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资讯 » 科研新知 » 正文

推动中医学从知其然迈向知其所以然——

发布时间: 2021-08-01 14:36:28      来源:http://来源:科技日报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本报记者罗朝淑王拥军,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所长,附属龙华医院科研副院长,国家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学科带头人。承担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

本报记者 罗朝淑 

王拥军,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所长,附属龙华医院科研副院长,国家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学科带头人。承担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等。
长期致力于中医药防治慢性筋骨病(脊柱、骨与关节退变性疾病)的研究。创立了“调和气血法”防治慢性筋骨病的学术思想以及“益气化瘀”的防治法则,降低了手术率;建立“恢复筋骨平衡”的系列防治技术与方法;开发中药新药7项。 

    创新启示录

    在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副院长王拥军教授、施杞教授等领衔的中医研究项目“益气化瘀法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王拥军告诉记者,该项目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是因为这个项目使中医药在治疗颈腰椎疾病技术与疗效机制方面获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三个创新点:一是形成了“调和气血法”临床指导原则,建立了益气化瘀法治疗颈腰椎疾病的“病证结合、分型论治”临床规范化方案。二是建立了颈腰椎病模式生物学研究平台,揭示了椎间盘退变早、中、晚“三期变化”规律,阐明了益气化瘀法延缓椎间盘退变的疗效机制。三是形成了“盘源性颈腰痛”“椎体骨赘来源于软骨终板”“恢复脊柱平衡”等原创性学术见解以及益气化瘀法的作用规律。

    用自然科学语言解释

    抽象的中医学术思想

    中医如何与时俱进,在现代生命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走出一条特色优势明显、属于自己的道路?中医是否需要现代科研技术的渗入,是否需要自然科学思维的融合?

    这在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副院长王拥军教授看来,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中医的传承一直注重门派,注重“悟性”,也注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在历史上也独树一帜。然而,随着西方文艺复兴,西方医学开始占领世界医学的舞台,中医的发展刻不容缓,但是中医界却有两种声音。一种是保持中医的文化特色,一种是打破传统理念。

    王拥军教授认为,这两种声音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为何不能二者兼顾?做到“散”“收”并重?“散”是发散性思维,在老一辈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将这种观点以科学假说的形式提出,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验证。“收”是利用现代科学思维和技术的时候,对传统中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将抽象的中医学术思想用简洁的自然科学语言进行解释。

    王拥军在全面继承上海石氏伤科以及导师施杞教授的学术经验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研究,确立了“益气化瘀、标本兼顾”的治疗骨退行性病变的法则,系统总结出“调和气血、补益肝肾”的十个具体治疗方剂,致力开发中药新药,建立“恢复筋骨平衡”的预防与治疗学思想,为中药、针灸、理疗、牵引、推拿、导引等各种非手术疗法防治各种脊柱与骨退行性病变,以及“围手术期”康复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他还系统整理出“施氏12字养生功” “脊柱侧弯体疗操”“施氏脊柱平衡手法”“整颈三步九法”“整腰三步九法”等导引操和推拿方法,降低了骨退行性病变的手术率和复发率,并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

    中医科研脱离临床

    是没有生命力的

    王拥军知道,临床所看的病人是有限的,从科研中获取病理机制、建立系统理论、形成系统治疗方法,造福的病人将会更多。为了推动中医学从“知其然”迈向“知其所以然”,突破中医疗效难以重复和临床难以推广的瓶颈,他领导脊柱病研究所里的同事执着地进行钻研。

    他的科研来自临床,回归临床,处处以临床为本。他也常说:“脱离临床的科研是没有生命力的,尤其是中医的科研。”

    他带领团队建立了脊柱、骨与关节疾病模式生物学平台,并形成了“盘源性颈腰痛”“椎体骨赘来源于软骨终板”“恢复脊柱平衡”等原创性学术见解;在国际学术界首先发现了椎间盘退变存在早、中、晚三期变化的规律,证明益气化瘀系列方通过改善椎间盘微循环,缓解缺血缺氧状态,抑制椎间盘炎症因子释放,减轻了疼痛和麻木,从而维持椎间盘弹性和脊柱稳定性,恢复了脊柱平衡,降低了盘源性颈腰痛的发生与发展。

    在此基础上,王拥军还开拓了治疗椎体骨赘的新方法。西医往往通过手术减压而解除物理性压迫,但并不能解决局部产生的炎症刺激与免疫反应等问题。而他通过改变局部微循环,减少突出椎间盘外围肉芽组织形成,进一步防止脊柱塌陷和松动,从而解决了局部的化学性刺激和物理性压迫等问题,降低骨关节退变性疾病的手术率,也有利于术后病人进一步康复。这些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医学奖一等奖等。

    中医药特色治疗为脊髓型

    颈椎病患者带来希望

    脊髓型颈椎病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在西医看来需要手术治疗。可是,手术风险较大,费用也很高,很多伴有心脑血管、糖尿病及肝肾功能损害等疾病的患者也无法手术治疗,只能默默承受病痛折磨。而王拥军带领团队创立出脊髓型颈椎病的中医药特色治疗方案,以及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中医药辩证治疗方案,给无法手术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带来了希望。

    王拥军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贵的问题,就必须建立有效的预防体系,使老百姓认识到疾病预防的重要性。为此,他带领团队深入社区举办“脊柱保健操”培训班,对普查筛选出脊柱侧弯的学生进行导引操指导训练。他还带领团队与上海市委宣传部联合录制“施氏12字养生功”,作为国家及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在社区、企业推广,指导3万多人练习;他团队创制的“脊柱侧弯体疗操”作为国家级特色诊疗技术项目,指导全国青少年脊柱侧弯的预防与治疗。这些成果和举措,使市民切身体会到中医的好处,在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让中医的理念和技艺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王拥军说:“中医的科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西医科研还要难,对团队的要求更高。除了要会《内经》《伤寒》等中医经典,还要会生理病理、分子生物学、细胞学、生物信息学等现代生命科学知识,要古文、英文全部精通。这条路我们才起步,更需要一代代中医人不断传承和创新,将中医这朵奇葩重新绽放在国际的医学和科研舞台上!”

 
(文/小编)
分享到:

润宝医疗网 Copyright © 2006-2020 AiBao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31 second(s), 66 queries, Memory 1.3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