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颖
胡盛寿,卫生部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是目前国内心血管外科新生代学术带头人之一。
自1995年开始,胡盛寿成为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开展冠心病外科工作的主要参加者和领导者。率先实施国内首例胸腔镜辅助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和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等系列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应用,同时,他还承担科技部创新基金和国家“十五”攻关相关课题,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代牛颈静脉带瓣管道并完成一期临床试用。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及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殊荣。
2012年,胡盛寿再次因完成“冠心病外科微创系列技术的建立及应用推广”成果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社会传染病’,各国政府要像重视GDP一样重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在第6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关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刻不容缓”的发言,在国内医疗卫生界引起强烈反响。
对此,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表示,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慢病流行重灾区,及时转化防控策略,调整学科布局、加强转化医学研究、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势在必行。
心脏搭桥手术从艰难起步
说起我国第一例心脏搭桥手术,尽管已经过去30多年,胡盛寿依然记忆犹新。
1974年11月,胡盛寿的导师、心脏外科医生郭加强主刀为一名50多岁的副厂长实施冠脉搭桥术,手术取得圆满成功。中国冠心病外科也从这一天拉开了辉煌的帷幕!
虽然第一例手术成功了,但患者还是对心脏搭桥充满恐惧。经验缺乏、手术技术不成熟、设备落后、病人恐惧,在诸多因素的限制下,我国冠心病外科的发展一度非常缓慢。到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一共才完成201例搭桥手术。
最初,搭桥手术都是在跳动的心脏上进行的,1996年4月,胡盛寿在阜外医院成功实施了我国第一例心脏不停跳的搭桥手术。为了进一步减少手术创伤,胡盛寿又开始探索小切口冠脉搭桥术,1996年获得成功,心脏病人的胸前不再是一道令人触目惊心的长刀口。1999年,胸腔镜辅助下的冠脉搭桥术又应运而生——在胸腔镜电视系统的监视下,先游离出供搭桥用的动脉,然后通过胸壁小切口完成血管吻合,保证医生在很小的切口下把手术视野看得清清楚楚。至此,我国微创冠心病外科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多学科技术同一舞台携手亮相
“打破学科壁垒,建立一站式杂交手术室。”胡盛寿强调,这意味着各个学科将以病人为中心,改变“单打独斗”的作战模式,实行“多兵种联合作战”。这种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模式,模糊了学科间的壁垒,加速了各学科间的交流融合,推动了医学技术的集成创新。
胡盛寿指出,长期以来,医学的分科越来越细,内科、外科之间壁垒森严。然而,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如果各科医生像铁路警察一样各管一段,就会给病人带来很多麻烦。例如,一位冠心病患者出现多条动脉堵塞,有的适合做内科介入手术,有的却需要做外科搭桥手术。假如没有多学科的联合协作,病人就得不到充分有效的治疗或需要多次治疗,既加重了经济负担,又增加了患者痛苦。
“一站式”复合技术的理念,即借助一个可以同时进行影像学检查、介入治疗以及常规心脏外科手术的复合手术室,首先由心外科医师做小切口冠脉搭桥术或胸腔镜冠脉搭桥术,完成介入治疗无法完成或治疗效果不佳的某一种血管阻塞的病变,然后由心内科医师完成其他简单或不复杂的血管病变的冠脉支架置入术。这样患者就无需在介入治疗科室和手术室之间多次转移,外科又为介入操作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时方便的影像学设备又可以快捷地进行血运重建效果评估,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既提高了治疗效果,又降低了手术风险。
“一站式”复合技术,开创了微创外科的新纪元。
“糖心病”诊治力求“标本兼治”
继成立内分泌与心血管病诊治中心、肥胖与心血管病诊治中心后,阜外医院又成立了糖尿病与心血管病诊治中心。至此,阜外医院从慢病防控层面展开学科战略调整的思路更加清晰可循。
胡盛寿坦言,阜外医院的“心内科”“心外科”的水平居全国前列,但对于和心血管病相伴随的糖尿病等相关疾病,既缺乏必要的检查设施,又缺乏专业医师,甚至缺乏合理有效的治疗手段。据统计,阜外医院每年因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需外院会诊的高达千余次。
