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雨雾天气不少,广州塔时常被浓雾掩去大半。丁玎 摄
在公布PM2.5数据的城市中,广州先拔头筹,市民对空气污染治理的关注度大大提高。而在近期的回南大雾天中,PM2.5数据一度飙高,让一些市民感到不安。广州市也紧锣密鼓地推出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和手段,如将先期治污目标锁定在机动车上。许多专家在争论相关对策是否有效的同时,也对广州如何治理大气污染纷纷建言献策,如更精确地做好污染源分析、抓好与周边城市的联防联控等。不过,大气污染不同于水污染或土壤污染,其源头颇多且复杂多变,而市民的直接排放在其中也占据了极高比例,有市民代表和NGO组织呼吁,治理大气污染,不能仅靠环保部门,而应该从每一个市民的生活点滴做起。
症状
广州的雾,居然会是黑色的
“污染雾”让小叶第一次真切感受到“环境污染近在眼前”
如果不是去听了一场讲座,小叶永远不能了解,广州的空气居然那么脏。在“小谷围科学论坛”上,国内著名气象专家吴兑教授向在座听众展示了两瓶水,“一瓶是雨水,非常干净,一瓶则是气象部门在广州大雾天气里撷取的雾水,黑得像酱油。”小叶说,她当时看到两瓶水时的第一反应是,“是不是标签写错了啊?”
这瓶雾水,学名叫做“污染雾”,它与传统意义的“雾”(成分为水滴、冰晶)不同,它是灰霾(成分是尘、硫酸、硝酸、碳氢化合物等)吸湿涨大而形成,含有灰霾中所有的有害成分,故称之“污染雾”。
“这是过去几十年里所罕见的。”吴兑甚至警告,“别以为有雨水的天气就没有灰霾,它们都藏身雾里转成‘污染雾’了,对人危害很大。”
而世人所熟知的“伦敦烟雾事件”和“洛杉矶烟雾事件”都属于“污染雾”作祟。吴兑分析指出,“伦敦烟雾”以硫酸雾为标志,可致呼吸道疾病,因1952年12月英国伦敦发生持续4日大雾而得名。而“洛杉矶”是NOx和碳氢化合物光化学作用产生的淡蓝色烟雾,可刺激人眼和呼吸道,伤害植物叶面、强氧化,导致塑料、橡胶老化等,因最早出现在美国洛杉矶而得名。珠三角的灰霾与污染雾属于“洛杉矶烟雾”,其危害性大于“伦敦烟雾”。
“我们每天呼吸的居然是这样的空气,尤其是大雾天。”小叶说,她曾经以为雾或雨水能够起净化作用,没想到真正让人担忧的却恰恰是大雾天气。“好恐怖,广州的雾居然会是黑色的!”
对于普通市民小叶来说,吴兑教授给出的那瓶黑水,的的确确让她震撼了一把,“以前就知道水污染和食品污染,这些还觉得离自己很远,或者说自己可以防控。但空气污染怎么办,你每天都要呼吸,躲不开逃不掉,源头又那么多。”小叶说,以前总觉得空气污染是很遥远的事情,而“污染雾”她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环境污染近在眼前”这八个字的威力和含义。
症结
专家呼吁灰霾检测应更全面
相比北方,珠三角城市PM2.5危害可能更大
在广州公布PM2.5监测数据后的十几天里,“回南天”带来了弥漫大雾,同时也带来了PM2.5指数的飙升。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学院的王雪梅教授表示,广州PM2.5数值最高的季节往往集中在春秋两季,尤其是春季,冷暖气团会同时北上和南下。回南天,就是因为冷暖气团在广州上空相遇,呈相持状态,这个时候的广州整体式呈静风状态,主要表现为不刮风。不刮风意味着空气污染物无法扩散,所以浓度就比较高。同时,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非常大,PM2.5也缺乏向上扩散助推力和渠道,所以就沉积在近地面,而国控点的空气测量高度——只有25米。如果冷暖气团相持造成静风状态持续多日,那么空气中的污染物也会持续累计,数值就有可能越来越高。
广州的灰霾天气也让北方来的专家们十分诧异,中国环境科学院副院长柴发合曾表示, “广州的湿度比较大,即便是与北京的PM2.5浓度相同,在北京形成不了灰霾天气,而广州照样还是会形成灰霾漫天。”包括环保部张力军副部长在内的许多专家,都对广州的灰霾现象很吃惊,并考虑未来广州应该对接更高的减排标准。
中山大学环科院副院长范绍佳则表示,珠三角城市群经济发达,相比北方的PM2.5来源和成分会更加复杂,有机物的成分更多,因此相同浓度的PM2.5对健康的危害可能更大。
几乎所有专家都对大雾弥漫的天气保持高度警惕,并众口一词地提醒市民,大雾天不宜户外锻炼。
