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顾泳
前不久,刘小姐患上感冒,病愈后腿上起了不少红色瘀点。日常生活离不开网络的她,搜索到一家网站咨询线上专家,并自拍了照片上传,专家给出答案:“可能是红斑狼疮,要吃中药。”刘小姐按照“网上医生”的建议,到药房配了药,不想吃了3天后,腿上瘀点越来越多,脚踝肿得不能走路。无奈,刘小姐只好到医院就诊,诊断为血管炎。她说,“本来怕医院人太多,小毛病网上咨询一下就能解决。但看来网上的所谓医学专家太不靠谱,以后不敢轻信了。”
日前,由“家庭医生在线”开展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83.2%的网民有网络问诊经验,其中34.2%的网民会向一些健康网站咨询 “头疼脑热等小病痛”,33.1%热衷于从网上获取日常保健知识。但网络缺乏监管,所谓的问诊水平也良莠不齐,不少网民都有类似刘小姐的经历,甚至按所谓“专家指点”买来了假药,病没看好反破财。
记者开展随机小调查。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健康”字样,立刻出现了十几个健康咨询网站,随便点击一个进入,尚未输入症状,一连串医疗小广告忙不迭地“亮相”。看看那些小广告,有的声称“治疗肿瘤特效药”,有的吹嘘“根治糖尿病”,更多的是民营医疗机构夸张的介绍,越看越不靠谱。再看看网站那些专家,大多名不见经传,有几个倒是挺著名,但都显示不在线。
“家庭医生在线”的调查也显示,虽然年轻人越来越热衷“上网留言疾病症状,医生远程回帖给出答复”的问诊模式,但同时也关注“是否具备正规医院资源支持”,以及“提供服务的团队是否是医学专业人士”等。显然,网民问诊颇有疑虑。
网络便捷与诚信可靠是否不可兼得?网络问诊遇到的都是“李鬼”吗?其实不然。
在一家较为知名的医疗信息网站,数名国内不同城市的权威专家、专科医师以实名制进行登记注册,并开设个人主页,病人有需要只要注册,便可点击咨询。对答案满意的,还可赠送虚拟鲜花、锦旗表达感谢之情。这一全新形式,受到医患双方的喜爱。上海红房子医院党委书记华克勤说,医生本来每周只有几小时的门诊时间,想要解决病人更多问题 “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有网络,可以大大提高双方沟通的便捷。病人更是从中获益,全天候、跨空间皆可咨询医生,不再为找不到医生而犯愁。
然而,有公信力的医疗信息网站属凤毛麟角。中华医学会感染学分会侯金林教授说,由于线上医生未实行实名制,有关监管也基本空白,绝大多数所谓的医疗健康咨询网站缺乏专业性与可信度。不但缺乏专业团队,所谓的专家多为“虚拟”,而且对网民留言的解答也往往错误百出。有的甚至受利益驱使,以咨询为幌子卖假药、做医托,成为“健康陷阱”。
专家表示,医疗健康网站契合时下年轻人的需求,对缓解“看病难”也能起到积极作用,但要形成规模,还需医好自己缺乏公信力的“致命伤”。申城一家三级医院医务处负责人说,相比社会办网站,医院自身创建的网站权威有保障,但服务设计较为欠缺,不重视与网民的互动。他建议,可以引入社会网站服务模式,依靠医院网站的医疗资源,两相结合,或能弥补网络问诊的“软肋”。专家表示,要突破医院之间的信息壁垒,建议由政府部门或者行业协会牵头主办健康网站,整合各医院的资源,为整个社会创造开放的网络问诊空间。
有效监管也不可忽视。专家建议,可借鉴其他领域较成熟网站的经验,医患双方均实名制注册。设立监督热线,由网络管理、卫生监督等部门联合监管,从而完善网络问诊,真正方便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