治疗心血管病,“单打独斗”不行。“只有战略性地调整学科布局,围绕心血管相关疾病发展学科,建立健全与心血管疾病防控有关的学科,才能全方位提升诊治与预防的效果,从疾病治疗向防治一体的治疗模式转化。”胡盛寿认为,这不只是增加一个科室,而是改革传统的心血管病专科诊治模式,从掌握疾病发生的规律到防控转化层面上的一次重大转型,即由单一的“疾病治疗”向“防治一体”的治疗模式转化。
在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筹建初期,胡盛寿就在思考如何从战略层面构建这支国家队。为此,阜外医院引进李光伟及其团队组建糖尿病与心血管病诊治中心,力求将单纯注重疾病治疗的关口前移到控制发病危险因素,做到标本兼治。
“胸痛中心”新模式
互联网可以虚拟,救人性命的“胸疼中心”也可以虚拟吗?回答是肯定的。
阜外医院就在急诊室挂牌成立了这么一个虚拟中心,专门接诊急症、重症病人。这种做法是从国外学习、引进的,在国内各医院中是第一次。
胡盛寿介绍说:“胸痛中心”是一个虚拟平台,并不是一个实体科室,而是一种新的工作机制。纳入“胸痛中心”的医院各相关科室要按照科学的程序,通过严格的流程和现代化的管理措施,使胸痛的患者能够在第一时间按照医疗常规和指南进入诊治程序并得到诊治。
医院每年都要接诊数以万计的胸痛患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等多数心血管病急症患者的主要症状就是胸痛。这些疾病发病快,变化也快,若不在短时间内给予明确的诊断和治疗,患者将面临猝死的危险。然而由于这些疾病在专业上分属不同的科室,按照传统急诊“逐一分科就诊”模式,有可能延误患者的诊治,甚至有患者在诊治过程中死亡。
“胸痛中心”成立的目的就是要从运行机制上解决传统急诊就诊模式存在的缺陷。
阜外将重构学科体系
“跨学科的交流必将成为今后的趋势。”胡盛寿认为,改变过去学科发展围绕技术、资源为导向的弊端,转变为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是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一种体现。
胡盛寿表示,作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国家队”,国家心血管中心已经开始着手从学科布局、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上进行转变,这主要包括:组建集科研、教学、预防为一体的预防研究部,将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从“治疗疾病”过渡到“防治并举、以防为主”;调整学科布局,注重疾病的全方位防控,通过糖尿病和心血管病诊治中心等交叉学科建设,加强慢病防控的联合攻关;将心血管疾病研究方向从以个人兴趣为研究出发点,转移到以应对国家心血管疾病防控的重大需求为导向。
另外,阜外医院下一步还将发展心肾、心肺、心脑诊治中心,实现学科的融合,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系统性的治疗。“每次改革,都不只是简单地增加一个科室的问题,而是改革传统的心血管病专科诊治模式。”胡盛寿如是说。
胡盛寿,卫生部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是目前国内心血管外科新生代学术带头人之一。
自1995年开始,胡盛寿成为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开展冠心病外科工作的主要参加者和领导者。率先实施国内首例胸腔镜辅助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和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等系列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应用,同时,他还承担科技部创新基金和国家“十五”攻关相关课题,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代牛颈静脉带瓣管道并完成一期临床试用。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及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殊荣。
2012年,胡盛寿再次因完成“冠心病外科微创系列技术的建立及应用推广”成果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社会传染病’,各国政府要像重视GDP一样重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在第6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关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刻不容缓”的发言,在国内医疗卫生界引起强烈反响。
对此,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表示,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慢病流行重灾区,及时转化防控策略,调整学科布局、加强转化医学研究、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势在必行。
心脏搭桥手术从艰难起步
说起我国第一例心脏搭桥手术,尽管已经过去30多年,胡盛寿依然记忆犹新。
1974年11月,胡盛寿的导师、心脏外科医生郭加强主刀为一名50多岁的副厂长实施冠脉搭桥术,手术取得圆满成功。中国冠心病外科也从这一天拉开了辉煌的帷幕!
