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长为孩子的入学做准备,都在买好书包、高档文具时,上海市七宝外国语小学的新生家长却得到另类的安排。学校通知:今年秋季即将入学的孩子们,请带好“三块布”:手帕、餐布和抹布。
有的家长问:“三块布是否有些小儿科?是不是要带得高级一点?”校长吴瑞莲的回答很坚定:“良好的习惯,才是学生的终身财富。带‘三块布’,是学校培养良好习惯的一部分,我们希望用最朴素的语言去教育学生,‘布’就是这种语言的一部分。它无需高级,只要朴素。”
“一二三四”的习惯起步
别小看“三块布”——“用餐前铺餐巾,餐桌干净精神爽;饭后餐巾擦小嘴,饮食高雅又文明。平时擦布抹课桌,教室清洁真舒服”。毕业时,很多许多学生都拥有了这些好习惯。
每个孩子都是金矿,好习惯就是采矿的掘进机。为了让小学生们拥有更为通俗易行的办法,七宝外国语小学打出了“一二三四”的口号。三块布,就是代表其中的“三”。
而“一”,指的是一句得体的礼貌用语话,一声真诚的问候,一句诚挚的话语,让朋友更多;“二”,指的是两双鞋,一双日常鞋,一双专用鞋,从小,学会轻声走路,爱校如家,让仪态更好;“四”,指的是每个学生应该养成的四种终身学习必备的习惯,带齐学习用品,用心侧耳倾听,当天事当天毕,会思考会发问。
2011年毕业生龚天唯的爸爸对“三块布”很有感触:在2010年春节全家出游的飞机上,同行的一个小孩流鼻血了。龚天唯赶紧掏出小手帕,按住他的鼻子。同行者很诧异,说:“你儿子怎么会随身带着手帕?”当得知龚天唯从一年级就开始随身带手帕时,大家都很赞赏。龚天唯还说,使用手帕可以节省纸巾,很环保;而且,在“警钟长鸣”演习时,可以捂住鼻子,防止烟尘进入呼吸道。
让安静变成一种力量
安静,是学校推广的另一种习惯。在该校的每个教室里,黑板的左上方都醒目地贴有“六让”的办学策略。其中“两让”特别令人关注:一是“让绿色化作时尚”;二是“让安静变成力量”。
每天7:45“班级自主晨习”结束,走出教室的孩子顿时活跃起来。可在这所拥有1200名多师生的校园里,却没有嘈杂的声音,更不闻大声喧哗,有的只是轻声细语。这里也没有奔跑,有的只是行走在学校里的人流。
前年带队去美国游学的吴雯莉至今对这样一个镜头记忆犹新:在美国圣地亚哥机场转机时,离登机还有3个小时,38位同学就临时决定记录美国的经历,想要交流的时候,孩子们也谨记国际礼仪中所要求的“公共场合小声交流”的习惯。后来的用餐也很安静。美国一家餐馆的店长对这些十多岁的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安静大为赞赏。
“朝思暮问”成风尚
思考,是学校给予小学生们养成了另一种财富。每天上学的班车上,许多学生都会做“特殊的功课”——“朝思暮问”。
“七外”的校训写道:迎着晨风,想一想,今天该如何努力;踏着夕阳,问一问,今天有什么进步。这一自我反省的校训实施6年来,已经深深地影响着一批人,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
班车跟班老师黄晶说:“我每天早晨都要搭乘学校班车,此时我也会利用来校的这段时间思考今天一共要做哪些事情,哪些事情是必须在哪节课之前做好,准备什么设备等等,把一天的活动作一个合理的安排。”黄晶老师还将这个秘诀与班车上的小朋友们分享,教他们:学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抓紧时间复习功课或者思考今天要做怎样的自己。
“七外”学生一日行为规范,涉及学生一日在校活动的14个方面,这些都是学生反思对照的标尺。在这样的一个思考的环境中,班车上的学生们逐渐形成了“朝思暮问”的习惯。
学生们好习惯一旦得到“掘进”,成长的金矿就会光彩夺目。许多毕业生家长最为感怀的不是成绩单,而是烙在孩子心中的习惯。
本报记者 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