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北起大渡河,南至金沙江,山高谷深,风光雄奇。这里生活着彝族、汉族、藏族、回族、布依族、傈僳族等14个世居民族,民风古朴。然而,这个美丽的地方也承受着贫穷、落后、毒品乃至艾滋病严重流行的困扰。抵御艾滋病,在这里正成为一场艰难的拉锯战。
年轻守寡的染艾妈妈
布拖县地处凉山州东南部,距州府西昌市114公里,是彝族“火把文化”之乡。6月的布拖,青山绿水,牛羊遍地,杜鹃盛开。而这如画风景,在25岁少妇阿莫眼里已失却了美丽。
阿莫居住的安洛古村,坐落在大山脚下。叩开她家院门,站在面前的阿莫背着娃娃,黑布裤,灰棉袄,黑灰布帽,一条围巾遮住了整个面颊,只露出一双充满忧伤的眼睛。
阿莫的丈夫2009年因患艾滋病死亡,她也被检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那年她正怀着第2个孩子,大儿子1岁多,检测结果显示,他没有被感染。生小儿子时,医务人员提供母婴阻断服务,小儿子也避免了感染。由于接受了抗病毒治疗,目前她的CD4免疫细胞已回升到380个/微升。
走进阿莫的家,屋里的房梁与一根根房柱都描画着精美的图案,家俱也一应俱全。邻居们说,阿莫的丈夫曾是个很能干的小伙子,也很顾家,可惜沾上了毒品,又因与他人共用注射毒品的针具染上了艾滋病病毒,不仅断送了自己的生命,还祸及妻子。阿莫说,现在2个幼小的儿子,成了她生命的全部。
与阿莫住得不远的阿木,今年32岁,也是同样原因失去了丈夫,也同样被丈夫传染了艾滋病病毒,独自拉扯着2个孩子。天近中午,走进阿木家的屋子,里面一片黑暗。记者借助屋里唯一的小窗户透进来的光亮看到,泥巴墙,黄土地面,全家人睡觉的窄铺,用作桌子的树墩,地上3块石头围成的“锅庄”(用于做饭的火塘)……
阿木是2008年被发现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目前正在服用抗病毒治疗药物,CD4免疫细胞维持在320个/微升。她10岁的女儿和7岁的儿子很幸运,没有感染艾滋病病毒。孩子们读书都很用功,阿木将孩子的学习奖状贴在房门上,奖状上的大红花,是家中唯一的亮色。
“像阿莫、阿木这样,因丈夫吸毒感染艾滋病病毒、又通过性途径被感染的女性,在凉山州正不断被发现。”凉山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副主任南磊说,凉山地处川滇交界,是金三角毒品传入国内的重要通道,贫穷与文盲人口众多,很多人卷入吸毒、贩毒,因而共用针具静脉吸毒导致的艾滋病高流行。吸毒感染者的配偶,首当其冲成了受害者。
卫生院医生们很焦急
1995年,防疫人员对从云南遣返的静脉吸毒者进行检测时,发现了凉山州首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后,随着当地政府对艾滋病防治的重视和检测工作力度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感染者、病人被发现。2011年,凉山州艾滋病疫情报告数居全国地、市、州之首,其中布拖县、昭觉县、美姑县在全国县级区域中排名均在前几位。
走进布拖县拉达乡卫生院,墙上分别用彝文和汉文书写着红漆大字——“预防艾滋,主动咨询,免费检测”。宣传栏里,全是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图文。在卫生院艾滋病咨询检测室,全乡艾滋病检测月报、全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孕产妇名册、15岁以下儿童感染名册、夫妻双方感染名册、艾滋病遗老登记表、艾滋病孤儿登记表等挂了一墙。
该院院长拉身阿英说,拉达乡有5个村29个村民小组,其中25个小组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夫妻双双感染的有19户,正在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有51人,其中年龄最大的68岁,最小的6岁。前几天,刚有一位30多岁的女性艾滋病病人病逝,死时体重只有三四十斤,丢下2个孩子。
拉身阿英说,由于缺乏合格的村医,拉达乡没有村卫生室,乡卫生院是居民看病最近的地方。全乡居民有4091人,可卫生院医务人员总共只有6人。除了接诊常见病、完成常规预防接种外,他们的所有精力都放在了艾滋病防控上。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延伸到了该乡卫生院,可每天来服用美沙酮药物的平均才八九个人,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很受影响。于是,乡里每月6日赶集时,他们都会到集上宣传艾滋病防治,寻找平日里难以找到的服务对象。
