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广大科研人员在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积极投入疫苗研发和动物模型等相关科研攻关,全力以赴,连续作战,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做出不懈努力。
生物所充分发挥科研优势,主动作为,围绕应急疫苗研发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动物模型建立两大方面,组成多条技术路线工作组,全力以赴开展科研攻关。“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刻到了!”大家互相鼓劲,没有一人退缩,决心要以最快的速度尽早研发出新冠疫苗。
应急疫苗研发攻关组迅速就研发思路探讨、关键技术分析与攻克、具体任务分工等一系列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为了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有效,灯火通明的科研楼实验室里,常常看到攻关组同志们“小步快跑”的身影。在这样快节奏、高强度的运转中,即使身体疲劳也顾不上休息,依旧心无旁骛地奋战在攻关一线。走进实验室他们成为病毒的“近距离接触者”,完成大量疫苗工艺摸索、质量控制以及动物实验;走出实验室,他们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技术路线、科学布局,力争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为确保疫苗的安全、有效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动物实验组是工作强度较大、风险较高的岗位之一,为保实验数据的科学性、时效性,节省防护服、口罩等防疫物资,实验组成员在生物安全实验室内穿着厚重的正压防护服,坚持5个小时以上不吃不喝,进行静脉穿刺、采血等高能耗精细操作,长期克服着因负压差、严密装备和低血糖导致的缺氧头晕症状,每当深夜甚至凌晨离开实验室时,全身都会被汗水浸透。
由于生命支持系统的供气管道是有限的,场内实验人员不仅要观察各类仪器的声响和运转,还要注意场外人员在突发应急情况时传递的信号。每一次检测、采样、取材都是超大的工作量,攻关团队的所有队员分工协作、娴熟默契,时时关注和保障队友安全。
国家昆明高等级生物安全灵长类动物实验中心(下称生物安全实验室)作为此次科研攻关的主要部门,任务繁重,实验室全体人员坚决贯彻落实上级科研部署,20多名党员签署请战书,自愿要求加入到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科研攻关工作中。
面对一个又一个实验任务,生物安全实验室科技人员精心组织实验方案,确保每次实验都能安全、高效地完成。近一个月来每天都有20多人次进入实验室工作,加班加点进行相关科研攻关,每天工作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满负荷运行,也给物资供应、设备维护、安全保卫等工作带来巨大挑战,物资保障部门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想方设法采购防护服、N95口罩、试剂等,保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设施设备部门每天等到最后一项实验结束还要检查、检修设备,确保第二天能正常运行;安全保卫部门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每天要对进出人员车辆详细记录,对园区巡逻,确保万无一失,多名同志已连续20多天没有休息。
谢忠平副所长,是灭活疫苗研究组的主要成员。疫情发生后,他身先士卒,率领团队第一时间开始了与新冠病毒的“亲密”接触。
为了追赶研发进度,节约使用防护服,自2020年2月10日以来,谢忠平同志团队每进一次实验室都要连续工作7、8个小时,在完成大量工作后才允许自己出来,常常深夜才能吃上一口热饭。穿上防护服与平时的实验操作感受截然不同,再加上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体能消耗巨大,实验完成后防护服都能被拧出水来。
疫苗研发工艺复杂,谢忠平同志不仅要和研究组的其他同志研究方案,还要将方案细化到每天的工作计划中,而这些工作往往是在大强度的实验室工作后加班加点完成。
面对大家的关切和慰问,谢忠平同志说:“比起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我们的辛苦算不得什么。作为一名党员,一名从事医学研究的科研人员,能参加研发工作,为国家和人民尽一份力是我的责任。”
生物安全实验室实验培训部主任刘红旗教授,主动请缨承担项目主要执行人的重任。自项目开展以来,他和团队成员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生物
安全实验室,至今没有休息过一天。
每次进入实验室时虽然有严密的防护,但依然存在着被感染风险,多进一次就多一分危险,但刘红旗教授总是当仁不让,成为进实验室次数最多的人。他说:“我们动物模型早一天建立,就能为疫苗和药物的筛选早一天提供支持,在党和国家面临危难时我愿意冲在前面。”
在不懈努力下,该项目现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完成了两次病毒的大规模扩增和超滤浓缩、病毒滴定、动物模型构建中的流式细胞分析,开展了抗新冠病毒药物筛选,进行了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和电子显微镜鉴定、动物模型中的病毒核酸检测等科研工作。
生物所广大科研人员,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第一线高高飘扬,为坚决打赢新肺炎疫情防控这场硬仗贡献科技力量。
标签阅读: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全力推进科研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