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宝医疗网6月14日讯 6月10日的青岛,凉风习习,碧空如洗。这一天,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开幕,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多名代表为此齐聚青岛。 卫生健康问题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重要目标的基础。据记者了解,5G商用牌照刚刚正式发放,预期5G技术将在医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推动全新的医疗体验,并为医疗领域带来一场革命。 但是,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各实体医疗机构的医疗数据、医生资源、患者资源依然互相割裂,未能合理共享和流动。 “全国大部分实体医疗机构部署了远程医疗系统,但利用率不到20%。”国家卫生健康委远程医疗管理与培训中心办公室主任卢清君在“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之创新促进健康--互联网医疗的未来”分论坛上表示,在互联网链接更多医院的同时,还要链接更多资源、社会资本、社会技术,包括基金会的支持,共同支撑互联网+医疗健康。 据记者了解,医疗数据的有待规范,格式的不一致,数据使用权限不明确以及医疗智能缺乏规模化数据基础等种种情况都制约着互联网医疗的发展。 远程医疗利用率不到20% 一台电脑、一个摄像头,即便是身在农村、地处偏远,患者也可以向专家实时在线问诊,互联网让偏远地区医疗实现“触屏可及”。在过去的十多年来,这样的远程医疗一直都是医疗健康领域发展的一件“大事”。 近年来,记者曾随同国家卫健委走过多次基层,每到一个地区,每家医院都会特别介绍其远程医疗的设备以及使用情况,似乎,是否配备了远程医疗已经成为了一家医院的医疗资源以及医疗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 加之,自去年9月《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等3份互联网医疗领域文件发布实施,互联网诊疗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目前,全国所有的三甲医院都开展了远程医疗服务,并覆盖所有贫困县的县级医院。 然而,在这样的高覆盖面背后,是政策与资金层面的巨大投入。 以贵州为例,作为国家首批远程医疗政策试点省,2017年全省共投入15亿元,一次性为1543个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配齐包括数字影像、心电、彩色B超和检验检查等必备的数字化医疗设备。 往深层看,远程医疗是一个多方共赢的方案。通过远程医疗会诊平台,大医院专家线上治疗常见病、慢性病,病人不需要到大医院就诊,合作会诊有利于学科建设和基层医疗发展,实现了病人、医生、服务“三个下沉”;参与远程门诊,本地医生快速提升专业能力,本地医院留住患者增加了业务量;患者免于奔波,可享受更高的医保报销比例,省时省力省钱。可以说,“互联网+医疗”形成了一个医院与患者、城市与农村的共赢格局。从更大的层面来看,上一级专家云端部署,给出适合当地医疗条件的诊疗方案,由基层医生落实诊疗方案,让更多患者选择在当地就医检查治疗,这实际上推动了分级诊疗改革的落地。 然而,相比覆盖面而言,远程医疗的利用率令人堪忧。如湖南省人大代表蒋秋桃曾表示,以湖南省为例,政府投入资金依托大型医院运营的远程医疗平台,每年开展的远程医疗业务量不到5000人次,相比这些医院上百万的门诊人次,上10万的住院病例而言,对分级诊疗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相关医保政策9月前出台 “患者不出县城,也能享受省级名医的会诊”,这一巨大需求的背后,远程医疗的利用率为何如此之低?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三年以上的主治医生可以参加互联网诊疗,帮助专家整理病理,会诊意见由高级职称签发。有了预约转诊,大病患者就可以从协同会诊到转诊到住院,到最后的基层康复。但是,专家有时间吗?天天这么忙。亲戚朋友托他看病都插不上缝,原因是什么?忙得不在点上,很多忙在不该大专家教授忙的活上,所以建立协同机制是至关重要。”卢清君建议,在互联网平台,参照线下的首诊医生负责制,建立了互联网平台上的主治医生责任制。 除此之外,基层医疗也不能干等着,必须在做大增量的同时进行模式创新,从医疗机构延伸到社区,延伸到养老机构,延伸到家庭。作为优化供应侧结构改革,要把医疗的核心优质资源延伸到健康产业。 除了资源的对接,远程医疗的利用率低的症结与医保支付同样有关。据记者了解,远程医疗的会诊费还没有纳入医保报销目录。 同时,价格标准也一直备受关注,由于远程医疗等互联网医疗服务没有确定的业务模式,物价部门无法核算成本和定价。现实中,有的医院自行定价,价格则是标准不一。 就此,卢清君透露,国家医保局正在酝酿出台相关的物价政策和医保政策,这个政策在9月份之前一定会落地。有了这样的政策,就会知道哪些项目由国家定价纳入医保,哪些定价是医院协议定价,哪些定价是市场决定的健康咨询定价。在此基础上,就能明确哪些属于基础医疗保险,哪些作为特需医疗纳入患者自费或者由商业保险支撑。 除此之外,国家医保局还发明了新的概念,叫叠加式医疗保障计划,也就是把基础医疗和特殊医疗结合起来,把社保和商业保险结合起来,有助于整个远程医疗产业化发展。
(文/小编)
标签阅读: 远程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