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最近,一组科研人员宣布,他们开发出一种能帮助视网膜异常而导致失明的小鼠恢复近乎正常视觉的修复装置。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2000万至2500万人是盲人,或者面临黄斑变性和视网膜色素变性等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致盲威胁,他们可选择的相关疗法很少。药物治疗只能帮助很少一部分患者,对于大部分患者而言,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借助假肢器官的帮助。但是,目前的视觉修复装置仍然十分有限,只能让人初步感受到光,但看不到自然影像。
要提高视觉修复装置的功能,很大程度上在于增强设备激励器的分辨率。美国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生理学与生物物理学系的Sheila Nirenberg和Chethan Pandarinath把视网膜通常用于跟大脑通信的神经元代码纳入到一个高分辨率的修复装置中,以寻求克服这个限制的方法。
研究人员表示,对于正常的眼睛而言,视觉信号会被转化成不同的电脉冲模式,从一个细胞传向另一个细胞,最终传向与大脑通信的神经节细胞。该研究小组确定了“指挥”这一系列翻译过程的代码,并建造了一个新型修复装置,其中含有把外部视觉世界影像翻译成类似于正常视网膜产生的电脉冲模式的一个编码器。
在动物实验中,对于失明小鼠,受这种方法刺激的神经节细胞在将近90%的时间里正确地激发。小鼠能够分辨面部特征,并且用视觉跟踪一个图像,Nirenberg和Pandarinath表示,这些发现展示了开发一种高度有效的视网膜修复装置的关键性基础组件。
相关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论文总结道,利用代码和高分辨率刺激,能够带领视觉修复装置来到正常视觉表现的“王国”。(张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