柴发合在他的讲座上,向听众出示了一张2001年—2011年的PM2.5浓度变化图表,该图显示,从2001年至今的十年时间里,广州的PM2.5浓度值总体还是呈下降态势的,不过下降的幅度非常缓慢,而广州去年的PM2.5日平均浓度为41微克/立方米。对于这一数据,一些专家表现出质疑的情绪,但他们也拿不出有说服力的新观点。
同时,一个同样有趣的现象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几位学界专家不约而同地抱怨,手头几乎没有太多关于PM2.5监测的完整数据,“我们现在手头的数据,基本上源自自己在学校大楼上设立的监测站点。”一位学界专家告诉记者,最全面且最大量的监测数据基本都掌握在环保部门手中,而这些数据均因保密等原因,很难向学界研究者进行公开,“气象部门的数据,还可以花钱买,但想要拿到环保部门的数据,那真是太难了。”
一些专家也不讳言告诉记者,他们的观点缺乏数据上和数学模型的支持,只能依靠国外的成熟经验和理论成果,来推测国内的现状。
去年底,市环保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广州2011年的灰霾天数为34天,有专家对此表示质疑,吴兑就是其中的代表,他认为广州的灰霾天数不止这个数字。
“说广州去年的灰霾天气只有34天,那是严重误导市民,是自欺欺人的数据。去年的34天是萝岗站测出来的。”吴兑表示,去年花都测得灰霾天数为112天,是广州地区最高的,那么在地域分布上,从花都到萝岗应该有一个梯度分布,“荔湾和越秀都会比花都低,然后向东边逐渐递减,到萝岗是34天,而市区应该在这两个数值之间,肯定不止34天。”
药方
官方治污剑指机动车
部分专家则指出,大气治污更应与周边地区联动
在公布PM2.5数据之后的短短一个月内,广州市环保部门迅速出台一系列控污减排的纲要性文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新近出台关于控制广州机动车污染,如提高燃油标号、限制黄标车、将原有LPG公交车替换为更清洁的LNG公交车等。
之所以首先出台针对机动车防控减排措施的文件,是源自于广州市环保局对于PM2.5的源解析结论,即机动车的PM2.5排放是占比最大的首要源头,占比达38%。
对于环保工作来说,污染源解析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因为准确找到污染物的排放源头,才能对症下药地制定出相应的减排和控制措施。不过,部分专家似乎对环保部门的这个结论持保留意见。
范绍佳认为,类似机动车等人为排放行为占自然界中总的PM2.5比例不会很大。在局部地区,比如在工业发达的珠三角城市群中,人为的排放占的比例确实会比较高。由于复杂的气象因素会导致污染物在空中的飘移,所以某个区域内每次PM2.5污染,来源都不一样。环保部门不可能去测每个污染源到底排多少污染物,甚至企业自己都不知道,所以这个成分的比例数据不可能很准确。
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郑君瑜教授则表示,PM2.5跟其他的污染不一样,既来源于机动车、工厂、燃烧等直接排放,在珠三角地区还有50%左右是来自气体污染物的二次转化,这意味着对PM2.5的控制将更加困难。“如果只盯住PM2.5污染的单一污染源,不重视多种污染物的控制和区域联合治理,PM2.5的治理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我个人认为可挥发性有机物(VOC)的治理,是珠三角地区空气质量改变的关键。”
柴发合则表示,珠三角是PM2.5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而广州则恰好处于珠三角污染带的腹地位置,他认为广州的治污更要考虑与周边地区的联防联控。
柴发合的见解与来自德国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的总负责人Brasseur博士的观点不谋而合,Brasseur告诉记者由于欧洲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季风也常常会造成PM2.5的跨境污染,“波兰的经济不发达,冬季取暖常常用煤,而季风则把煤炭燃烧所产生的PM2.5等污染物,吹到德国甚至法国的巴黎,造成了异地的空气污染物浓度上升。”
柴发合表示:“珠三角是海洋性季风气候地区,风一刮就可能把四面八方的污染物都刮过来,即便一个城市控制住了,但是其他地方的污染物飘过来,照样会让监测指数飙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