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
在日前召开的2011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传来喜讯,由翁建平教授领衔、中山大学附属第一、第二、第三医院以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多家研究机构共同完成的“2型糖尿病新治疗方案研究与临床应用”系列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个来之不易的表彰既是先进科研团队合作努力的成果,也是与翁建平教授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分不开的。
科研先锋填补多项空白
在过去,2型糖尿病的传统治疗方法是“阶梯式疗法”,胰岛素是在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无法达到病情的有效控制之后最后使用的“撒手锏”。对此,翁建平教授和他的团队在科技部“973”项目、广东省科技厅等单位的支持下,采用循证医学原则的方法,即随机对照平行组研究,打破了这一传统治疗方式,开创了糖尿病治疗新纪元,提出了“早期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强化胰岛素治疗的效果明显好于传统治疗方法,并能弥补传统疗法存在的缺陷”的全新观点,经验证获得了更好的疗效,成果于2008年5月24日发表在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上。这一成果的取得,意味着我国在糖尿病早期治疗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基于这一重大突破,翁建平教授带领他的团队继续前行。2010年7月开展了“初诊且未接受降糖药物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艾塞那肽、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治疗对血糖和β细胞功能的影响:一项多中心、随机、平行组对照研究(CONFIDENCE研究)”,并于次年8月完成25个中心的42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顺利入组,随后进入随访阶段。这是迄今为止首个关于三种药物在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方面“头对头”的比较研究,将建立艾塞那肽等药物在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使用适应症和治疗模式。
糖尿病的另一种类型——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当中,目前我国的发病情况不容乐观。2010年,由翁建平教授牵头启动了“广东省1型糖尿病转化医学研究”项目,会聚了全省100多家医院的内分泌科室。该研究可填补国内1型糖尿病管理模式研究的空白,为政府部门的卫生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为帮助1型糖尿病病人如何像正常人一样走向社会摸索出一个有效模式;最重要的是,通过对患者进行长期的系统管理,达到改善血糖控制、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最终延长寿命的目的。目前,该项目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讲坛良师强调教学相长
临床医学是科学领域中最注重实践的一门学科,毋庸置疑,临床医生的工作很辛苦,但二十多年来翁建平教授从未脱离临床实际工作。对此翁建平教授表示:“学术成果离不开团队合作。”作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学术带头人,翁建平教授肩负着建设一支优秀团队和培养更多医学人才的重任。
“教学相长”是翁建平教授培养学生的重要理念,“‘教’是指引,老师要为学生指引正确的方向,传输科学的知识;‘学’是实践,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实践中得到全面提高。”正是秉承这一理念,翁建平教授始终将中山大学“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的校训铭记于心,并用于指导学生。他强调一方面要给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学习和钻研的热情、敏捷的科学思维、优秀的实践能力、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坚韧毅力是缺一不可的;另一方面,要给予更多的机会,使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施展才华,并且毕业后能在其他平台上大展拳脚。而这也是让翁建平教授倍感骄傲和欣慰的事情。
理念先行注重科学管理
除了是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的学科带头人,翁建平教授同时也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副院长,在兼顾医院的行政管理和自己学科的发展时,他努力使之平衡发展,相互促进。为此,他甘当医院和学科发展的“垫脚石”。
作为学科带头人,翁建平教授在学科管理上最主要的经验就是明确学科的学术发展方向,同时把学科内的学术氛围、人才梯队建设起来。目前,中山大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高学历、高职称、结构梯队合理的学术队伍,在青年人才培养上可谓不遗余力,选派中青年教师前往国际著名大学学习或进修,引进“百人计划”专家,取得了很大成效。
而作为医院的副院长,翁建平教授用更高的目标来要求自己,对医院的管理、各个科室资源的配置、医院政策的制定等都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落实,努力为医院创造出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术平台,使医院和内分泌科同时得到快速发展,这也是翁建平教授的目标。
目前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已达9200万,是全球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作为一名治疗、研究糖尿病的医学工作者,我所面对的‘敌人’,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疾病,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正是怀着这样一种责任感,翁建平教授在一路前行。