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资讯 » 科研新知 » 正文

乡村医生的角色转变

发布时间: 2021-07-18 10:48:26      来源:http://来源:文汇报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陈光荣,人称“阿光大夫”,是土生土长的洪庙人,当了40多年“赤脚医生”。   早上9点多,记者来到村卫生室,他在整理药柜,一会儿举起小药瓶,眯着眼睛看上面的保质期,一会儿又拿出抹布,擦拭柜子上的玻璃门

  陈光荣,人称“阿光大夫”,是土生土长的洪庙人,当了40多年“赤脚医生”。

  早上9点多,记者来到村卫生室,他在整理药柜,一会儿举起小药瓶,眯着眼睛看上面的保质期,一会儿又拿出抹布,擦拭柜子上的玻璃门——尽管已经很干净了。随后,我们交谈一上午,却没有人上门求诊。阿光坦诚地道出原因,“本地村民都有镇保,他们会到镇里的医院看病。只有没有保险的外来流动人口,或者村民犯了头疼脑热的小毛病时,才会来这儿开点药。”尽管“人气不旺”,阿光却看得开,“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人们都注重养生保健了。少生病是好事”。他又给我讲起曾经缺医少药的光景,“村民招呼一声,撂下筷子就得走”,“前来就诊的病号,坐满一个房间”。

  阿光当上“赤脚医生”,还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事,那时叫保健员,也就是走街串户为“公社社员”服务。他常常推着自行车,到田野里采草药,蒲公英、金钱草、鱼腥草、车前草……在他眼里都是宝贝,每次能装满一个大麻袋。运回卫生室后,他根据清凉解毒、利水通淋等功效分类,再磨碎、晒干……

  一年后,阿光应征入伍,在部队当卫生员,掌握了不少止血、包扎等创伤救护技术。4年后转业时,他重新回到洪庙村做起老本行,用新本领“发光发热”。

  由于当时的医疗卫生条件非常简陋,为了避免“小病成大病、大病夺性命”,阿光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都要随时准备着。每到农忙时节,村民大伤小病不断,阿光更加难以歇息。就拿“夏忙”来说吧,村民一不当心就吃下不洁净的饭菜,就会上吐下泻。“那时有的人家里穷,即使饭菜长毛了也舍不得扔,用开水洗一遍再吃,最后把肚子搞坏了。还有的人为了解馋,跑到深沟里捉鱼,又没有洗净、烧熟,上吐下泻不止……”阿光回忆起当年的事情,不胜唏嘘感慨。当时一旦有人吃坏东西,阿光都要迅速“救场”,而看完病后,病人家属会给他端上一杯热茶——这在那时的乡下,算是贵客待遇了。

  当然,阿光也体会到了“赤脚医生”的无能为力。一次,一个村民在插秧时把手指弄裂了许多口子,不一会儿就化脓、流血,嘴唇开始变白,手脚逐渐变凉……阿光看到这些症状,心里咯噔一下:“不好,这是败血症。”他赶快通知伤者家人送到镇医院。后来,阿光听说这个村民没救活,接连几天心情低落。从此,他下了很多功夫提高自己的医术。那时,录音机还很稀有,他特意托人买了一台;又给北京的一家医学出版社寄信,买回磁带和书恶补医学知识。

  一晃40年,阿光从青壮的保健员,成了两鬓白霜的老医生。如今,他药箱仍不离身,每天等在村卫生室,提供寻医问药或者健康咨询的服务,对于棘手的突发病,他先进行应急处理,再帮病人转院。

  阿光的案头上放了几个大本子,有针对精神病、残疾人、传染病的随访记录,里面详细记录了随访日期、目前情况、健康指导意见、注意事项,以及有关计划免疫、出生登记、死亡登记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日志,还有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等手册。每个季度,他还会挨家挨户地给老人量量血压、聊聊病情。为了改善村卫生室条件,村里也做出努力,专门配备了一台红外线灯,配合按摩使用。

  阿光对记者说,现在无论市区,还是镇里,医疗条件越来越好,而且覆盖面越来越广,相对而言,乡村医生的工作变成以疾病预防为主。他今年58岁了,自己会审时度势地“退居二线”,希望更专业、更年轻的人来参与。

  这个接力棒将继续传递下去。自2004年起,上海实施全科医师培养行动计划,基层乡村医生队伍有望壮大,用实惠、有效的医疗,为患者治病、为村民解忧。 本报记者 史博臻 

 

 
(文/小编)
分享到:

润宝医疗网 Copyright © 2006-2020 AiBao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31 second(s), 66 queries, Memory 1.3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