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中国医疗服务步入“E时代”
微博问诊、在线医疗、网络监控……近年来,为缓解基层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我国许多地方积极探索医疗信息化建设,让人们享受到越来越便捷的医疗服务。通过搭建网络信息化平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之间、城乡之间共享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提高了基层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
远程医疗,不出门就能看专家
过去,老百姓常常感叹:大医院看病难,在社区或乡镇医院,又担心硬件不好、技术不行。最近,半月谈记者在基层走访时发现,信息化医疗技术的应用,让专家“走”进了乡镇,把先进设备“搬”到了基层。
四川成都市金堂县的游崇志患有慢性脓胸,在县人民医院做检查治疗。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县医院将他的病例传到华西医院。“原来准备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去看病,但医院说这里也能看到那边的专家。刚开始还不信,但我一坐在电脑面前,真的和华西医院的专家面对面了。”游崇志说,“没想到,我们不出门也能享受到专家服务。”
这一切,得益于华西医院建立的远程医疗系统。据华西医院院长石应康介绍,2001年,华西医院开始建设远程双向视频网络系统,2003年成立了四川省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医疗远程会诊中心,不仅能快速传输和查阅病历资料,还能提供紧急会诊、多科会诊等多项功能。经过几年来的发展,该远程网络已覆盖西部14个省市的200多个地区,入网医院逾500家。
信息化不仅给市民带来了方便,还让检验设备“空降”到基层。走进成都市新津县花源镇中心卫生院,半月谈记者看到,医院的化验室虽然不大,却能开展各类检查。
检验人员刘丹道破了其中的“玄机”:原来,医院将这些检查外包给一家专业化验机构,当天有专业人员来“取货”,再通过信息化平台将结果传回。“过去设备差,自己都不相信结果,现在检验又快又准。”刘丹告诉记者。
发放健康卡,方便就医诊疗
河南农民吴凤仙今年3月获得了由卫生部部长陈竺颁发的首张“居民健康卡”。据悉,全国首批居民健康卡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辽宁锦州市、广东佛山市同步举行了发卡仪式。
据了解,“居民健康卡”从功能上逐步统一现有的新农合一卡通和医疗机构就诊卡、免疫预防接种证,方便居民预约挂号,方便查询疫苗接种记录、既往就诊记录、检查检验结果以及开具处方、治疗工作,进行费用结算。上海市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已存入2750余万人的健康记录,实现试点区域内健康信息共享。
卫生部提出以居民健康卡为有效载体,可以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以及国家、省、地市县3级卫生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和动态更新,实现医疗卫生服务活动中居民身份识别、个人基本健康信息与主要诊疗信息记录、跨区域跨机构数据交换和费用结算,让百姓异地就诊、异地医保不犯难。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搭建起国家级新农合信息平台软硬件支撑环境,连通北京、海南、河南的新农合信息平台以及医科院肿瘤医院、北大人民医院和北京长峰医院的信息系统,已收集2亿条新农合信息。
陈竺强调,居民健康卡建设是以人为本、发展为民的德政工程。要尽快开展居民健康卡建设试点,“十二五”末同步建设居民健康卡和电子健康档案。
监管大处方,共享大平台
网络信息化的运用,打破了医疗卫生传统管理模式,不仅有利于监管百姓深恶痛绝的大处方,还可通过系统管理优化药品流通,降低医疗费用。
在四川新津县花源镇卫生院院长杨成的办公室,半月谈记者在他的电脑上看到了医院各科的诊疗和处方情况。如今,在该县的每个公立医院和公立基层医疗机构,无论是院长还是卫生局长都能及时、准确地查看到每个医疗点上的各类信息,实时监控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同时,通过系统还可以掌握辖区内居民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准确实用的卫生保健规划,及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杨成告诉半月谈记者,这个平台还开通了很多方便患者就医的功能,有效节约了资源、减少了群众的看病费用。记者看到,患者用医保卡刷卡挂号后,接诊医生的电脑里便会出现患者的详细信息,包括姓名、年龄、病史、用过的药品等。
在医生开处方时,信息系统不仅有药品的价格、厂家,还会提示医生药品搭配的禁忌等。一旦出现大处方,系统马上就会跳出相关提示,后台监控人员可以立即进行核实。
“小圈圈”亟待形成“大循环”
信息化是新医改重要的组成部分,各地都在推进医疗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然而,记者调查发现,由于投资主体不明确,各系统功能定位不统一,相互之间没有联网,难以最大限度发挥信息化共联共享功能。同时存在重复建设、浪费财力等问题。
由于没有形成“大循环”的医疗信息化体系,信息化在缓解双向转诊难、医生培训等方面存在不足。成都市武侯区人民医院院长吴海宁说,当前,信息化大多只实现了局域共享共联,最多只能实现区域内的转诊和医资培训。如果建立起全国一盘棋的信息化网络,对于广大老百姓来说,将随时随地“点单式”地选择专家医疗服务。
四川省盐边县委副书记田锋认为,当前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于打好三个基础、建好三级平台、提升业务应用系统。打好三个基础的核心是加快医疗卫生信息标准化的建设,一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标准化的居民健康档案;二是建立国家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包括基于电子病历和医院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方案;三是建立国家卫生信息数据字典。
“整合资源、探索构建标准统一或相互兼容的全国信息化系统,这样才能让信息化破茧成蝶,构建‘智慧医疗’为百姓谋福。”田锋告诉半月谈记者。
卫生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信息化是把“双刃剑”,一定程度上存在信息泄露的巨大风险。要加大对信息安全的投入,健全管理机制,积极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全面推进信息保护和网络信任体系建设。
他认为,只有利用平台技术,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促进业务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信息烟囱”、“信息孤岛”现象,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半月谈内部版》2012年第7期,记者 叶建平 崔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