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菜花黄,勤劳蜂儿采蜜忙,田间几对俊男女,卿卿我我诉衷肠。”
美好的场景背后,暗藏不可告人的秘密。
近日,不少读者给本报热线 028-86673222打来电话反映,现在从超市、批发市场,还有郊外田边现做蜂蜜的蜂农那里买来的蜂蜜,喝起来甜中带有苦味,极有可能是假蜂蜜。真的有那么多假蜂蜜充斥市场吗?制假者常采用哪些手段掩人耳目?记者两次深入蜂场进行了现场调查。
场景一:
蜂农揭秘甜味添加剂蜂蜜
4月8日,记者驱车前往成都西郊寻找养蜂场。
在公路旁一大片黄色油菜花田的空地上,记者看见一排排摆放整齐的蜂箱和两间简陋的帐篷。帐前的桌子上摆放者一台电子秤,旁边有三个白色塑料大桶。成群的蜜蜂嗡嗡地穿梭于花田和蜂箱间。穿着灰色长衫的养蜂人边忙碌地取蜜,边回头招呼前来买蜂蜜的客人。
记者刚将车停稳,养蜂人就吆喝开了,“买蜂蜜哇,我们这的蜂蜜纯天然的,绝对正宗,25元钱一斤,比你吃那些昂贵的补品实惠得多嘛,”说着就打开大桶,舀出蜂蜜给记者看,“你看这颜色多好,蜂蜜多粘稠绝对新鲜,来几斤嘛!”
交谈中,记者得知,养蜂人来自陕西,每年油菜花盛开时,都会和媳妇、哥嫂来到这里安营扎寨,放蜂采蜜。
养蜂人说:“这里环境好,蜜源好,最重要的是离大城市很近,方便销售”,“我们一共有200箱上千万只蜜蜂,一般三天割蜜一次,每箱每次割蜜18公斤,割下蜜来,每天零售卖上五六公斤,收入200来元。我们的蜂蜜很新鲜,附近的一些美容院、制药厂也找上门来买,一个月下来,收入还是可以。”
“你们生意这么好,这么大的需求,采下的蜜够卖吗?”记者问。
养蜂人笑了,“我知道你怎么想的,你是怕我们造假或者掺假嘛。虽然我们这个行业造假、掺假很多,但是我们走南闯北的不做黑心买卖,你大可放心。”
养蜂人显得很真诚地告诉记者:“这养蜂采蜜也是买卖,目的还是赚钱。我们这行还是有造假的。因为用果葡糖浆或玉米糖浆、甜味素等加上食用果胶等黏稠剂调出来的蜂蜜比真蜂蜜更甜、更黏稠,不是内行也根本看不出来。
举个例子,果葡糖浆口感、质地与天然蜂蜜相似,但是果葡糖浆的市场价每公斤仅2元多钱,加上调和剂后成本也才八九元,而真蜂蜜市场价则是每公斤几十元,二者相差数倍。
做生意要凭良心。我们养蜂也不全为了钱,还喜欢这种追花、各处奔走的生活,”养蜂人自豪地说,“这边的油菜花也快谢了,我们要追着花去云南了。”
揭秘:据了解,中国蜂蜜年产量几十万吨,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在国内销售。《生命时报》联合三九健康网的调查显示,92.25%的市民有购买蜂蜜的习惯。蜂蜜造假,除了供不应求,和追求利益最大化外其造假手段高明,难辨真假也是其造假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据了解,目前蜂蜜行业执行的是国标GB--18796,其中对理化指标做出强制性要求的只有水分、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几个指标,其中果糖葡萄糖的含量要求大于等于60%。那些造假商家工业生产出来的果葡糖浆跟真正蜂蜜所含的果葡糖浆在化学分子结构上是相同的,因此用仪器只能检测含量多少而检不出来真假。
此外,据了解,出售假蜂蜜的贩子,没有固定摊位,善于打游击战,且多选择郊区以放蜂采蜜做掩护。他们也根本不办理卫生许可证,这就导致城管部门和卫生部门在管理上难度相对较大。再则,现在养殖业政策放宽,蜂农不需要办营业执照也可以养殖蜜蜂了,使得工商部门不好管理。
场景二:
目睹抗生素蜂蜜
4月11日傍晚7点,记者来到位于成都市天回镇的一家养蜂场,这个养蜂场与先前记者在西郊看到养蜂场比,明显小了很多。
蜂场地处公路拐角处,紧挨一片油菜田的空地上。蜂场最左边是一个暗黄色的帐篷,帐篷旁放着大约50多个蜂箱。这些蜂箱有的分散的放在空地上,有的摞起来高高地叠放在一起。记者看见,这个帐篷前同样也摆着一张桌子。不同的是这里的桌子上不仅放着电子秤,还放着11个大小不等的塑料瓶,塑料瓶中都装着各种蜂蜜。
“老板蜂蜜怎么卖?”记者问。
“看你要哪种,里面那种偏红色的是枣蜜50元一公斤,紧挨着的是党参蜜100元一公斤,外面那个的菜花蜜24元一公斤,白色像猪油那种是土蜂蜜30元一公斤”一个大约30岁的妇女走到桌子旁答道。
“枣蜜、党参蜜?不是我们这边有的吧?土蜂蜜又是什么意思啊?”
