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拿了21年的手术刀,连平成为军事远程医学“拓荒牛”。依靠他的成果,“你一受伤,我就能发现” 0.4秒,精确定位受伤战士
本报通讯员 孙燕 刘健 记者 朱斌
“有战士受伤,立即展开救治……”85医院军医韦道明通过“野战单兵搜救系统”,仅用0.4秒就精确定位了受伤战士刘强的坐标,实现了战场上“你一受伤,我就能发现。”
创造这一神奇速度的是南京军区85医院副院长、全军远程医学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连平。被称为军事远程医学“拓荒牛”的连平先后取得了远程医疗会诊系统、野战电子伤票系统等3项重大信息化科研成果,改变了我军传统卫勤保障模式,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5项,国防发明专利20项。
放下拿了21年的手术刀
“海湾战争中,美国医学专家借助远程医疗系统,为万里之外的前线伤员实施诊断和治疗,大大降低了伤亡率。与此同时,在西藏某高山哨所,一名战士突患化脓性阑尾炎,大雪封山医生上不去,这名战士在疼痛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昨天,连平给记者讲这两个真实的事情时,心潮依然难平。也正是因为这两个反差很大的故事,让原本专精骨科的连平放下拿了21年的手术刀,改行攻克远程医学。
远程医学是医学与信息学相互交叉渗透的新型学科,需要医学专家与计算机专家“联姻”,是个“冷门”专业。刚踏入陌生领域的连平,像小学生一样从头学起。他啃下了30多本计算机、通信等专业书籍,查阅了近千篇中外文献资料,写下了近百万字的读书笔记。
如今的连平,拥有全军远程医学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全军卫生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一大堆头衔。大家都说他“转身”对了,但是连平心中有杆秤:信息化将是我军卫勤保障变革前进的方向,“转身”冒风险值得。
千里之外的手术指导
“你说的简直是天方夜谭,不可能实现……”在重庆某医院,听完连平对远程医学系统的介绍,该院信息科的负责人员随即下了“逐客令”——在研发推广过程中,连平已经记不清遭过多少次这般冷遇。
直到1997年,全军医药信息学大会在河北召开。那时,连平是唯一一位不具备与会资格的“与会者”。他掏钱买了一个不起眼的“寒酸”展位,展示自己研发的远程会诊系统。没想到,引起总部领导高度关注。
两个月后,他意外地接到了全军远程医疗系统技术论证会的通知。会议期间,他的研发成果与3家在研究同一课题的大单位同台打擂,成功“以小搏大”,一举取得立项许可,并被列入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军队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在全军推广应用。1999年,“全军远程医学研究开发基地”的牌子挂在了他实验室的门口。
2000年1月23日,一台集手术外科、显微外科等为一体的高难度综合性手术,在第85医院7号手术室进行:一位来自上海的知名教授一边手术一边讲解,画面与声音同步远程传输到千里之外的404医院……这是我军第一次成功实施的远程医疗教学。为了让这套系统造福全军官兵,连平还牵头上高山、下海岛,在全军陆续建立了200多个远程医疗工作站。
一年出差202天
但他来不及喝庆功酒。
2001年4月,美军侦察机在某海域上空撞毁我方战斗机,飞行员王伟跳伞落海后壮烈牺牲。海军及当地群众连续奋战14个昼夜搜救,依旧没有找到英雄。
也许,别人只把此事当成新闻事件,而连平脑海里却浮现出未来海战的情景:海战中,肯定会有大批海上伤员落水,目前还没有系统的海上搜救系统。这既是当前的空白点,又是卫勤战救的现实需求。“不管你倒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连平灵光一闪,研发“单兵搜救系统”可以精确定位“伤员”。
为检测科研成果极限性能,连平带着他的团队登舰艇、钻坦克,哪里环境最艰苦、气候最恶劣就到哪里测试。
85医院院长周春、政委陈徽军告诉记者,去年连平向医院党委报告年度工作时,2个数字震撼了大家:一年出差202天,行程4.2万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