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可以怎么卖?
顾澄勇,这个一跨出校门就把职业前程押在了鸡蛋上的复旦计算机系毕业生,卖鸡蛋连蛋壳都没放过。
在如今的上海市场上,每5个鸡蛋就有1个来自顾澄勇所在的汇绿蛋品有限公司。其实养鸡卖蛋并不算好生意:25年前上海郊区县有120家养鸡场,10年前减少到25家,现在只剩了10家左右;可顾澄勇一手揽起销售的汇绿公司越卖越欢、越卖越好,还卖出了“APEC会议特供产品”、“世游赛特别供应商”等等“附加值”。他说:是客户告诉了他该怎么卖鸡蛋。
卖有“身份证”的放心蛋
顾澄勇在农村长大,父亲是汇绿蛋品有限公司的大股东。顶着“二代”身份进公司的他一腔热血,要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他为公司设计了一整套报表程序,对养鸡场实行了信息化改造。
但这些并没有让顾澄勇看到理想中的效果。他发觉,厂子内部的改进提升固然重要,这样做产品能又好又快,但再好再快,最终还是得把东西卖出去。2003年,顾澄勇进公司的第2年,中国百姓开始频频为各种各样的食品安全事件所扰。
农业部因此提出了食品追溯系统的概念。顾澄勇上了心,设计出一套“鸡蛋网上身份查询系统”,同时在鸡蛋包装里塞进一张“身份证”——消费者买了汇绿的鸡蛋,可凭生产日期和“身份证”上的查询编码,登录上海农业网在“身份查询平台”查明鸡蛋来源,蛋鸡的品种、吃的饲料、打过的疫苗,甚至蛋鸡的全部生长履历。这个“上海首创”推出以后,汇绿的销售量上升了30%左右,特别在禽流感期间,别家的鸡蛋面临滞销,汇绿的销售却没受一丝影响。
满足顾客对安全食品的需求,顾澄勇赢得了第一个成功。他开始更细心地揣摩顾客需求。
鸡蛋也分个五花八门
鸡蛋买卖从来粗放,不分个头、颜色,混在一个筐里论斤卖。顾澄勇觉得这么着上海的养鸡场没法竞争,“论斤卖,拼的是价格,如何拼得过外省市农户?”
寻找营销新模式,顾澄勇去荷兰转了一圈。这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让他瞠目,联想到老客户偶尔透露的一些特殊需求,新想法开始在他脑子里转圈。“快餐店、酒店向顾客供应白煮蛋,最好每个个头差不多,按传统的称斤论两做不到——我们为什么不能帮他们挑拣好了论个卖?”不久,顾澄勇从荷兰引进了鸡蛋分选设备,能挑拣出大小均匀的鸡蛋,差别最多1克。在浦东川沙新镇(原六灶镇)的分装车间,两层楼高的厂房里成筐成箱摞着新产的鸡蛋,穿梭在夹缝中的顾澄勇只需看一眼就能说出,“这些是55到60克的,主要供应快餐店;这是50到55克的,超市里卖的茶叶蛋一般都用这种……”
论个卖蛋,让顾澄勇看到了精细化营销的好处,但感觉以大小来分还不够。2004年,他给鸡蛋做了多样的分类:普通散装鸡蛋;无公害优质鸡蛋,比散装鸡蛋贵10%到15%;营养价值相对高的“头窝鸡蛋”——每只鸡一辈子能生250只蛋,而头窝生的才5到7个,普通鸡蛋还卖4角一只的时候,头窝蛋已定价1元一个。随后,他们又分出了许多老年人喜欢的白壳鸡蛋——“白玉鸡蛋”;乌骨鸡产的绿壳蛋;与日本公司一起开发的可生吃的鸡蛋;还有浦东人办满月酒用的“喜红蛋”……分门别类后,顾澄勇自己设计了各种包装:“当时市场上还从来没有过这种卖蛋的方法,厂子里老师傅看到我就说,你这小子花头蛮多。”
连蛋壳也卖出了钱
近几年,顾澄勇“得寸进尺”,把蛋敲碎,论“袋”卖,连蛋壳也卖出了钱。国内买卖的鸡蛋,原只带壳的占98%以上,而在西方国家售卖的鸡蛋,90%去了壳,叫“液蛋”。液蛋有精细的销售分类,分成全蛋黄、全蛋白或者全蛋液,用巴氏法杀菌后包装出售,样子像一袋牛奶。
又是汇绿的老客户帮顾澄勇看到了“液蛋”的市场。汇绿公司有超市、食品厂家以及出口三大销售方向,其中食品厂家最需要液蛋。“像克莉丝汀、85℃这样的蛋糕、面包生产商,对纯蛋清、纯蛋黄的需求量非常大。”顾澄勇说,光手上的老客户,一天差不多就要20吨液蛋。这些老客户过去买了鸡蛋自己打,费力不说,每天产生的好几吨蛋壳还要考虑如何处理。今年,顾澄勇引进了打蛋设备,一天可以供应七八吨液蛋,而蛋壳做成了天然的鸡饲料,也可以打成粉给附近农家做有机肥。
汇绿是上海滩第一家做液蛋的本土蛋企,2007年它95%的鸡蛋以壳蛋形式卖出,现在液蛋的销售比例已经上升到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