卖蜂蜜的妇女回答:“蜂蜜保质期很长,这些是从老家带过来的。你看现在这边的油菜花都谢得差不多了,好些蜂农都走了,我们的蜜也卖得差不多了,所以把存蜜拿了出来。土蜂蜜嘛就是从农村养土蜂的农民那收购来的。”
“我前一周买的菜花蜜都要25元呢,你这儿咋这么便宜啊?不会是假的吧?”记者疑惑。
“我们是本分生意人,不会有假,不信你尝尝,”该妇女拿出一个袋子,取出一个白色的小塑料勺子要记者尝蜂蜜。
记者用学到的蜂蜜验证方法,对桌上的11瓶蜂蜜进行了验证。
首先看颜色。不知是记者学艺不精还是另有他因,党参蜜和枣蜜呈红黄色,只在瓶底有薄薄的一层晶体;菜花蜜颜色呈浅黄色,瓶底几乎没有结晶;而土蜂蜜呈乳白色猪油状,算是全结晶。
其次闻气味。土蜂蜜散发出阵阵清甜味,菜花蜜则明显是糖精味,党参蜜和枣花蜜味道也怪怪的。
卖蜜妇女解释说,“不同的蜜都带着自己特有的花香味,外行闻不习惯,可以尝尝味道吧。”记者尝了一点,发现这些蜂蜜除了甜外,还稍微有点辣。“怎么样,有点辣是吧?蜂蜜都这样,吃着辣辣的。”卖蜂蜜的妇女得意地说。
随后记者以单位要给员工发福利,预计大约要买一百公斤蜂蜜为由,对现场进行拍摄。养蜂妇女见是大主顾立即热情起来,连一位前来购买蜂蜜的老大爷也顾不得管了。
记者来到一个打开盖子的蜂箱旁,一群群蜜蜂发着嗡嗡声在蜂箱的隔板上来回地爬着,在蜂箱的夹层处记者看到一层像白砂糖似的细白小颗粒。“这是什么?”记者发出疑问。旁边那位老大爷忙凑了过来,“糖你都不认识啊?这是给蜜蜂喂的糖精嘛。”
“啥糖精呀,那是给蜜蜂喂的药粉,不给它吃药,蜜蜂过不了一个春天就全死了。这药相当于我们人吃的感冒药,没毒。再说蜜蜂吃了身体就吸收了,到不了蜜里。”养蜂妇女解释。
揭秘:我国蜜蜂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的,发病率比较高,虽然国家提倡生物防治,但还是有一部分人用化学药物、抗生素来给蜜蜂治病,导致蜂蜜中抗生素含量较高。这在过去相当严重,现在出口蜂蜜检测比较严格,但国内销售的蜂蜜做得还不够,因为检测一个指标费用很高,而且时间长。
据了解,现在在一些蜂农中,给生病的蜜蜂喂青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类药物的情况仍非常普遍。
场景三:
“障眼法”摇出假蜂蜜
看完蜜蜂,那位老大爷要求养蜂的妇女现场给他“摇”三斤蜜,说是那样新鲜。养蜂妇女嘟囔着:“买三斤还要现摇,这一摇还得惊动蜜蜂,眼看天就要黑了受惊了的蜜蜂就回不来了。”虽然心有不快,但最终养蜂妇女妇女还是去摇蜜了。
记者见她从那个敞开盖子的蜂箱内取出一个隔板,用一把特制的扫帚将上面的蜜蜂扫落在箱内,随后将隔板放进旁边的蜂箱上一个铁制的大约2米多高的圆型桶内。养蜂妇女摇动铁箱上的把手,几分钟后她取出隔板。将一个塑料瓶放到铁通下方的水龙头处拧开,一股股淡黄色的液体缓缓流入瓶内。
“这个才叫新鲜呢。”拎着一瓶色泽鲜艳漂亮的“新鲜蜂蜜”,老大爷乐呵呵地走了。看到这新鲜漂亮的蜂蜜,记者也不禁动了心。
养蜂女给记者留了电话号码,“你回去和领导商量嘛,确定要就打电话给我。你放心,我们这有存货,都是上乘好货。不得给你摇的,摇的莫得真的!”记者顿时愕然。
揭秘:记者了解到,其实这是不法蜂农使的“障眼法”。
这“障眼法”分两种,其一是打着养蜂的幌子公然售假。蜂箱里有许多板形的“巢脾”,蜜蜂采回蜜后就把蜜留在上面,而贩子们趁着夜里把灌满假蜂蜜的“巢脾”与之替换,放进蜂箱,神鬼不觉。白天则利用人们图新鲜的心理大声吆喝,装模做样用摇蜜机从“巢脾”里现场摇出“新鲜”的蜂蜜。
其二是摇蜜机里暗藏猫腻。摇蜜机是个中空的圆柱形铁桶,贩子们把摇蜜机做成上下两层,从上面看是蜂刚采的味道甜美的蜂蜜,其实桶底部流出去的是事先灌好的假蜂蜜。
消费质量报 见习记者 任晓晴 记者 王昱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