吉各里色莫是拉达乡卫生院美沙酮门诊的兼职大夫。她告诉记者,自2008年开诊以来,这里已累计治疗百余人。每位患者的美沙酮服用量依医生处方而定,每次费用均为5元。患者服用美沙酮后,都要说话再让走,以确保其真正完成了服药。
吉各里色莫说,为使吸毒者通过美沙酮治疗而放弃吸毒,他们对每名吸毒者都进行仔细询问,精确计算确定美沙酮服药剂量,并悉心对每名吸毒者用药剂量作调整。可是很无奈,总有人偷吸毒品,总有人新感染艾滋病病毒,这让他们特别焦急。
救治压力让县医院不堪重负
布拖县普提下街13号,是布拖县人民医院。6月13日,记者到该院采访时,编制床位数为108张的医院里,住了225名病人,其中艾滋病病人有127名,占住院病人总数的56.5%。(下转第3版)(上接第1版)
走进一间艾滋病病房,10号床位的女患者嘴唇上有个大大的黑色凸起,几乎封住了整张嘴,满面痛苦。一位老人默默站在病床边陪护。这位患者名叫阿色,今年37岁,住院已有20多天。老人说,女儿因呼吸困难入院,幸得医护人员大力救治,现在病情已明显好转。医生说,病人嘴唇上巨大的黑色凸起是不小心咬伤后感染所致。因为艾滋病病人免疫功能下降,一些原本并不致命的疾病都可能带来致命的危险。
已在布拖县医院工作28年的院长古贤德认为,这2年是他从医以来“最困难的时期”。“凉山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艾滋病病例,这2年进入高发期,作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心的县医院几乎每天都有病人排着队等床位,走廊上、病人家属区里都加满了床,还是不能满足需求。”
据介绍,2011年,该院共诊治门诊病人42000余人次,住院病人4000余人次,其中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患者900余人次,占住院人数的23%,占床比例达60%以上;手术240台,其中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患者手术16台;住院分娩660人,其中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率为13.3%,全部进行了母婴阻断。今年5月,该院新区正式投入使用后,病人大幅增加,其中艾滋病病人增加尤为明显。
布拖县医院副院长、县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心主任杨成彬说,医院设置的有40张床的艾滋病病区早就无法承载艾滋病病人住院压力,艾滋病病人现在只能和其他疾病病人混住在一起,特别是内科、外科和妇产科。大量艾滋病病人在该院就医住院,使一些普通疾病患者望而却步,不愿意再到该院就医。他们希望,政府尽快立项建立独立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救治中心,解决全县艾滋病病人就医住院和抗病毒治疗难题。
收治大量艾滋病病人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增大。古贤德说,截至今年上半年,医院已经职业暴露50人次。今年春节期间,一位产妇难产,医生接生时羊水、血液突然喷出,溅到医生、护士的眼睛、口腔里。虽然经过应急处置至今未发生职业感染事件,但频发的职业暴露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心理负担,没有相应的传染病津贴,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布拖县卫生局局长张建勋介绍,布拖县人民政府已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纳入农村低保予以救助,并由政府出资参加新农合,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发生机会性感染者,通过新农合和民政部门的救助资金实现全部免费治疗;对孕产妇实行零付费住院分娩。这些都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就医提供了极大帮助。但卫生系统也有人担心,日益增加的病人和日趋增长的新农合报销费用,可能会对新农合资金造成“穿底”的危险。凉山州卫生局副局长黄格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新农合平均每天为接受治疗的艾滋病病人支出费用2万元,全年是720万元。如果病人再增加,每年全县治疗艾滋病的资金就会接近千万元,将会给新农合资金造成极大压力。
(注:文中感染者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