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黄辛)近日,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复旦大学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主任郑正教授凭借一项污水处理新技术,成为登上全球最高端环境类学术会议——第六届国际环境科学与技术会议大会演讲台的第一位中国学者。
据介绍,郑正与团队发明的“生物滤池”,无需大量化学制剂,仅利用土壤、植物、沙子、石头,就能让污水变成清水,且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三次处理效果相当。
记者了解到,课题组所研发的复合塔式生物滤池,可以将整个污水处理过程浓缩到一个很小的系统里,通过生物、生态、物理、化学的协同作用,并加以强化,最终使污水达到地表水的标准,甚至达到地表水IV类至II类的水平。
目前,复合塔式生物滤池等技术和工艺已被应用于江苏、河南、贵州等省农村地区建设的约300座示范工程中,并且还计划在欧洲、美国开展示范性试点。
业内专家表示,根据中国国情研发的这套污水处理技术,充分利用了农村的自然要素——土壤、植物、沙子、石头,既降低了成本,又符合环境美化与生态健康的要求。
郑正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口密度大和人均土地占有量少两大原因导致我国流域污染严重程度数倍于发达国家。为此,中国水污染治理应从源头加以控制,并且在每一层级尽可能地利用多种自然要素,科学、合理地削减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