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庆普□
受访嘉宾:
中国医学科学院党委书记李立明
河北省石家庄市疾控中心主任赵川
日前公布的新医改方案把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列为近期重点工作,明确国家将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人均15元的标准是多还是少?普通百姓能从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中获得哪些好处?
人均15元只是“起步线”
钱虽不多但意义重大
赵川认为,人均15元的经费标准,是各级财政按城乡居民服务人口安排经费的补助标准,并不是对个人发放的补助,也不等于每个人“必须”或“只能”得到15元的服务。人均15元是2009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最低经费标准,只是“起步线”,今后标准将逐步提高。
“15元虽然不多但意义重大 。”赵川说,“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而且对投入标准予以量化规定,有的放矢,其意义不言而喻。”
近年来,我国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不断增加,可以预防15类传染病;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进展明显;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指标在发展中国家中属于很低的。但问题依然不少,最突出的两点是:政府对公共卫生的财政保障机制不健全,缺乏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严重影响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间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可及性存在较大差异。
“这时候大张旗鼓地提出促进均等化,可以说是恰逢其时。”李立明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保证全体城乡居民,不论年龄、性别、民族、职业、收入、居住地,在需要时均能够免费或只需少量付费就可获得安全、有效、方便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操作层面,均等化可分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近期目标是:从2009年起,国家要制定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增加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向城乡居民提供;到2011年,基本建立相关机制,城乡间、地区间和人群间的公卫服务差距明显缩小。中长期目标是:到2020年,促进公卫服务均等化的机制趋于完善,内容进一步增加,影响我国居民的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
李立明说,在1978年阿拉木图召开的全球初级卫生保健会议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宏伟目标,即著名的“阿拉木图宣言”。30年过去了,世界各国仍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探索。新医改方案首次提出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就是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最基本的内容之一,与普世目标相一致,构成本次新医改方案最大的亮点之一。
均等化并非平均化
“基本”“重大”因时因财力而定
均等化是否意味着平均化?李立明说,均等化可从两个角度理解:从保障公民健康权益的角度看,意味着人人享有服务的权利是相同的;从服务的内容看,是根据居民的健康需要和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确定的。既有面向全体居民的,如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疾病预防的健康教育等,也有面向不同人群的,如疫苗接种、妇幼保健、老年保健等就是针对特定年龄和性别的人群,艾滋病“四免一关怀”、结核病、血吸虫病的防治等是针对患该病的人群,预防氟中毒等地方病项目则是针对疾病流行地区人群的。这些都属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具体到某个人,如果不属于相应人群,则不需要得到这些服务。在这个意义上,均等化并非平均化,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得到完全相同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李立明介绍,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容包括基本项目和重大项目两部分。基本项目是指国家根据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危险因素,按照干预措施的投入产出比、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国民财力等来筛选确定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通过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全体居民提供。这些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重大项目是指国家针对主要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职业病等重大疾病和严重威胁妇女、儿童、老年人等脆弱人群的健康问题及突发公卫事件预防和处置需要,制定和实施的项目。重大项目可适时充实调整,主要通过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组织实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是公共卫生体系的主体,主要有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精神卫生防治院(所)、采供血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等。
新医改方案规定,从2009年开始,我国重点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有: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普及健康知识,开设中央电视台健康频道以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教育等。重大项目包括:在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的同时,从2009年开始增加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等,预防出生缺陷;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和农村改水改厕等项目。
均等化不会一蹴而就
投入管理一个不能少
李立明认为,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与区域差距大,卫生机构服务规模、能力和水平差距很大,因此,实现均等化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当前的策略是,在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内,国家选择最基本的项目,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服务。地方政府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当地财力和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增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如何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赵川认为,一靠投入,二靠管理。要确保新医改方案规定的人均至少15元的公卫服务经费足额到位,加大对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投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将疾控中心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全额预算安排,技术服务性收入收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同时,加大中央、省级财政对困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15元的标准虽然不高,但考虑到庞大的人口基数,再加上各地方政府追加的资金,未来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或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如何保证这些钱花得物有所值,也是比较现实的问题。”赵川说,加强规划和管理必不可少。政府应合理配置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明确落实各级各类公共卫生机构的职责和任务。通过落实购买服务,调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主动服务的积极性。
强化绩效考核,保证目标人群得到符合标准、规范的公共卫生服务也很重要。比如,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现在各地都在建,但各自的档案不尽相同,各个档案不兼容,将来在信息交换中就会出现瓶颈,信息共享没办法实现。所以,必须统一规范档案的基本信息。“只有强化考评机制,才能保证避免国家确定的公共卫生项目流于形式,让百姓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