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辉写下“仁心仁术”以表感激。
冯颖 摄
本报记者 顾泳 彭薇
昨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号楼16楼移植病区,“农民工画家”陈建辉精神抖擞,铺开长长宣纸,拿起久违的毛笔,蘸了蘸墨汁,仿佛用尽全身力量,“仁心仁术”四个大字跃然纸上。这幅字,他双手郑重交到救命恩人——中山医院副院长、肝外科主任樊嘉手中。
今年初,本报在第一版刊出报道《一位农民工的“春天里”》,一时间,身为居民小区自行车库管理员,患重病仍坚持画家梦想的陈建辉成为街谈巷议的人物,并得到许多社会人士热心帮助。4月底,他顺利完成肝移植,如今各项体征接近正常,不久后将出院。“我的手还有些抖,要不要紧?”陈建辉怯怯地问医生,他担心,再也拿不了画笔。“没事,恢复一段时间就好了。”听完这番话,陈建辉表情舒展开来,“感谢解放日报,感谢好心人,没有你们帮忙,就没有我的今天。”
重焕新生
樊嘉教授还记得,年初,电台一位热心老师看到陈建辉的报道,几次登门,请求他为陈建辉治疗。被陈建辉的梦想打动,也被社会上的“热心人”所感动,樊嘉决定医治这位特殊病人。
与陈建辉第一次在中山医院见面,樊嘉心中一紧。“他脸色蜡黄,浑身没劲,说话时口中气味很重。”做了检查,结果显示严重肝腹水,肝部还有两个肿瘤,属于最难治的肝癌Child C级,再不治疗随时会有危险,生命最多维持半年。
陈建辉是O型血,O型血肝源在临床上相当稀缺。等待肝源的日子,陈建辉很焦急,正在市委党校学习的樊嘉更着急。4月27日,好消息传来:罕见的O型血肝源有了眉目。当天下午取到肝源后,樊嘉立刻请假赶回医院,与周俭教授一道,从晚上开刀至半夜,整整四小时。 (下转第5版)(上接第1版)“经典原位肝移植”手术成功,术中出血不到500毫升。
“直到醒来好几天,我才知道是大牌专家开的刀,感谢不知从何说起,太多太多。”陈建辉哽咽了,泪光闪烁。
“治疗的所有费用加起来要100万元,对我来说是个天文数字。”陈建辉的这笔救命款项,得来万分珍贵。早在手术前,申城多个媒体同行为陈建辉四处联系企业家,计划拍卖画作。可算来算去,参与拍卖、个人捐助的钱加在一起,对手术费用仍是“杯水车薪”。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电台老师终于联系到著名慈善家曹德旺的河仁基金会。一个自强的农民工、一个怀揣无限梦想的追求,这个真实故事打动了理事会全体理事。恰好就在专家教授会诊决定换肝方案的前一小时,基金会一致同意,先期资助50万元,后期维持治疗费用继续追加。这,不仅为了救命,更为了延续一个普通农民工的梦想。据悉,这也是河仁基金会首次以资助个人形式捐款。谈及曹德旺,陈建辉念念不忘莫大恩情,“我的这位救命大恩人,至今也没见过一次面。他是我的恩人,也是我的亲人。”
来日续梦
“袜子穿好,别着凉了!”“想吃什么告诉我,我让营养师帮你配”……移植病区的医护人员对陈建辉照顾有加。陈建辉不时在病房,与医生护士“拉家常”。河仁基金会秘书长张银河在出国前,特地叮嘱院方,如有资金紧急需要,可随时联系她安排好工作人员。
迄今为止,陈建辉的肝移植效果比预期还要好:排异现象很少,感染关、休克关几乎一个没遇到。樊嘉说,像他这样的肝癌复发率约为10%,术后效果将非常乐观。而今,42岁的四川汉子精神抖擞,医生们都说,“老远就能听见他洪亮的声音。”
重生之后,那个在春天里“发芽”的梦想,又在他脑海里萌动。
执着的“追梦人”,令中山医院专家教授动容不已,更感动了诸多社会好心人。住院治疗期间,樊嘉带来数十张宣纸和上好毛笔,专门送给他当礼物。陈建辉抚摸着这些“宝贝”嘀咕着,“我不舍得用,那么好的宣纸和毛笔,我就收藏着,等以后画技高了,再拿出来。”
擅长钢笔画的原中山医院院长杨秉辉,听到如此荡气回肠的故事,更提出创意:农民工画家陈建辉、东华大学画家陈建辉,以及医学教授杨秉辉,“三辉”联合举办画展;同时,申城还有一所学校正计划接纳陈建辉教绘画,以维持他的生计……
临别时,陈建辉告诉记者,有朝一日他想在美术馆开画展,就画一幅自己心目中的《清明上河图》,用绚烂色彩描绘出这一年来曾经历的 “人间天堂”。
来日续梦
重生之后,那个在春天里“发芽”的梦想,又在他脑海里萌动。陈建辉告诉记者,有朝一日他想在美术馆开画展。 (详细报道刊第5版)
链接
本报1月4日头版《一个农民工的“春天里”》本报1月5日头版《“梦想小屋”有群好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