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资讯 » 科研新知 » 正文

能为患者做点事,我心甘情愿

发布时间: 2021-07-23 05:33:13      来源:来源:<a href="http://www.jkb.com.cn">健康报</a>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那时候是冬天,张老总是先把手焐热了再检查,那种感觉就如温暖的阳光赶走身上的寒意。”   张炳彦魁梧高大,坐在门诊室里,每次与患者交流时,他都要稍微地压低身子,侧耳倾听。   “你这回来看病的打算是什

  “那时候是冬天,张老总是先把手焐热了再检查,那种感觉就如温暖的阳光赶走身上的寒意。”

  张炳彦魁梧高大,坐在门诊室里,每次与患者交流时,他都要稍微地压低身子,侧耳倾听。

  “你这回来看病的打算是什么。”张炳彦笑容满面地询问。

  “啊,……”一旦没听清楚病人回答,他就摘下戴在左耳内的助听器,眯起眼睛,眉骨在瞬间隆起,身子更加前倾,脸色却更舒和。

  每周四8时,张炳彦都会准时来到门诊,坐在那张靠近窗户的桌子前面,用同样的身姿倾听一个个患者介绍病情。

  此刻,坐在他面前的是一位来自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女性患者。听完患者自述病情并提了几个问题后,张炳彦抽出一张纸,拿笔在上面画出一张人体胆囊及肝脏草图。

  “你看,胆管的最大直径为0.5厘米,胆结石的直径如果超过这个范围,就会滞留在胆囊内,可能引发胰腺炎,对生命有危险,还会产生更大的看病经济负担。所以建议你还是现在做手术比较好。”

  在给患者做腹部手检时,张炳彦细心地打开屏风,挡住了在门口排队的患者的视线。

  开住院单时,张炳彦提醒患者留下电话:“现在床位紧张,你先回家等一个礼拜,等电话通知再过来住院。这样能省不少钱。”

  当眼前的患者再无任何疑问,带着满意的表情离开后,张炳彦才抬起头,示意另一位患者进来。

  在2009年,当李建琴第一次见到张炳彦时,她发觉:“眼前的老人没有一点大医生的脾气,很亲切,见了他就感到特别安心”。

  当时,李建琴突发胆痛,被诊断为胆结石。辗转多家医院后,李建琴失望地发现,作为一名严重心脏病患者,并无医生愿意承担风险为她实施胆囊摘除术。

  “都是建议我先接受心脏手术治疗,然后再摘除胆囊。”李建琴承受着剧烈的痛楚,沮丧地推测,“假设我在心脏手术过程中,胆囊的疾病发作,不是非常危险吗?”

  面对执意先要摘除胆囊的李建琴,张炳彦点了点头:“没关系,这个手术我给你做。你一定要放松心情,风险肯定是有的,要做好这个心理准备,我也会尽到自己的责任。”

  手术很成功。在此后一个星期的住院期间,张炳彦每天都会到李建琴的床前,细心地为她查看伤口。

  “那时候是冬天,张老总是先把手焐热了再检查,那种感觉就如温暖的阳光赶走身上的寒意。”李建琴回忆。

  “你不要怕,我们准备充分。”等待全身麻醉前,张炳彦握住林桂珍的手,向她微笑着温和地说。

  “张老对每一位患者都细心呵护,就算我们做手术他也要站在后面观察,放手不放眼,时刻提醒我们让手术对患者的损伤减到最小。”作为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孙锋早已习惯张炳彦站在身后的场景。

  而66岁的林桂珍,永远记住了11年前她躺在手术台上的一幕。

  (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你不要怕,我们准备充分。”等待全身麻醉前,张炳彦握住林桂珍的手,微笑着说。此前,作为医生与患者,两人已经有了长达3个月的交流。1999年7月,林桂珍被诊断患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引发致命性肝硬化,除了进行肝脏移植外,再无有效治疗手段以挽救生命。

  当时,在云南省,还未有开展肝脏移植的先例。张炳彦找到林桂珍,问她愿不愿意成为第一个在省内接受肝脏移植的患者。

  在此之前,为了完成这第一例移植手术,张炳彦已经悄悄准备了3年。从1996年开始,他就分批组织科室人员前往西双版纳进行动物实验。“3年的艰苦实验,就是为了确保手术过程万无一失。”张炳彦至今仍记得他反复向科室人员强调的一句话,“我们开展肝移植不是为了填补省内空白,而是为了给濒临绝望的患者找到新的治疗手段”。

  手术进行得很顺利。林桂珍半夜醒来,睁眼看见的第一个人是就守在病床前的张炳彦医生,听到的第一句话是张医生说的“没事,一切都很好”。

  出院后,为了帮助林桂珍解决家庭经济困境,张炳彦还提议资助她在医院内开一家鲜花铺。“他真的是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对患者不离不弃。”如今,精神矍铄的林桂珍仍为曾拒绝张炳彦的这一番好意而稍显愧疚。

  随叫随到,就算一些患者家属因为小事给张炳彦打电话,他也总是及时赶回病房,这是科室人员对他的普遍印象。张炳彦表示,他只是尽到了医者治好病人的本分,而这本分植根于他刚从医时的一次经历。

  上世纪60年代,张炳彦所在的科室因术后清理伤口不当,导致患者感染破伤风而死亡。“当时,科主任马上召集全科室人员开会,当着患者家属的面检讨。一年之后的同一天,科主任又召集全部人员开会,问‘还记得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又是一番检讨。”

  从那时起,张炳彦就时刻提醒自己不忘患者及其家属所承受的病痛,心系患者的安危。他说:“我是普外科医生,就是普普通通的医生。能为患者做点事情,心甘情愿。”

  “51年的从医生涯让我有个体会,就是一定要对患者不离不弃”

  1998年,张炳彦不再担任院长职务。此后,他每天到肝胆外科上班,都与科室主任挤在同一间办公室内。10多年来,住院患者数量不断攀升,为了给患者腾出更多空间,办公室也从4人一间的病房搬到了2人一间的病房,只能摆得下一张办公桌及一张小沙发。然而,张炳彦却并未向医院要求一间单独的办公室。

  “他只有感到累了才到办公室里休息一下。”肝胆外科主任胡明道表示,“每当看到张老在科室里,就自然而然地放平心态,更细致地体会患者的心情,更耐心地为患者服务。”

  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一名工作人员说:“张老在看病时会偶尔抚摸患者的脑袋,给他们带去安慰。”

  张炳彦则说,这是医生关爱的自然流露。“51年的从医生涯让我有个体会,就是一定要对患者不离不弃。我也曾年轻气盛过,没经验,对患者不断问问题感到不耐烦。后来,我逐渐明白,患者问问题是对医生信任的表现,只要耐心给患者解释清楚了,他们就会很安心地接受治疗,跟医生的关系也就更融洽了。”

  对待患者如此,对待科室内的年轻医生,张炳彦也一直给予理解与鼓励。“现在,科室里如果出现问题,张老不会责怪实习医生,而是将带教老师找来。他常说‘如果实习医生懂这些东西,还要老师干什么’。”孙锋表示,对患者、对学生,张炳彦从来不保留任何东西。 
  
 

 
(文/小编)
分享到:

润宝医疗网 Copyright © 2006-2020 AiBao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31 second(s), 66 queries, Memory 1.3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