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GEN(Genetic Engineering & Biotechnology News, 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新闻)杂志刊文,对2015年生命科学领域#!具影响力的十大科学事件进行了回顾和盘点。榜单中涉及基因技术、细菌耐药、胚胎干细胞、疾病诊断等重点领域,下面小编将逐一展开介绍。
癌症根源竟为“运气不好”,而非遗传或生活因素
今年1月,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者称:目前癌症发生机制受诸如厄运、环境和遗传因素影响。研究中2/3的癌症病例均来自于细胞DNA复制过程中出现了高频率的随机突变。该说法一度引起世卫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强烈反对,并警告该研究有误导人类肿瘤研究及公共卫生之嫌。
土壤培养细菌产生新型抗生素,或可解决细菌耐药性
自抗生素发现和投入使用30年来,细菌耐药问题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一大严峻挑战。今年1月,美国西北大学研究者们利用全新细菌培养技术,利用土壤细菌Eleftheria terrae合成新型抗生素Teixobactin。该研究表示,Teixobactin通过结合细菌细胞壁的脂肪酸,破坏细胞壁合成而杀死多种细菌。#!让人惊喜的是,这些病原菌无法对Teixobactin产生耐药性。该结果获刊登于《自然》杂志上。
“一父两母“体外受精技术在英国获批
2015年2月,英国下议院投票通过“一父两母”三亲育子的试管婴儿技术,该技术将能避免线粒体功能缺陷遗传到下一代。该技术原理为:以捐赠者卵子的健康线粒体替换母亲的有缺陷线粒体,然后再实施人工授精。所孕育的新生儿将拥有自己父亲、母亲的基因,同时携带卵子捐献者的少部分基因。英国上议院最终通过了该法案,允许“一父两母”体外受精技术付诸实施。
24篇Nature文章发布#!全面人类表观基因组图谱
今年5月,《自然》(Nature)杂志及其旗下相关的六大期刊同时在线发表24篇科技论文,发布涉及100多种人类细胞和组织的#$张表观基因组(Epigenome)综合图谱。这是NIH主导的表观基因组学路线图计划(Roadmap Epigenomics Program,REP)中众多参与者的顶尖劳动成果。这些基因组信息可帮助研究者们对诸如肿瘤、阿尔兹海默症等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更深层次了解。
长效HIV治疗手段或将替代HIV疫苗
来自美国加州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California)的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全新抗HIV蛋白和一种新的疫苗思路。其原理是:通过注射已设计好的DNA片段,在组织表达一种可与HIV病毒结合的eCD4-Ig的类抗体蛋白,进而有效阻隔HIV传播。研究显示该阻隔作用可持续8个月以上,对远高于传播剂量的HIV病毒也同样有效。目前研究者仍在猴子身上进行疗效和安全性验证,期待尽快进入临床评价。
“甜土豆“——大自然的转基因植物
近年来,有关转基因的话题和争论甚嚣尘上。对于常出现在餐桌上的甜土豆,有研究者在种植的甜土豆基因组中发现了农杆菌素转移DNA(T-DNA)片段,而在其土豆野生株中却未发现,由此揭示细菌T-DNA在植物驯化中所扮演的重要推动作用。
CRISPR技术编辑人类胚胎引争议
今年4月,来自广州中山大学的科学家们称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编辑了人类胚胎的基因组,堪称世界先例,继而由此引发科学界对于这类工作伦理影响的激烈争论。迫于舆论压力和技术的不成熟,最后他们不得不终止了关于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的一系列工作。
抗衰老新发现
何为长生不老的秘诀?相信现代观点中只能以基因突变来解释了。此前,索尔克生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开展了一项抗衰老研究合作,并在早衰症(沃纳综合征)患者中惊喜发现促衰老基因,并阐明了该突变基因与异染色质紊乱之间的关系及对整体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
区域选择性多能干细胞”(rsPSCs),有望开发应用临床
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型干细胞类型,能帮助提供人类早期发育的模型,并且最终使人类器官在诸如猪、牛等大型动物体内得以生长,以用于研究、药物开发或治疗目的。这种新型多能细胞易在体外培养,通过在合适的位置注射更容易被植入胚胎中。研究人员将其称为“区域选择性多能干细胞”(rsPSCs)。
无须痛苦,实现病毒即时检测
今年10月,来自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宣布建立了一个新型病毒检测方法ViroCap。该法据称几乎可以检测出人体或者动物身上感染的所有病毒。该方法对于那些依照标准检测法(基因组测序原理)仍无法检出的病毒,尤其是可快速传播扩散的传染性恶疾如埃博拉和马尔堡病等病毒尤为有效。因此,鉴于其无痛检测及诊断范围广泛等优点,对于某些原因未明的传染病疫情监控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标签阅读: 基因技术,细菌耐药,胚胎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