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资讯 » 科研新知 » 正文

村医张献虎的执业烦恼

发布时间: 2021-08-03 00:14:54      来源:http://来源:中国科学报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五一”小长假第一天,北京的天空弥漫着黄沙,但却没有阻止回乡人的热情。早晨不到7点,京开高速公路出京方向的收费站就已排起长队。 驱车行驶约4小时,《中国科学报》记者来到位于河北省中南部的宁晋县,张献

“五一”小长假第一天,北京的天空弥漫着黄沙,但却没有阻止回乡人的热情。早晨不到7点,京开高速公路出京方向的收费站就已排起长队。
 
驱车行驶约4小时,《中国科学报》记者来到位于河北省中南部的宁晋县,张献虎早已在高速公路出口等候。透过车窗镜,记者打量着他:中等身材、体态偏瘦、皮肤略黑,一笑起来,额头上几条抬头纹愈发明显。
 
自1996年医学中专毕业之后,张献虎便继承父业,干起了农村赤脚医生这一行,这一干便是16年。
 
短暂寒暄后,他便带领我们去目前他的工作单位——宁晋县河渠镇白侯社区卫生站。七拐八拐之后,一行人到达了这个建设于上世纪50年代的白侯乡卫生院(白侯社区卫生站之前的名称)。这个卫生院曾经在当地“红极一时”,像白内障、阑尾炎手术都可以开展。
 
“我父亲那一辈就在这里培训。”张献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当地很多从事村医工作的人,都是“老子带儿子”的模式。
 
而如今,这个社区卫生站已经明显发“旧”:木质门窗掉了漆色,一台B超机早已超负荷运转,输液的支杆也锈迹斑斑……这与卫生站5名工作人员身穿的整洁白大褂显得很不协调。
 
其实,张献虎刚借调到这里不足半个月。之前,他一直在河渠镇北陈村自己开诊所,“4000多人的大村子可以让我们村医活得很不错”。
 
去年,在基药零利润等政策的影响下,张献虎凭借业绩好、手艺高等优势,把北陈村7个村医合并在一起,成立了村卫生室,当起负责人,过起了“大锅饭”的日子。
 
“完全是自发行为,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每个人‘工资’都是一样的。”张献虎所说的工资,并不是上级拨给的,而是村卫生室所有村医劳动所得的平均值。
 
来到白侯社区卫生站后,张献虎觉得,在这里可以接触到更多患者,更加锻炼自己。
 
现在,张献虎每个月有1420元的固定工资,再加上其他收入,每月可达到1700元左右。“这远远比不上砖瓦工,人家一天至少挣100元,而我们村医呢?”他现在有一儿一女,10岁的女儿已经上小学三年级,6岁的儿子刚刚上育红班,老婆没有任何工作,可谓“一双手养活四张嘴”。
 
但张献虎觉得,既然选择了做村医,就意味奉献。他早已忘记经他医治好的村民有多少,也根本记不清多少次半夜被叫醒,去救治病人。
 
当然,也有不少村医选择了另谋职业。这些人大多数都是技术好的村医,或是已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证考试的村医,而这对广大村民来说,绝对是一种损失。
 
相比以前,张献虎在工作上显得更加小心谨慎了。“自身知识跟不上疾病发展的速度,村民对我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恨不得打一针就必须得见效。”于是,利用业余时间,张献虎自考了大专,一有机会便参加各种培训,但仍然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其实,有这种体会的不仅仅是张献虎。《中国科学报》记者在与当地近30名村医接触的过程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们渴望知识的眼神中充满了无奈与期待:无奈的不仅仅是经济收入,更多的是自身尊严;期待的除了政策恩惠,还包括更多的知识培训。
 
2010年,一次偶然机会,张献虎与北京善医行公益组织的负责人刘凤梅在微博上相识,这次相识为他“帮了大忙”。
 
刘凤梅一直倡导通过村医培训来让村民受益,而不是通过搞义诊的方式。“搞义诊只是权宜之计,村民受益只是一时。而对村医的培训,才能让村民更长久地受益。”
 
在此后的两年,刘凤梅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河渠镇地区村医提升实际临床技能,包括捐献书籍,组织医生志愿者去当地作培训……一来二去,包括张献虎在内的很多村医都与医生志愿者成为了朋友,遇到棘手问题,他们就电话咨询怎么处理诊治。
 
张献虎每天似乎都有忙不完的事情,但谈到未来,是否还会坚守村医岗位,他却没有太多信心,“刚开始的时候只是觉得救死扶伤是一种信仰,但如果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障的话,说不定也会改行”。他注视着桌子上的血压仪,不停地用签字笔在处方纸张的背面画着圆圈。
 
夕阳西下,微风起,槐树花香氤氲在整个卫生站,但张献虎们却没有心情去品味,映入眼帘的只是他们依旧忙碌的身影。 
 

 
(文/小编)
分享到:

润宝医疗网 Copyright © 2006-2020 AiBao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31 second(s), 66 queries, Memory 1.3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