虽然第一例手术成功了,但患者还是对心脏搭桥充满恐惧。经验缺乏、手术技术不成熟、设备落后、病人恐惧,在诸多因素的限制下,我国冠心病外科的发展一度非常缓慢。到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一共才完成201例搭桥手术。
最初,搭桥手术都是在跳动的心脏上进行的,1996年4月,胡盛寿在阜外医院成功实施了我国第一例心脏不停跳的搭桥手术。为了进一步减少手术创伤,胡盛寿又开始探索小切口冠脉搭桥术,1996年获得成功,心脏病人的胸前不再是一道令人触目惊心的长刀口。1999年,胸腔镜辅助下的冠脉搭桥术又应运而生——在胸腔镜电视系统的监视下,先游离出供搭桥用的动脉,然后通过胸壁小切口完成血管吻合,保证医生在很小的切口下把手术视野看得清清楚楚。至此,我国微创冠心病外科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多学科技术同一舞台携手亮相
“打破学科壁垒,建立一站式杂交手术室。”胡盛寿强调,这意味着各个学科将以病人为中心,改变“单打独斗”的作战模式,实行“多兵种联合作战”。这种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模式,模糊了学科间的壁垒,加速了各学科间的交流融合,推动了医学技术的集成创新。
胡盛寿指出,长期以来,医学的分科越来越细,内科、外科之间壁垒森严。然而,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如果各科医生像铁路警察一样各管一段,就会给病人带来很多麻烦。例如,一位冠心病患者出现多条动脉堵塞,有的适合做内科介入手术,有的却需要做外科搭桥手术。假如没有多学科的联合协作,病人就得不到充分有效的治疗或需要多次治疗,既加重了经济负担,又增加了患者痛苦。
“一站式”复合技术的理念,即借助一个可以同时进行影像学检查、介入治疗以及常规心脏外科手术的复合手术室,首先由心外科医师做小切口冠脉搭桥术或胸腔镜冠脉搭桥术,完成介入治疗无法完成或治疗效果不佳的某一种血管阻塞的病变,然后由心内科医师完成其他简单或不复杂的血管病变的冠脉支架置入术。这样患者就无需在介入治疗科室和手术室之间多次转移,外科又为介入操作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时方便的影像学设备又可以快捷地进行血运重建效果评估,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既提高了治疗效果,又降低了手术风险。
“一站式”复合技术,开创了微创外科的新纪元。
“糖心病”诊治力求“标本兼治”
继成立内分泌与心血管病诊治中心、肥胖与心血管病诊治中心后,阜外医院又成立了糖尿病与心血管病诊治中心。至此,阜外医院从慢病防控层面展开学科战略调整的思路更加清晰可循。
胡盛寿坦言,阜外医院的“心内科”“心外科”的水平居全国前列,但对于和心血管病相伴随的糖尿病等相关疾病,既缺乏必要的检查设施,又缺乏专业医师,甚至缺乏合理有效的治疗手段。据统计,阜外医院每年因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需外院会诊的高达千余次。
治疗心血管病,“单打独斗”不行。“只有战略性地调整学科布局,围绕心血管相关疾病发展学科,建立健全与心血管疾病防控有关的学科,才能全方位提升诊治与预防的效果,从疾病治疗向防治一体的治疗模式转化。”胡盛寿认为,这不只是增加一个科室,而是改革传统的心血管病专科诊治模式,从掌握疾病发生的规律到防控转化层面上的一次重大转型,即由单一的“疾病治疗”向“防治一体”的治疗模式转化。
在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筹建初期,胡盛寿就在思考如何从战略层面构建这支国家队。为此,阜外医院引进李光伟及其团队组建糖尿病与心血管病诊治中心,力求将单纯注重疾病治疗的关口前移到控制发病危险因素,做到标本兼治。
“胸痛中心”新模式
互联网可以虚拟,救人性命的“胸疼中心”也可以虚拟吗?回答是肯定的。
阜外医院就在急诊室挂牌成立了这么一个虚拟中心,专门接诊急症、重症病人。这种做法是从国外学习、引进的,在国内各医院中是第一次。
胡盛寿介绍说:“胸痛中心”是一个虚拟平台,并不是一个实体科室,而是一种新的工作机制。纳入“胸痛中心”的医院各相关科室要按照科学的程序,通过严格的流程和现代化的管理措施,使胸痛的患者能够在第一时间按照医疗常规和指南进入诊治程序并得到诊治。
医院每年都要接诊数以万计的胸痛患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等多数心血管病急症患者的主要症状就是胸痛。这些疾病发病快,变化也快,若不在短时间内给予明确的诊断和治疗,患者将面临猝死的危险。然而由于这些疾病在专业上分属不同的科室,按照传统急诊“逐一分科就诊”模式,有可能延误患者的诊治,甚至有患者在诊治过程中死亡。
“胸痛中心”成立的目的就是要从运行机制上解决传统急诊就诊模式存在的缺陷。
阜外将重构学科体系
“跨学科的交流必将成为今后的趋势。”胡盛寿认为,改变过去学科发展围绕技术、资源为导向的弊端,转变为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是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一种体现。
胡盛寿表示,作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国家队”,国家心血管中心已经开始着手从学科布局、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上进行转变,这主要包括:组建集科研、教学、预防为一体的预防研究部,将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从“治疗疾病”过渡到“防治并举、以防为主”;调整学科布局,注重疾病的全方位防控,通过糖尿病和心血管病诊治中心等交叉学科建设,加强慢病防控的联合攻关;将心血管疾病研究方向从以个人兴趣为研究出发点,转移到以应对国家心血管疾病防控的重大需求为导向。
另外,阜外医院下一步还将发展心肾、心肺、心脑诊治中心,实现学科的融合,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系统性的治疗。“每次改革,都不只是简单地增加一个科室的问题,而是改革传统的心血管病专科诊治模式。”胡盛寿如是说。
(文/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