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并不宽阔的马路,一座不起眼的旧楼。每一天,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一位年轻母亲都会推着自行车,后座上坐着一个孩子,在固定钟点进出楼房。半年来,风雪无阻。
这对母子来自山东青岛,3岁多的儿子皮皮是一名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患儿。在这座挂着石家庄市儿童孤独症康复中心牌子的楼里,皮皮每天都要来做康复治疗。据该中心儿康科主任王霞介绍,这个中心是河北省最早、石家庄市唯一的孤独症康复公立机构。正在这里接受治疗的孩子有30多个,和皮皮一样,他们都是被称为“星星的孩子”的孤独症儿童。
这些“星星的孩子”,无法像正常孩子那样与人沟通,他们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自顾自地成长,像夜空中孤零的小星星,冷冷地看着人世间的一切,甚至不愿叫一声“妈妈”。
在王霞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皮皮和他的妈妈刘女士。皮皮的小脸胖嘟嘟的,非常可爱,身体发育也很正常,并不像有病的样子。“给皮皮再加一堂专家的语言课吧,这几天他嘴里嘟囔着像要说话,我感觉他就快说出‘妈妈’两个字了!”刘女士急切地要求为孩子增加语言训练。这位80后独生女母亲辞了工作,只身带着儿子从青岛来到石家庄,“现在,我只想听他叫一声妈妈……”
刘女士强忍眼泪,讲述了儿子患上孤独症后自己一路走来的艰辛。皮皮2岁2个月时还不会说话,她和家人总是拿“贵人语迟”的老话自我安慰。很多时候,皮皮总是对家人的要求置之不理,也不会和人对视或表达自己的情感。后来,看到电视中关于自闭症的报道,联系儿子的一些异常举止,刘女士带皮皮到当地儿童医院做了行为检测,结果是“有自闭倾向”。
这无异于一个晴天霹雳,将刘女士和爱人击落到绝望的深渊。望着孩子单纯无邪的脸庞,她最终选择坚强地活下去。为了避开同事及周围人的指指点点,她在皮皮2岁6个月时辞掉工作,带着孩子踏上了去外地治疗康复的漫漫征程。
有权威资料显示,近年来,孤独症患儿的数量增长迅猛,10年增长了20倍,目前每166名儿童中就有1名被诊断为孤独症患儿。王霞遗憾地说:“在中国,儿童孤独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虽然通过新闻报道或影视作品的宣传,一些人渐渐知道了这种疾病,但还是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重视。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研究这种疾病,现在治疗还处于探索阶段。”
王霞介绍,康复训练是国内普遍采用的手段,可使部分患儿成年后达到生活自理的程度。儿康科吸取了美国研究者的治疗理念,根据患儿对食物的不耐受情况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采取饮食干预为特色的生物疗法,再结合我国传统中医针灸,刺激患儿穴位,改善其脑部功能,同时配合全套康复训练。
2岁10个月的李雨泽就是在儿康科治疗后有明显改善的孩子之一,现在已经被普通幼儿园接收了。“我们和患儿家长的心情是一样的,就是要给孩子们一个希望,一个未来。”王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