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不可怕,可怕的是腰椎段骨折可能损及脊柱,引发瘫痪。过去十多年,新华医院骨科医生们摸索出一套针对胸腰椎骨折严重程度的判断分型、诊疗适应证、治疗方案的规范,以便及时发现骨折病人身上的“险情”,及时排除胸腰椎部的“隐形炸弹”。
日前,这项名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的成果获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但遗憾的是,这一课题的第一完成人戴力扬教授在获奖前因意外逝世。
高处坠楼与交通意外致发病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在脊柱骨折中最为常见,多由高空坠楼和交通事故引发。课题完成人之一、新华医院骨科副主任蒋雷生医生观察,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病例数并不算多,但多发于年轻人,会造成较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更急人的是,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诊疗长期处于“争议中”:多年来,该类骨折在国内外都缺乏规范治疗,“病人到什么程度需要手术”、“采用何种术式”等等,各家医院“各做各的”。
2000年,新华医院骨科教授戴力扬倡议开展针对此类骨折的系统研究,这让新华医院成为世界上最早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开展深入研究的单位之一。
统一诊疗标准给病人“打分”
经多年临床摸索,项目组在国际上完成多项“首次”:发现骨折后椎间盘塌陷和后凸畸形加重,取决于骨折的粉碎程度;提出基于临床治疗决策的影像学检查方案,对不同影像学手段的诊断、临床价值和应用范围作出详细界定;针对多发伤患者,提出手术时机选择应建立在对患者全身情况的评估和手术利弊的权衡之上,不应作机械界定。
项目组把重点落于“规范”二字,用蒋雷生的话说,“不单纯研究如何开刀,而是关注诊断、分型、预后等问题,形成一套标准。”
规范推广讲究“可操作性”,项目组在整理总结“发现”的基础上,在国际上首次将“载荷分享评分”全面应用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的适应证选择。这套评估患者情况的“打分系统”涵盖了对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稳定性的判定,非手术及手术治疗的适应证选择,手术治疗的时机、入路和术式,使骨折治疗得以规范化。
目前,项目组总结提出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方案”,已在解放军总医院、长征医院、西京医院等国内59家医院应用,病例数近8000例,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国内外同类研究报道指标。
本报记者 唐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