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编者按
通过“千人计划”吸引和集聚高端战略人才,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作用究竟有多大?浦东新区的诸多案例提供了很有说服力的答案。
2008年以来,浦东着力吸引、集聚并重点支持能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高新学科的战略人才,其中先后有60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这些人才在吸附资本、凝聚团队,引领和推动自主创新,引导新兴产业发展和开拓国内外市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浦东新一轮开发建设的生力军。
从今天起,本报陆续报道在浦东创新创业的几位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的故事。
疾病跟健康之间隔着一道峡谷,研发新药好比“架桥”。随着研发成本飙升,原先自己掌控全部流程的国际大药厂开始松手,将一部分“架桥”的活儿拿到其他国家做,由此形成了“药物研发外包”(CRO)的风潮。
乘着这股风,陈春麟从美国归来,落户浦东。过去几年,他创办的美迪西公司不断被国际杂志评为全球最优秀的药物CRO企业之一,今年又入选福布斯中国最具潜力非上市公司100强。
50岁的陈春麟是中央“千人计划”的首批获聘专家,这个荣誉激励着他同时“架”好两座“桥”:一方面带领企业不断挺进新药研发核心;一方面利用自己的跨国背景和资源,努力帮助中国药企缩小跟国际同行的差距,找到国际合作研发新药的机会。
全能选手
传统的药物研发方法多少有些像“买彩票”——不断用各种新化合物“试错”,万里挑一,选出最有效、最安全的。如今方法变了。
通俗地说,新方法是直接分析与疾病相关的靶向蛋白质,透视其分子结构,看哪边有缺口;然后依此修饰备选化合物,比如添加一个化学组件。这就像木匠做榫头,形状做得越精准,化合物与靶向蛋白质就能结合得越牢,药性越强。
以这种“结构生物学”的思路研发新药,陈春麟的公司在国内是领先者。眼下,他们正帮一家药厂研发治疗前列腺癌的药物。电脑屏幕上,被放大的靶点蛋白质分子像一头乱发,而药物的化合物像个“发卡”。
这要求药物研发者做“全能选手”:你必须制备出靶向蛋白质的晶体,才能拍下它的分子结构的特写;必须具备在分子层面加工化合物的技术,才能做好“榫头”;必须能在实验动物身上植入人的癌细胞,才能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疗效。
陈春麟在美国工作了12年,2004年归来,之前是一家大药厂的资深科学家。拥有开阔视野的他,在回国创业时决心填补一个空白:做国内第一家能提供“一站式服务”的药物研发外包企业。
“一站式”涵盖了化学、生物、动物实验等研发环节。换句话说,在新药研发之“桥”上,陈春麟想架设的“这一段”特别长。因为只有这样,他的公司才能介入核心,提升自己在研发价值链上的地位。
迄今为止,全球10大药厂中的7家已是美迪西的客户。在国内CRO界,他开创了多个第一:第一个拥有实验动物房,第一个提供综合服务,第一个达到美国GLP标准。GLP是美国药监局(FDA)十分看重的药物实验室质量资质。
为做到“一站式”,陈春麟集合起一个国际化团队,各个研究分支的高层负责人几乎都有海外工作经历;整体上,超过50%的员工是硕士、博士。
在张江药谷,包括美迪西在内,近年来已形成了一个新药CRO企业群,其中大部分由高层次海归人才领衔,入选中央“千人计划”的有近10位。
陈春麟说,在许多新药研发项目中,美迪西做了临床试验前的几乎所有工作,“简直就是药厂的研发部门了”。这是中国药物研发外包企业向高端挺进的信号。他和其他“千人计划”入选者一起,代表着中国药物研发的新兴力量。
带动国企
在中国,药物研发外包是一个新兴行业,依托海外市场而起,不仅自己快速成长,也在带动着国内药企。
2009年之前,美迪西100%的收入来自国外,客户中还没有一家中国制药公司;现在,国内合同已占到20%。
与国内企业合作,有障碍,主要是观念差异导致的“气场不合”。
陈春麟不迁就。他们用的实验狗每只价值500美元,但有国内药厂嫌贵,希望用200美元的。陈春麟耐心说服:为了取得高质量的研究数据,在动物实验上要舍得投资,“一分价钿一分货”。有的客户还要求他少做些实验,陈春麟惊讶:省钱带来的是损失!根据他的经验,至少还要做出两组数据才能让研究结论更具说服力。最终,他得到了对方的信任。
这个服务者,有时也担当老师的角色。
陈春麟在许多细节上坚定不移。他买最好的仪器,按最高标准配置实验室;他关注动物福利,给猴子定期看迪士尼动画,给狗自由奔跑的时间。甚至,有一次两个员工在动物福利上犯了错(其实一点没影响药物实验结果),向来随和的他当众开除了他们。
陈春麟坦言,自己的跨文化背景一度是“缺点”——在美国,他遭遇过“职场天花板”,回国后又“不够本地化”、“不善变通”。但正因为坚持按标准做事,甚至不惜失去合同,陈春麟不断赢得国际客户,也在国内树立起榜样。
陈春麟说,入选“千人计划”给了他坚守原则的信心,也为他创造了一个更大的舞台——身为“千人计划”专家,他给出的忠告显得更有分量,国内药厂更愿意听;而药监部门时常邀他参与决策咨询,探讨如何提升中国新药审批水平,与国际接轨。
近两年,陈春麟明显感到中国制药界对质量、规范的重视程度迅速提高,他和药企沟通的障碍越来越少。他说,这是中国药物研发走向突破的重要基础,对此很欣慰。
粘合中西
陈春麟积累了大量国际研发经验,也有机会接触许多国外新药。他不满足于做好自己的企业,还在为中国制药界参与国际合作研发探路。
一种途径是“由西向东”。目前,美迪西正为一家美国公司开发某种精神类药物。陈春麟建议外方在中国找药厂合作,既可以分摊研发成本,也有机会尽快打开中国市场。对方同意,由美迪西帮着找,眼下进展迅速。他说,这将是个“三赢”的合作。
国际金融经济危机以来,跨国药厂压力陡增,裁员不断,一些新药研发被搁置。于是越来越多大药厂向陈春麟开放了自己的化合物数据库,希望他牵线,找到中国公司联手重启研究。而诸多国内药企很重视这样的机会,出于对“千人计划”入选者的信任,他们请陈春麟帮着筛选化合物,相信这能提高成功率。
中外合作研发的另一个途径是“由东向西”。“十一五”后期和“十二五”期间,国家通过重大专项向新药创制投入了百亿巨资,许多新药的目标是进入国际市场。多年来陈春麟一直与美国FDA打交道,而今有机会为中国原创药出力,他享受着莫大的成就感。
陈春麟希望,美迪西在海内外都实现自己的价值,国内营收比重能达到50%。他更希望与国内药厂携手努力,有朝一日让中国的新药、中国的药物研究数据得到全球承认。
他的梦想,在“千人计划”等一系列创新战略支撑下,正大步走向“梦圆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