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孔令敏□
受访嘉宾:
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副司长余功斌
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马伟航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石应康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医生王仲
作为新医改方案确定的近期五项重点工作之一,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无疑是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这一改革中,取消“以药补医”机制不仅是新医改最为鲜明的特征,更是难点中的难点。
政府补偿应突出重点
目前,我国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主要分为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余功斌认为,改革“以药补医”,就是要将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首先,必须通过实行药品购销差别加价、设立药事服务费等多种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同时,采取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等措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余功斌说,从政府的投入来看,一方面,加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投入力度,支持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从而使公立医院获得稳定的补偿渠道。另一方面,政府负责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偿等,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援外、支农、支边等公共服务经费,对中医院(民族医院)、传染病医院、职业病防治院、精神病医院、妇产医院和儿童医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
如何使这些政府补偿政策真正落地,马伟航认为,这需要在改革试点中加以积极探索。近年来,一些地方在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改革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经验。如宁波市在完善公立医院经济补助政策中,不是单一地考虑给每家医院补助多少经费,而是把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作为改革的目标,并建立了与公立医院扩大使用廉价药物相挂钩的经济补助制度。此外,在考虑对公立医院承担公共服务任务补助时,一些地方与医院签订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书,财政按照任务书的工作量予以专项补助。实践证明,只有积极探索和不断改进财政对公立医院投入的有效方式,并逐步形成规范性的投入机制,才会达到预期效果。
完善政府的补偿机制,马伟航认为,还必须突出现阶段的投入重点。我国财政底子还十分薄弱,因此,必须从解决关键和紧迫的问题入手,分阶段、分层次地有序推进。面对当前城市大医院规模不断扩大仍不能满足病人就医需求,而许多县级医院由于资金、人才和技术严重短缺,服务能力低下,难以为病人提供有效医疗服务的状况,要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因此,在考虑财政资金安排时,必须把县级公立医院建设作为投入的重点,中央、省、市和县财政都负有对县级公立医院建设发展的资金投入责任。
让医生拿到该拿的钱
政府能全部承担公立医院的运行费用吗?石应康认为,这并不现实。事实上,如果将医疗服务的价格制定得相对合理,公立医院完全有能力自己养活自己。
他认为,目前,最该增加的是医生的挂号费和护士的护理费。在华西医院,退休老教授的挂号费最多的只有20元,一些年轻医生的挂号费仅为3元,一级护理费用一天也只有13元。而在相对好一点的理发馆里,男式理发也需要15元。
石应康算了一笔账:华西医院一年的药品加成总收入为1.5亿元。如果将医生的门诊挂号费提高到平均30元,医院每年就能增加5000万元;如果再将护士的护理收费翻一番,医院一年又能增加5000多万元。医院现有在岗职工6000多人,按人均1000元的基本工资来算,增加的最基本服务费用完全可以保证全院人员的基本工资,同时也体现了医务人员的自身价值,让医生拿到他们该拿的钱。
石应康认为,适当提高医生的劳务费,如查房费、加班费等,使这些费用可以通过医疗保险加以报销。这样一来,不仅医生的收入不再和药品收入挂钩,医生会通过努力增加服务来提高收入,老百姓也不会陷入医疗费用一边在减,另一边在变相上升的怪圈。
王仲也认为,以药补医确实该改,体现医务人员技术价值的劳务价格确实应该提高,提升的费用应该由保险机构合理负担。目前,商业医疗保险在我国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应该尽快提高全民的保险意识,要让老百姓认识到,要想获得更好的医疗保障,个人就应该多投入一些资金,而政府部门建立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只能是最低的保障。
马伟航认为,落实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政策是一件十分复杂和困难的事,特别是建立起有效的补偿机制是一个综合的、持续的过程。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及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与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政策相关联。特别是在公立医院的改革试点中,要把科学规划公立医院的设置、提升医院运行管理水平、有效监管医疗安全和质量、科学确定医疗服务价格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公立医院补偿渠道中流淌的是体现公益性的资金流,使人民群众在新医改中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