台,填补了国际上此项技术规模化生产的空白,已获美、日、欧盟以及我国的多项专利。
杨代常说,目前,植物源重组血清白蛋白的质量已达到非临床应用标准,可替代血源人血白蛋白用于细胞培养基添加剂,成为细胞培养中血浆来源的血清白蛋白的替代品;可减少培养基中胎牛血清的使用量;还可用于高纯试剂、细胞冷冻保护剂、医疗器械包埋剂、药物载体、化妆品组分、体外诊断等。
国外已在疫苗及生物医药产品的细胞培养的稳定剂上使用。我国按照国家药监局的要求,要通过临床研究后才能进入临床应用。
通过治疗大鼠肝硬化腹水对比,进行植物源重组血清白蛋白的药效研究,发现大鼠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效果在降低腹围、增加尿量和尿蛋白量等指标优于血浆来源的血清白蛋白。
“植物源重组血清白蛋白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已完成大部分的药学研究,预计在2013年上半年可望完成临床前研究;预计进入临床研究至少需要2年时间,进入临床应用至少需要4—5年或更长的时间,这取决于临床研究的结果与进度以及国家的法规。”杨代常说。
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去年年初,杨代常带着多年的研发成果,入驻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光谷生物城,一年内实现了项目产业化。
“这一过程我们走得很艰难。”杨代常说,为了让投资者更有信心,他在商业模式上从长中短期产品计划入手,将技术做好做精。在科技部转基因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和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光谷生物城的支持下,加速了项目产业化进程。
“我国生物产业要走在世界前列,在心理上要打破‘奴性’思维,在政策上要突破传统观念,要敢做别人不能做或不敢做的事情。”杨代常说,“现在一谈到转基因,很多人就‘谈虎色变’。实际上,理解上存在很多误区。转基因技术是通过遗传工程的手段,将人类需要的基因(一段DNA片段)导入到植物或任何一种生物的一项高科技技术,是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
近日,杨代常的科研团队又传出喜讯,在水稻中“种”出了“人抗胰蛋白酶”。目前,重组抗胰蛋白酶与重组血清白蛋白一样,有效地避免人血液中病毒病原菌感染的风险,但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免疫原性、急性、毒性等相关实验和临床研究后,方能应用于临床。
杨代常透露,未来,其团队研发重心将着重原创性技术研究,建立单克隆抗体的表达平台,使我国的单克隆抗体药物的价格降到5万元左右,重组血清白蛋白进入临床应用。
(文/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