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恐惧管理理论提出之前,科学家针对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和恐惧管理方面的研究都存在一个基础缺陷,即缺乏对照组。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心理感知从未消失,因而科学家也无法确定,如果实验对象被告知同死亡相关的讯息时,他们的信仰和日常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此外,人类的大脑在应对死亡心理时,神经活动也会发生变化,而文化生活和日常活动则会将这一变化进一步放大。这一谜团一直困扰着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科学家。
1989年,为解决这一谜团,这三位心理学家,即格林伯格、谢尔顿和汤姆又对恐惧管理理论进行了合理优化,他们提出了一种更为简单的假说,那就是对于死亡威胁,存在一种全球皆准的基础认知,并且随后就这一假说进行了各种论证。
几十年来,就这一学术问题,科学界陆续出版发表了数百份相关研究论文,结果显示,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会影响到各个方面,在意识到不可避免的死亡时,会不同程度地改变对事物的看法;而没有意识到不可避免死亡时,则对事物的看法变化不大。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三位心理学家最早提出的恐惧管理理论:对死亡的恐惧占据了我们主要思维和行为的中心进程,我们的意识进化出一种压制这种恐惧的机制,这也是我们建立社会,创立文化观、世界观,以及我们看待自己和如何待人的根本。
近期,恐惧管理理论的提出者之一—格林伯格接受了美国《大西洋月刊》的采访,就他们提出的理论进行了详细解释,回忆了早期阶段他们曾做过的相关论证实验,并且就理论精神进行了解答。
研究初衷
1980年,格林伯格、谢尔顿和汤姆还在堪萨斯大学读心理学研究生时期,他们就意识到,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过于狭窄,仅仅试图去解决为何事情会这样,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怎样产生影响之类的问题。当时心理学的主流研究方式和教育方法还主要是靠感知图解和启发探索式的信息加工来进行,但他们三个人从小生长在工薪家庭,深切体会到了日常生活中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他们的亲朋好友在宗教信仰、种族认知、职业认知等各方面都有较强的个体观念,并不是像实验室里那些教条规定那么死板。因此当时他们就决定,在做研究时要跳出实验室这个框架,专注于研究在真实世界里,有哪些思想动机会对人们的日常行为带来哪些影响。在提出恐惧管理理论之后,他们的想法就更加直接具体了,那就是要找到论证这条理论的最有效方法。这个理论的提出,综合了历史上众多哲学家的观点,是论证死亡恐惧和世界观文化观之间存在何种联系的一种正式表述。恐惧管理理论的基础是:每个人都有对死亡的恐惧心理,并且为了缓解对死亡的恐惧,人们创立了文化信仰,这种文化信仰可以使人们感觉象征性的超越死亡,即在肉体消亡之后,人的精神仍然能够存在于世。此外,如果有人阻挠他人去追求这种信仰,通常受阻者会奋起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